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区联动,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区联动,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联动”发展激励各主体通过合作、融合,组成新发展联盟,并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建立联动共赢机制。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上海已形成了多个结合区域定位和高校特点的不同模式,为上海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三节 三区联动,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进入21世纪后,高校新校区建设,不但使学校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还给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促进了校区、社区、园区三区的融合和联动。所谓“三区联动”,就是把大学校区建设与科技园区发展、公共社区管理相结合,以大学校区为中心,科技园区为基地,公共社区为依托,进行资源共享、融合与转换,从而服务于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在“三区联动”的格局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各自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能。大学校区承担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技园区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职能,成为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场所、大学师生创新创业的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公共社区承担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引领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形成大学周边知识经济圈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新校区的逐步建立,一批高校的入驻对所在区的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乃至和谐的人文生态形成,都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十五”期间,上海按照“2+2+X”的模式,对高校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东西呼应的以复旦大学为首的杨浦知识创新区、以上海交通大学为首的闵行科技创新区、南北相对的松江大学城和南汇大学城,以及多所各具特色的高校。

这个形态布局,不仅使高校校园、校舍面积有了大幅增加,而且形成了大学周边知识经济圈,为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和“三区联动”中发挥源头作用创造了条件。在杨浦区,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在内的11所高校,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00多家科研院所扎根杨浦区,为构建“知识杨浦”奠定了基础;在闵行区,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研发力量,为科技成果实施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支撑;在嘉定区,依托同济大学优势学科推动着“汽车城”的发展进程;在奉贤区,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利用优势学科和人才资源,为化学工业园区的发展和海滨旅游区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上海海事大学与上海海洋大学双双落户洋山港,海事大学引进世界著名航运企业,建设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海洋大学与临港新城物流、航运、海洋产业发展对接,建设成为水产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上海高校的布局结构调整,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知识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系统地规划在一起,构建以高校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实现大学与城市在推动科技与产业跨越式发展中的综合效能。

二、以大学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区联动”发展激励各主体通过合作、融合,组成新发展联盟,并通过各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建立联动共赢机制。通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上海已形成了多个结合区域定位和高校特点的不同模式,为上海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一)“知识杨浦”在崛起

2003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知识创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确立了“三区联动”的发展思路。杨浦区紧密依托复旦大学等高校的优势学科,走产学研道路,努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三区联动”,给区内17所高校的研发创造了新的机遇,各高校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服务、科研成果孵化、设计与研发等知识产业,逐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杨浦区先后建成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3家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和一批专业化的大学科技园,面积拓展到100多万平方米。复旦的电子信息、同济的设计产业、上海理工的光机电、上海财大的金融软件等一大批强势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孵化壮大。许多源自各大高校的企业,也都在高科技园区中快速发展。复旦微电子公司依托复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力量,从一个课题组发展成为我国集设计、生产和营销于一体的市场能力最强的集成电路公司之一;复旦光华从注册资本500万元发展到净资产1.8亿元,成为一家拥有2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高科技企业。为了给更多同济师生打开外部发展空间,杨浦区委、区政府与同济大学共商发展大计,使“赤峰路建筑设计特色街”发展为“环同济设计产业圈”,吸引了多家建筑设计院入驻。一个老工业基地逐渐转变为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和创新企业集聚区。

(二)“汽车城”雄姿勃发、凸显魅力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位于上海国际汽车城内,学校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试验基地。同时,与上海技术监督局、上汽集团共同建设上海汽车质量检测中心。另外,被列为上海科教兴市重大项目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也在嘉定校区兴建,这是我国第一座可用于汽车整车开发的风洞,也是可用于磁浮列车、高速轨道交通工具、一级方程式赛车等的专用风洞。科技部863重点专项“磁浮交通”中的磁悬浮试验线也选址嘉定校区,对轨道交通车量和设备的国产化起到积极作用。

(三)“紫竹园”里生机盎然、蓄势腾飞

2003年,闵行区政府、上海紫江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共同出资建设紫竹科学园区,园区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成为“三区联动”的重要基地。至2005年底,已吸引英特尔全球研发中心、微软亚太研发总部和惠普全球(中国)软件中心等30多家国际国内研发中心入驻。作为创新的源头,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每年都有逾千项科研项目和发明专利,紫竹科学园区为这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平台。交通大学还通过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航天技术产业化、航天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全面参与“航天闵行”的规划与建设。2006年1月,交通大学成立了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教育部空天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也在紫竹园区内开工,项目总投资1.88亿元。另外,广西玉柴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约,投资2亿元,在紫竹科学园区共建发动机研发中心。

(四)“药谷”彰显威力、如虎添翼

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上海较早建立的高科技园区,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力量。随着上海中医药大学落户、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整体搬迁到张江园区,加上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生物芯片研究中心,基本形成了“一所一校多中心”的新体系,使张江高科技园区增添了发展的后劲。

(五)“滨海新城”展示新貌、蓝图初绘

作为21世纪南上海开发开放要地的奉贤,先后有多所高等院校入驻,为奉贤的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2004年4月,华东理工大学与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基地之一的上海化学工业区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技开发、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广泛合作,实现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