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破现有模式,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既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提,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人才战略”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科学研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引擎,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抓手。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复旦大学

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战场。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作出了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决策,进行了一系列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部署,确立了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和国家重大需求,提高核心科技竞争力;造就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团队;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创新,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新机制的战略目标。在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同建设下,复旦大学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结合“十五”国家科技计划,依托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创新基地为主体,改革探索科研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为上海成为高质量人才集聚和培养中心、高水平成果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作出贡献。

一、创新机制体制,建立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适应的科研创新体系

突破现有模式,改革科研体制机制,既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提,也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围绕“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科研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宏观调控,赋予创新平台充分自主权,认真处理好创新平台与院系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理顺创新平台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科技创新体系。为此,学校成立了“985工程”平台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创新平台管理办公室和创新基地管理办公室,分别挂靠科技处和文科科技处,将创新平台的人事、财务、科研、资产管理和研究生培养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科技创新平台在人才引进和人事聘用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建立学术准入资格体系,实行海内外同行独立评审机制,规范、高效地进行岗位聘任,聚集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以科研项目为准绳,在校内实行双聘协议制,吸引本校优秀科研人员进入平台,与引进人才形成科研团队,优势互补,开放流动。

科技创新平台经费实行年度全额预、决算制,并将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决算和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理有效的创新平台建设经费管理模式。科技创新平台在平台管理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处的协助下编制年度预算,经管理委员会批准后执行。创新平台设立主任基金,在规定范围内有权自主支配本年度创新平台主任基金经费,对课题组人员进行奖励或支持开放与交流。

科技创新平台实行运行成本分担机制。学校对创新平台实行运行成本独立核算,创新平台运行成本由学校经费和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经费分担,并将逐步过渡到由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经费承担为主。科研课题经费按照国家有关法规、政策进行规范管理,课题负责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和完全的自主权。所有创新平台科研经费均分担由学校统一支付的科研间接成本,所收创新平台科研间接成本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纳入学校整体经费预算进行管理。创新平台科研间接成本分担情况纳入年终考核指标,并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绩效奖励。

科技创新平台实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平台根据整体目标与研究方向,科学规划技术支撑平台的功能与定位,通过灵活多样的建设模式,逐步构建先进、完善、功能强大的技术支撑共享体系。在技术支撑平台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校内相关院系已有的设备设施,合理配置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设备设施;培养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探索运行保障、绩效激励等创新机制,逐步实现校内、校外共享,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目的。

二、发挥综合优势,促进学科交叉,构建学科建设新格局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2000年4月,原复旦大学和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校合并,复旦大学成为文、理、医、工学科并存的全面的综合性大学,学科综合优势明显扩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挥综合优势,促进学科间交叉与融合,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学校围绕材料、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支柱学科建设,结合已有的基础、特色和优势,决定重点建设先进材料、生物医学、脑科学研究、微纳电子和数理研究5个科技创新平台,从而覆盖了复旦大学绝大多数基础、应用基础和医学学科,成为学科间实质性交叉与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复旦大学注重理顺创新平台与院系的关系,相互间协调、合作和错位发展,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集成,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设立开放课题及与相关院系联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交叉学科建设。数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了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生物统计研究中心和计算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三个实体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并以暑期工作制的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相对集中的学术交流机会,营造了活跃的交流和研究氛围。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和脑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与临床医院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建立灵活有效的合作机制,探寻基础与临床结合的突破点。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组织碳纤维、新能源等领域的开发研究,面向学科前沿,建设学科交叉高地。

三、汇集优秀人才,培育创新团队,组建一流科研队伍

“人才战略”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学校以人为本,基于“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探索创新人事管理机制、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机制,形成开放、竞争、流动的“创新人才的特区”。

经过不断摸索,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以全时或分时引进、校内双聘等灵活多样的聘任方式,引进优秀领军人物、学科互补人才,与校内现有科研力量进行整合,注重发现和培育有潜力的年轻人,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创新人才聚集高地。在生物医学创新平台,通过分时引进大师级科学家与全时聘任优秀青年研究人员进行团队组合,成功打造了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团队、表观遗传学研究团队;通过校内学术领军人物与全时引进有活力的青年PI,迅速加强壮大了传染病、蛋白质组学等优势学科队伍;通过与院系、医院合作引进,成功组建了干细胞研究创新团队。目前,我校通过五个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机制,已引进了数十名各学科优秀人才。

四、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加强组织协作,提高科技竞争力

科学研究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引擎,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抓手。新形势下,学校科技工作确定了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安全的“三个面向”战略定位,瞄准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为主体,加强策划组织与服务协调,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学科交叉和融合,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各类重大研究计划和项目。

“十五”期间,学校整体研究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产生了许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方面,共主持承担“973”项目6项,863项目74项、科技攻关项目14项;在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方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4项、上海市科委优秀创新团队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2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5项、上海市启明星计划49项、上海市曙光计划46项;在成果方面,近10篇高水平论文在Science、Nature、Cell等顶尖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

五、整合有限资源,实现共享开放,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功能强大、开放共享的技术支撑平台,是承担重大科技项目、进行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学校从整体学科布局出发,以“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试点,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分散重复的格局,建立共享机制,合理投入、调配资源,建设拥有一流设备、一流技术、一流管理的技术支撑共享平台,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强大支撑。通过5个创新平台的建设,我校已陆续在邯郸校区、枫林校区、张江校区和江湾校区建设二十余个不同方向的、共享模式灵活多样的子技术支撑平台,在全校科研活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广的作用。

六、探索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机制,拓展创新人才综合发展空间

研究生教育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在我校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过程中,“985工程”创新平台在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人才、科研、学科交叉优势和院系的教学和管理优势,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以请大师“进来”和送学生“出去”的方式,迅速提高研究生的知识视野,接触前沿科学研究,大大拓展人才培养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新型的、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七、加强产学研合作,融入上海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汽车制造等领域均有高新技术产业群。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共建的高校,复旦大学有着与地方经济开展科技合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上海、立足上海、服务上海、面向未来,是复旦大学持之以恒的发展战略。

在本校“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注重产学研合作的理念继续得以延续和加强,创新平台高度重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地方高科技产业开展科技合作。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与华谊(集团)公司开展了涉及我国重大化工产业技术的催化与功能材料方面的多个研究项目的合作,建立了平板显示技术工程中心,积极参与上海市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平台为诺华公司合作组建复旦大学诺华公司表观遗传联合实验室,并与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展生物制药方面的合作;微纳电子创新平台更是在建设初始即把与企业结合作为科研工作的重心,先后开展与中芯国际、华虹NEC、宏力等集成电路制造业及上海市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展讯的科研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