富尔:《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本书精要
一、本书内容简介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Learning to Be:The World of Education Today and Tomorrow)是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报告书,即“富尔委员会报告”(Faure Commission Report)。这份报告的目的在于为各会员国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参考。法国前总理、教育部长埃德加·富尔为该委员会主席,同时委任六位文化背景和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的著名人士为委员会成员。该委员会从1971年3月开始工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举行了六次会议,对英国、美国、新加坡等23个国家进行了实地考察,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5年内积累的经验,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的形势和改革的论文,于1972年5月写成。该报告出版后,在教科文组织及各成员国中引起了巨大反响。到1974年年底,已先后被译成33种文字出版,共有39种不同版本,成为当时教科文组织的“最佳畅销书”。
二、历史名人对该书的经典评价
“这样一份高质量的调查报告肯定了目前指导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思想,即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这些建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许多建议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许多政府和这个国际共同体提供了行动的指导方针。”
——勒内·马厄(Rene Maheu)(联合国前教科文组织总干事)
“可以与哥白尼学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的终身教育概念的发展,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赫梅尔(Rene Maheu)
(瑞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前秘书长)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化社会前进’为标题,对未来教育的基本策略与改革方向到未来教育的基本框架与方式方法以及基本条件与合作途径,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而勾画出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远景。”
——高志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作者简介
埃德加·富尔(Edgar Faure,1908—1988),法国前总理、教育部长、评论家、历史学家,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主编。1908年出生于法国的罗萨林,27岁时成为一名律师,民进党成员。二战时法国被德国占领期间,参加抵抗德军的游击队;1942年逃亡到戴高乐的总部阿尔及尔,任职于临时共和政府的立法部门。战争结束后,他在纽伦堡审判时被任命为法国的控方律师。1946年,作为民进党的成员被选举为法国议会成员,1952年任内阁首相,他最终成为戴高乐主义者。1963年对中国进行非正式访问。在埃德加·富尔的职业生涯中,他曾担任财政部长(1950—1951)、首相(1952)、外交部长(1955)、首相(1955—1956)、农业部长(1966—1968)、教育部长(1968—1969)、社会事务部部长(1972—1973)、国民大会主席(1973—1979)。
作品内容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分为四部分,共九章。序言;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第1—3章);第二部分:未来(第4—6章);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第7—9章)。本书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问题;因此本书内容丰富,涉猎的面很广,几乎触及了教育制度的一切重大问题,既有较高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1]概括起来本书共阐述了教育与历史、教育与民主、教育与革新、教育与国际合作四个主题方面的内容。
一、教育与历史
这一部分是对教育的根源和教育发展过程作简单的历史回顾,认为历史对于教育具有强烈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功能。从宗教改革到文艺复兴,特别是产业革命,工业上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有极为密切的直接联系,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引起了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根本改变。
(2)过去遗留下来的教育传统和结构,既包括宝贵的经验财富,又有附带的教育负担。一方面,教育有丰富的历史遗产,目前的教育结构是比较千篇一律的,这可能使人想到教育的过去是贫乏的。其实不然,教育有着丰富的历史。如在古代波斯,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受训的教育,教育的内容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养成美德、训练智力以外,还包括公民训练和实际生活的见习;在古希腊、罗马,学校的理想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智力、审美感和体制平衡发展的和谐人格;如此等等的教育传统都具有各种价值,“它们不但在继承这些传统的国家中成为教育体系获得启示的源泉,而且是世界教育思潮获得启示的源泉”[2]。另一方面,教育带有很多过去的痕迹,过时、僵化的教条和习俗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例如,文字的传统使人养成了一种偏见,认为书面文字比那些从日常生活中学来的经验要优越得多,书面文字优于口头语言的想法仍然深深地保留在今天大部分学校体系之中。因此,“教育的历史似乎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双重任务:教育既要复原,同时又要革新”[3]。既要继承良好的教育遗产,又要消除旧的教育弊端。
(3)教育应该为历史做好准备并将有助于创造历史。教育不是历史和社会条件的消极产物,而是形成未来的一个主要因素。多少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一般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现在教育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种倾向首先大胆地出现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正不惜一切代价选择这条教育先行的道路。“现在,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4]。
二、教育与民主
民主,既是社会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教育民主化的中心内容则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包括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教育过程中享受平等的师资、教育质量等)、教育结果平等(学习阶段结束后可获得同样的学历和就业机会等),其中教育机会均等又是教育平等的基础。教育机会均等并非仅指名义上的平等,即一味运用行政权力和统一的既定标准,否认和牺牲个人的已有基础差异,强行将所有学生的水平拉平或拔高到同一水准。相反,教育民主肯定的是每一个人都应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应个人特点的。
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努力延长就学的时间,不断地扩充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这说明教育的民主化取得相当的进展。可是在教育这个世界里,不公平的现象仍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方式存在着,这里的不平等并不是国家之间的悬殊,而是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状态。首先,由于持久的特权的存在,贫富之间的差别导致受教育权利的不同,就业机会的不平,等等。其次,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着许多其他问题。“教育的各个分支如何互相配合起来?在青年教育与成年教育之间是否已经建立了令人满意的关系?为了得到在各种类型的结构与各个阶段的结构上下左右之间真正的灵活性,是否已经创造了条件?这个教育体系能否使每个人通过获得它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赶上去?所有年龄的人都能随意进入学校和离开学校?他们能否根据它们的私人生活或社会生活所获得经验进入学校?”[5]上述都是教育系统内部尚未妥善解决的问题所在。再次,探讨教育体系的根本方式,如果一种教育体系,广义地来讲是开放的,但是它是被一些思想狭隘的人所管理的;如果它尽力克服社会的障碍,但是所教的教材内容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是十分贫乏的;如果它指点给学生许多途径,但是却阻止他们去求得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这些中小学生和大学生都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录取的,这种教育体系也不能算是民主的。
