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校科技园区形成的引领科研产业化的效用
上海高校科技园区发挥引领科研产业化的效用,必须通过强化园区自身建设与形成开放的研究平台来实现。
一、加强高校科技园区的硬件与软件建设
(一)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
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制订了两个三年发展规划,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是探索与布局,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的重点是稳健加速发展,并为此后的进一步发展拓展空间和奠定基础。为此,2003年复旦大学在学校周边已建设了若干孵化基地的同时,又投入1 000万元,建设了2.3万平方米的杨浦孵化基地大楼,作为新的孵化基地,以支持更多的企业入驻。不仅如此,为做大孵化基地物理空间,还建成了占地50余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的复旦大学科技园一期,以此作为科技园总部。同时,复旦大学科技园二期工程项目也开工建设,其建筑面积达4.5万平方米,在2005年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时竣工并投入使用。通过建设,实现了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孵化基地空间区域的逐步扩大,已建成近10万平方米,在建面积计有2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相匹配的建筑规模。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为提高科技孵化的服务能力,通过整合大学周边空置房产11幢,提供企业孵化场地153 082平方米;通过整合社会各类资金,提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资金。到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依托单位,达到人均孵化面积为107.96平方米,在孵企业平均孵化面积293.26平方米。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宽敞、环境幽雅、设施完善。每个孵化基地都有互联网光缆专线接入,上网快捷。基地还提供24小时保安服务,并且设有多功能报告厅、会议室、餐饮、咖啡厅等。
同济大学科技园规划面积1 600余亩,2003年时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10多万平方米。为建立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同济科技园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尤其是社会中介机构,整合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园区服务范围,加强服务能力。在科技园用地方面,同济大学提供了赤峰路、密云路、国康路校园周边最好的地段给科技园,科技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设施齐全,如宽带、全球通信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大学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运动场地、娱乐设施、医疗服务、饮食服务等都向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开放。
东华大学科技园发展为一校两区,即东华大学校本部、新华路校区和长宁东华虹桥临空园区。新华路孵化基地、孵化场地面积约15 000平方米;东华虹桥临空园区基地约72亩,建筑面积约70 000平方米。
(二)逐步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制度等软件建设
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区确定了软件建设一个重要目标:为创业孵化企业和发展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为入驻园区企业建立完善的支持体系,加强对科技园区内企业的联系和调研,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支持企业发展,提高科技园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此,科技园专门成立了“上海复旦科技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制订具体的服务标准和制度,构造为企业注册、入驻等一条龙服务体系和代办年检、为中小企业申请科技扶持基金、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结合为入驻企业服务,提高园区企业管理人员的业务和政策水平,园区利用复旦大学的人力资源优势及与国内外的广泛联系,专门成立了教育公司致力于人才培训,举办了政策法规、科技企业创业板上市、管理科学等多种类型的专题讲座,政府官员、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在创业、投资、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精彩演讲和交流,使得科技园入驻企业管理人员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到2003年的几年中,参加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4 000余人。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的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从资源开放、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等各方面为科技园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均向园区内的企业开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甚至园内的一些企业本身就是从某些学科点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在园区中发展,形成了一种校内有以课题组为核心的创新团队、校外有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中试基地,以促进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互动、上下游衔接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这种模式的企业也有利于博士生、硕士生在其中面向市场进行创新,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增强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
此外,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社会人才资源,提供高新技术企业的人才支撑;通过整合国外的孵化经验,为大学科技园的管理和规范化提供借鉴;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搭建学科交叉的系统集成平台;通过整合大学的研究资源,提供孵化条件。为了建设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园服务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不仅出资建设,而且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为在孵企业提供相应的管理类课程和各类讲座、投融资服务、财务顾问、管理咨询、人力资源、资源整合等增值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为创业者提供全程的创业支持和中介服务,包括企业创办代理服务、高科技企业增值服务、风险投资服务、企业培训支持、丰富的交流平台,及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同济大学科技园十分重视要素组合式的选择和科技园运行机制的创新。在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学校致力于提供智力资源,重点发展孵化器,积极引进各种社会资源,发展形式多样、功能互补的科技园基地,以适应同济大学一校多区的特点。
(三)注重科技园公司运作的良性循环
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公司作为复旦科技园的运作载体,由复旦大学联合另外5家社会企业合资发起组建,公司面临着园区建设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双重任务。为使公司兼顾两方面任务,公司采取的措施有:组织精干高效的公司机构。根据复旦大学科技园的建设需要和功能,分别设立了园区建设部、园区招商部、投资管理部、公司外贸部等专业机构,专业化地开展运作。在工作中,充分依托复旦大学的人才资源,聘请学校的教授为公司的科学技术顾问,招聘管理学院的MBA学生为公司兼职,在公司员工少却精干的情况下,完成了工作目标,达到了较高的工作效率。此外,公司为提高收益水平,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到公司股东的资金回报要求和公司上市的业绩要求,公司根据稳健投资、滚动发展的原则,经董事会批准,确定了若干投资项目,并对所投资的企业进行宏观上的规划和经营运作上的引导。由于所投资的企业运作良好,使得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2003年度,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公司实现利润总额3 000万元。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为确保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注重形成自我良性持续发展,不以规模取胜。其做法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实行无边界、无围墙、无门槛,多元投资、多方管理的“三无两多”开放式管理,依托大学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建设。2000年12月,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主,引进四家社会股东,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交大科技园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42亿元人民币,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的园区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同时,与上海市科委、徐汇区政府共同组建了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一个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机构,其主要任务是为园区内的中心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的增值服务,推动高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到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投入了7 870万元,同时调动2亿多元的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园的总孵化面积达15万多平方米,有522家企业入驻,其中高新企业23家,各类研发机构24家,园区内企业和研发机构累计获专利成果257项,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7项。