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集聚优秀人才凸显学科优势

集聚优秀人才凸显学科优势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培养、集聚高水平的人才,造就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强化学科队伍实力,增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据统计,4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间新增及引进两院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长江学者”共22人。据统计,4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 621项,获研究经费15.53亿元,在这些项目中有国家级项目586项,经费5.36亿元。

第二节 集聚优秀人才凸显学科优势

开展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以来,上海高校和各重点学科积极整合资源,努力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为汇聚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效。

一、集聚培育优秀人才,构筑一流人才高地

没有一流人才,就没有一流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培养、集聚高水平的人才,造就国际知名的学科带头人,优化学科梯队结构,强化学科队伍实力,增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坚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若干个重大项目研究为核心,进行重点学科建设,并结合项目研究的需要,落实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计划,努力培养、集聚高水平的人才,优化学科队伍。据统计,4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间新增及引进两院院士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长江学者”共22人。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3 005人,授予学位6 887人;招收博士研究生4 134人,授予学位1 645人。第一期和第二期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在建设期间新增及引进两院院士12人(含双聘院士),“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及“长江学者”等共30人。

为加快人才培养,1995年,上海市教委和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设立“曙光计划”,这个计划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杰出人才计划,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市科委的科技启明星计划、白玉兰基金、博士后基金等形成一个科技人才培养体系。该计划重点资助40岁以下、高学历、高职称、高起点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支持科研项目的方式,达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双丰收。2002年,上海市教委与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再次合作,又推出曙光“三优工程”,使“曙光计划”上一个新台阶。从1996年到2006年的10年中,共计资助全市高校352名青年教师。通过资助,这些青年骨干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经对2006年以前入选的352名曙光学者中自然科学学者的统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的人数达到了315人,获奖率为89.49%。同时,曙光学者还获得了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社科奖,54项教育部一、二等奖,6项军队和国防科技进步奖,6项教育部社科类一、二等奖,23项上海市社科类一、二等奖等。曙光学者中有国家“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6人,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19人,创新团队5个,青年教师奖15人,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自然科学类)28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5人,人事部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

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集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研究基地建设为一体,其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上海市重点学科在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国家资源,在某些研究领域实施重点突破、强化优势、形成特色,确立了学科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学术领域迅速拓展,各重点学科在进一步巩固发展原有优势、特色的同时,不断凝练研究方向,迅速拓展学术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上海市重点学科在建设中注重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产生了一批有突破性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学科的科技原创力。各学科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应用研究硕果累累,形成一批能提升产业水平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对社会的贡献度。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在建设中,努力做到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繁荣人文社科研究、提高上海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及促进国家和上海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据统计,4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5 621项,获研究经费15.53亿元,在这些项目中有国家级项目586项,经费5.36亿元。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213项,其中国家级奖14项。36个自然科学类学科共申请专利804项,获专利授权216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611项,获授权77项。49个学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15 466篇学术论文,其中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2 099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 216篇,被“SSCI”收录6篇。主编专著710部。共获国际组织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292项,经费4 637.97万元。第一期和第二期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在建设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 405项,获研究经费25.85亿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 029项,获经费7.67亿元。发表学术论文20 866篇,其中被“SCI”、“EI”、“ISTP”等检索系统收录5 617篇。出版专著941部。共申请专利1 725项,获专利授权735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 343项,获授权35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319项。

上海市教委在重点学科建设中倡导学科的开放、交叉和渗透,鼓励跨学科、跨校、跨系统的联合,积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科与国际接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4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在三年建设期间共主办311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国际会议149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被邀请作报告527人次。第一期和第二期市属高校重点学科在建设期间共主办748次国内外学术会议,其中国际学术会议307次,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被邀请作报告1 092人次。

三、建设一流技术平台,增强学科综合实力

研究基地是学科“三位一体”建设中的基础。在上海市重点学科一流研究平台的建设中,新建了标志性实验楼,各学科围绕研究方向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不少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内外同类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研究条件,多数学科建立了国家级公共研究基地,为提高学科研究成果的国际化程度和解决重大工程项目中关键学科问题的能力创造了基础条件,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培养以及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通过第一期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共有20个学科的29个研究基地列入省部级以上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在全力建设研究基地的过程中,上海市教委创建了促使学科点进一步发展的“E-研究院”。“E-研究院”是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全新的研究机构。“E-研究院”的建立,实现了科学研究在观念、结构、运行等方面体制与机制上的突破性改革。2002年12月,上海正式启动实施“E-研究院建设计划”,并被列为上海市教委2002年度教育工作八大实事重点工程之一,先后组建了11个“E-研究院”。通过几年的努力,“E-研究院”的建设已获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已聘请了108位特聘研究员,其中国外18位,外省市24位,非依托学校27位,依托学校39位。首席及特聘研究员新承担各级各类研究项目211项,获研究经费1.88亿元。

四、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不断提升学科层次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为提高市属高校的学科实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一些优势、特色学科进入国家队的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育部2007年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和新增评选中,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中,除原11个国家重点学科通过了考核评估以外,又新增了6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新增学科数占市属高校新增总数的50%以上,具有博士点的11所上海市属高校都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培育学科)的布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