“如果学习者被引导上自我教育的途径,简言之,如果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6]。因此,教育民主并不单单表现在增加学校、扩充各个不同阶段的入学机会、延长学习年限等方面,同样体现在实行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个人化、共同管理与自我管理、保证人们能够充分行使他们在教育上的民主权利等方面。教育民主要求教育事业必须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改革:改造教育机构,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教材内容个性化;以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取代教师的无上权威;以学业指导代替单纯的考试选拔;克服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和行政习气,实行分权制的教育管理等。该报告认为教育世界民主化即将到来,这种民主也许还不是完善的民主,但至少是真实的、具体的、实际的民主。
三、教育与革新
(一)教育面临的挑战
1.教育体系内部的失灵与矛盾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几乎在全世界受到指责,教育内容受到批评,是因为它不符合个人的需要,不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教育方法受到批评是因为它忽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不是通过科学研究进行学习,也没有充分地对思想和态度的训练作出指导。教育的内容体现在目前的课程计划过时、陈旧,不能为人们提供有关真实世界的知识。①社会教育。学校的课程计划往往对社会科学采取粗暴的态度,功利主义的态度把科学技术的传播当做达到短期物质目标的手段,往往重视科学教育,忽视人文教育,“教育忽视了叫人如何在社会中生活、热爱生活并从事工作的基本职责”[7]。②科学教育。传统的科学教学很少致力于把课堂知识、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联系起来,在教学中不是检验假说,而是传授假说,不是寻找定律而是学习定律。这种旧的课程计划很难启发科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怀疑等态度。③技术教育。科学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强调知识与行为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这种依赖关系就应该促进科学教学与技术教学两者相结合。但是当前的情况正恰恰相反,现存的教育体系正引起两者之间的严重分离——在普通教育方面,课程计划过分倾向于重视科学、忽视技术。这种分离既损害科学研究又损害实际发展。④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另一种功能:它是我们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沟通的一种手段;它是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而且当某种情况发生时,它又是对抗环境的一种手段。但这个因素在教育实践中至今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8]。⑤职业训练。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一般来说,同职业上的需要很少联系,教育很少帮助个人适应变化、适应未知的事物。⑥手工教育。许多社会的教育体系仍然助长和继续保持智力训练和实践训练之间的区别。课程计划经常划分等级,把体力劳动训练留给天资较差的学生。“使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把教育与具体目标联系起来,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关系,发明或再发现一种适合于它的环境的教育体系——这肯定是求得解决的办法”[9]。
2.教育体系外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人口的急剧增长。
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二战以来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人口的增长导致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且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导致了教育职能,甚至性质也要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需要多代人的努力才能使教育体系满足潮水般相继而来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需求,而且还根据个体的实际需要,教育工作不得不延伸到超过离校年龄以后很长时期,把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阶层和各阶段,去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制,以保证传播知识和进行个人及社会越来越需要的培训,才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民族振兴。
(2)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给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以极大的影响,科学发现与大规模地应用这种发现之间的时间间距也正在逐渐缩短,10年或20年前还是科学技术前沿的东西,在今天很多情况下已经过时。因此,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人们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个人如果不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那么他注定要落伍。这条规律不光适用于学者和高级技术人员,在工业和农业的无数个部门各级生产都迫切需要时时更新理论概念和技术。
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文明和福音的同时,也造成了种种“负面效应”,它破坏着人类与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态。这些都对现存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教育的力量不仅要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培养一种创新性的学习能力,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且应该预防和抵制来自技术文明的危险,通过学习能够真正获得一种“明辨的行为选择”的能力,能够提高辨别真假、善恶与是非的能力,以便“征服、破坏自然”为“尊重、善待自然”,取得人与自然及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
“许多教育实践失灵,使教育革新成为必须进行之事。社会经济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使教育革新成为迫切需要着手进行之事。教育科学的研究、教育技术的进步以及世界人民的不断觉醒,使教育革新成为可能之事”[10]。
(二)教育革新的可能性
近些年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如对于大脑的研究和生物化学方面所取得的突破、信息论的进步、语言与心理技术研究机构所进行的系统工作、集体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贡献、系统分析学者和控制论学者所创造的模式,虽然这些研究在教育上的应用尚处于实验阶段,但无疑他们将对教育体系的改革作出建设性的贡献。