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大学科技园管理体制”是同济科技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并已成为同济科技园管理体制的发展目标。其以资产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技园管理创新体制。具体做法是:第一,理顺大学和科技园内部企业的资产关系,以避免权益纠纷和资产流失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并将此作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技术发明人、创业者和管理者的正当权益的需要,激励他们创造性和积极性的需要。第二,学校和政府设置机构,指导同济科技园发展。以学校和地方政府领导为主要力量,组建科技园领导小组和各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科技园发展战略及其相关政策,协调学校、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宏观上对科技园的工作进行指导。科技园领导小组代表学校,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先导,以资产为纽带,建立起与同济大学一校多区特点相吻合的一园多基地发展格局的同济大学科技园。园区管委会是园区企业与学校和地方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确保科技园的健康发展。无论是科技园领导小组,还是各园区管委会,都不参与科技园的具体管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干涉各企业的运行。第三,孵化器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企业管理公司、园区建设公司等组成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企业群体。这些企业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独立经济实体,坚持“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管理规范。这些企业与学校、园区科技企业、社会企业有清晰的产权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事以园区建设、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为主要内容的经营活动,是科技园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上海同济科技园有限公司则是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投资与管理的综合型公司,是科技园的核心企业。
同济大学科技园管理运行机制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坚持”,即在行政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下,以科技园企业群体运行为核心;在学校、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科技园的体制坚持使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成果交易从一开始就融入科技园企业的运行主体中;坚持技术股权投资、资金投资、创业服务等,都以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运作。
东华大学科技园由东华大学和长宁区人民政府共同投资1 000万元组建“上海东华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东华大学科技园的管理运作、高科技项目的投资、孵化基地的建设及东华大学无形资产的管理与经营。到2003年底,东华大学和长宁区政府为支持东华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累计投入近2 000万元(含历年退税)。
(四)注重依托政府及社会的资源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由社会股东参与设立了1.5亿元人民币的创业投资基金;社会股东出资约5亿元人民币投资于大学科技园区内的企业。此外,市民还积极认购“大学科技园”贷款凭证,科技园首期融资1.8亿元人民币;内地和香港股民踊跃认购“交大昂立”和“交大慧谷”上市股票,共融资约7.8亿元人民币。各地从原有工业园区无偿提供土地使用权约6 000亩,为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上海市财政拨款3 300万元坏账准备金,冲抵不良贷款600万美元,使交大顺利收购经昌色织厂;徐汇区财政投资交大创投基金3 000万元;上海市财政和徐汇区财政分别提供2 500万元无息贷款和1 800万元减息贷款,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提供1 000万元投资基金,支持大学科技园内IT企业的发展;“十八条”奖励政策足额及时兑现等,这些都体现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得到政府对于高校科教兴国的大力支持。
同济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得到上海市和各相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济大学与杨浦区政府共建了赤峰路孵化基地和国康路创业基地;与南汇区政府共建了南汇产业基地;与嘉定区政府共建了安亭汽车研发基地。在建设这些基地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土地批租、入园企业财税优惠政策、当地事务的协调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如出台了《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杨浦区财政局关于同济大学科技园扶持政策的批复》等相关文件。
(五)以品牌效应夯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003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对认定的全国首批2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估,复旦科技园在评估中名列前茅,受到专家组的肯定。2003年5月,复旦科技园公司通过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度考评;同年9月,被上海市科委评定为上海市“火炬计划”先进集体单位;11月,被评为上海市税务信用A级单位。为加强对复旦大学国家科技园的品牌宣传力度,科技园分别在沪宁高速公路、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四平路、邯郸路沿线以及上海申花足球队主场等地发布了户外形象公益广告,提升了园区和公司的社会知名度与社会影响。
上海交大科技园由于其自身的科学管理,不仅帮助园区内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因此得到社会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上海市绿色都市型工业园区、上海市市级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园)、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上海市十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基地、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等。通过几年的成功运作,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和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高科技创业支持和服务领域的著名品牌之一。其品牌和管理经评估,截至2002年8月的价值为200万元人民币。2003年6月,公司将此无形资产作价125万元与长宁区科委及白猫集团联合成立了“上海慧谷白猫科技园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管理和品牌的输出。
二、形成吸引人才与资金的“洼地”,开放研究的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兴办科技园,扩充了学校资源。交大慧谷科技园,利用校园周边停产的国有企业闲置厂房,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短期内形成了上万平方米孵化用房,已成为新兴的科技密集区和高科技企业集聚地。2000—2002年,上海交大科技园共吸引48名留学回国人员在此创业。
同济大学科技园不仅向大学开放、向社会开放,也向世界开放。同济大学科技园积极加强与世界经济科技的联系,开拓对外科技合作的途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经与德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有关高校、企业和机构进行合作洽谈,订立、完成50多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的“震动下混凝土节点的性能试验研究”项目,与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合作的“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办公楼室内空气品质”、“奥的斯电梯的震动分析与控制”项目,与德国亿恒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基于C167的稀土永磁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研制”项目,与日本车辆株式会社合作的“日本名古屋矢田川桥风洞实验”项目,与新加坡科技局合作的“可调谐高频器件及微波器件作用的新型界定材料”项目等。
2003年,上海的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在孵企业858家,孵育毕业企业150余家,在孵企业被授权专利370多项,汇集各类研发机构65家,在3年时间里培训近万人次,吸引200名留学人员归国创业。仅杨浦区,通过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两个科技园,每年就引入资金10多亿元。这些有潜力的高科技小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