科学技术促进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广播、电视、录音音像、卫星通信、激光排版、电子计算机等先进设备为学习和教学都提供了便利条件,使人们突破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使传统的教育突破了四面围墙的教室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并且也可以使人们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学习特点自由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教育革新的目的——科学人道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的人道主义’这样一个普遍概念。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11]。科学的人道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具体包括:①科学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科学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语言,像掌握其他的思想和表达思想的手段一样,对一般人来说,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了”[12]的情况下,科学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时代教育的目的之一。②创造性的培养。人类自身的每一个发展与进步,都离不开人们在创造活动中对自己的发现与完善,创造性本身是人类的一大财富,而创造性也需要教育来扩充和发展。③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鉴于教育在社会思想、观念、信仰方面的整合作用,教育应该承担对学习者进行政治、经济、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育。④培养完人。面对社会中存在着的在阶级、劳动性质、意识形态、身心之间的种种分裂事实,该报告把培养能够在体力、智力、情感、伦理以及美感等方面完整发展的人作为教育事业的又一个目的。以上的四个目的,实际上可以统一到最后的“完人”的理想中。如果说教育民主化为此提供了机会和基础的话,唯有终身教育才能够使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造性、能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的完人成为现实。
(四)教育革新的途径及策略——实施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
1.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提出。其在196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做了以“education permanente”为题的学术报告。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education permanente”改为英译“Lifelong Education”即“终身教育”。这样,朗格朗成为终身教育的奠基者。而《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作者们无疑明显并深刻地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并把这种思想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理念之一向世界各地推广而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教育思潮。
终身教育是一个从童年到老年的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它包括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正如书中所指出的:“终身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依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13]因此,终身教育就变成了由一切形式、一切表达方式和一切阶段的教学行动构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关系时所使用的工具和表现方法[14]。
2.终身教育的必要性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终身教育是个体生存和自我完善的需要。现代人是抽象化的牺牲品,各种因素都可以分割人,破坏人的统一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人为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危机;肉体与精神之间、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之间的矛盾等都在促使一个人的人格产生分裂,加之教育上现存的常常以智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制度和忽略创造性的应试教育制度,又将人的智育从其他方面分离出来,将人的创造性抑制和束缚起来,最终造成“人的生命的实质部分发育不全”,甚至使人的个性处在一种可怕的暂时瘫痪状态之中。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是“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15]。
怎样培养完善的人?报告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而这种需要正随着使个人分裂的日益严重的紧张状态而逐渐增加。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16]。
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所谓的教育是在一个人一生的早期,在进入“实际生活”之前进行的,从而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而实际上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在于它的未完成性,也就是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发展必然具有连续性,因此他的一生都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教育只有在它的行动实质和空间时间方面经历了急剧的变化,简言之,只有采纳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才能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17]。
3.构建学习化社会
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每一个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的社会,是人的学习意识与学习行为普遍化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在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这部分论述中,该报告既简练地概括了“学习化社会”的本质,又揭示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之间彼此依托、相互融合的共生互动关系,认为“每一个人必须终身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石”[18]。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创建学习化社会是终身教育的目标之一。报告强调构建学习化社会是个体生存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从个体生存的角度来看,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因为“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完善他自己”。所以该报告建议除了对现存的教育体系“进行必要的检修”以外,还要继续前进,达到一个学习化社会的境界。根据埃德加·富尔先生的设想,学习化社会的教育应具有这样的特征:①教育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学习化社会,人们的受教育权是平等的,教育“不再是某些杰出人才的特权”。②学习年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应向着个人终身学习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社会里,学生“能够自由地进入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而又能在不同的点上离开”。③封闭的教育体系应该变成开放的教育体系。这种开放的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在这个体系中能够纵横移动,并扩大他们可能得到的选择范围,即学习化社会里的学制是有弹性的、开放的,能够为人们提供广泛的选择机会。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学习化社会,个人应该有许多机会从一个教育分支转到另一个教育分支。他可以随意进入或离开某个生产部门或社会生活部门。青年和成人都应该有许多实践机会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⑤教育领域扩展到人生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它与人类群体和个体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所有事项密切交织、密切相连。⑥教育与学习过程的重点已经从“教”转到了“学”,在学习化社会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鼓励学生形成积极探索的精神,教给学生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也即学会学习。⑦教育的功能扩充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超越学校教育的范围,在学习社会,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是整个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该报告建议把终身教育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今后若干年内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
四、教育与国际合作
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彻底检修教育的时机已经来到,教育必须整个地重新加以仔细考虑,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物质上最富有的国家也不免会有一些严重的教育问题,一切国家必须毫无例外地采纳别国经验的长处,必须不断地接触别处正在进行的一切工作并善于接受他们的优点。那么,国际团结和全球合作及经验交流的必要性就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明显。“每一个国家的政治决定和内在努力是成功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但除此之外,国际间的合作与团结则无疑是成功的第二个条件”[19]。
目前国际间的智力合作的方式有:①学生与教师的流动。给教师提供到别国去工作的机会。教师到外国进行一些跟上时代的高深研究,从事某种特定的研究项目或钻研某种专门的学科。学生的流动也和教师的流动一样,扩大了他在智力方面和文化方面的眼界,也可以使他们找到通向最好的或最专门化的机构的道路。②交换专家。除成千上万访问外国的学生和教师以外,在发展中国家还有大批技术援助专家,也形成了为国际合作而工作的一类人物。交换专家是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③互派留学生。④学术互访。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促进各国团结的大量国际活动中,在已经进行的经验交流与知识传播的工作中,担任了初创者的角色。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组织,关于教育理论与实践迅速地传遍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各种国际组织在各个组织指定的范围内,用真正的国际精神处理国际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饥饿问题、种族问题、环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例外,它将为加强智力方面的合作而工作,特别是教育革新方面,“这个组织必将刺激和产生为规模巨大的教育革新所需要的酵素”[20]。
该报告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建议有:
首先,我们必须保持所有国家之间智力上和行动上的合作:包括工业化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各个邻近国家之间等,通过互相交流而分享共同的财富,这既是国际合作的迫切任务,又是达到国家合作的最好途径。
其次,加强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援助和技术援助。从调查数据来看,全世界国际技术援助费用中最大的一项援助就是用于教育与专业训练的援助。几乎所有的联合国机构都对教育、训练和科研提供了援助,包括派遣专家、给予研究补助金、办训练班、对全国的或地区的教学机构提供津贴、供应设备与书刊等。提高第三世界人民的智力成就,在许多国家,有利于工业化国家,鼓励双边援助。多边援助仍然开展得不够,应该充分考虑逐步增加这种援助,使之达到比双边援助更高的比例,因为它更符合国际团结的要求。
最后,国际合作与援助必须充满改革、发明、创造的精神。由于援助大部分是用于革新的,所以,许多国家必须承担一些新的项目:共同分担昂贵的实验费用;派遣受过多种训练的、能帮助发现新的途径的老资格的专家队伍;提供尖端的技术设备;训练能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组织新型教学中心等反面的专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要经常交换资料和经验,以利于作出有效的选择并且在各方面鼓励生气勃勃的创造精神。
简要评述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用大量事实全面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意义,从而在国际上确立起终身教育的原则和实施系统。对终身教育思想的公开接纳和极力宣扬,促进了终身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完善,无疑也在客观上直接推动了终身教育思想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这是该书的一个重大贡献。《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在教育史上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学习化社会的推动。书中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作为三个并列的概念提出来,使其成为当代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总之,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对学习化社会的构建与推动,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世界教育发展史的最大贡献。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两个重要理念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该报告的推动,开始成为影响广泛而强大的国际教育思潮,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运动。当然,《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它提倡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想、教育民主化和教育平等的理念、教育现代化等思想,也同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同样显示了高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已经和正在对全世界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实践产生积极和重大影响,对于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加快教育的民主化、现代化过程同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被世界教育界公认为影响当代世界教育进程的文献,是当代教育思想发展历程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范燕莹)
【注释】
[1]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34.
[2]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34.
[3]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4、34.
[4]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6.
[5]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3、105.
[6]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3、105.
[7]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5、96、98.
[8]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5、96、98.
[9]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5、96、98.
[10]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
[11]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8、98、185.
[12]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8、98、185.
[13]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177、180.
[14]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8、177、180.
[15]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2、179、223.
[16]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2、179、223.
[17]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2、179、223.
[18]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5、2、179、223.
[19]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07.
[20]埃德加·富尔等.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