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文献检索课课例研究——以信息检索原理课例设计为例
房宝金 刘小芳
摘 要:本文先讨论了课例的概念,并通过对教学中知识转移要素的分析,介绍了《信息检索原理》这一实际课例的生成与实施。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例;课例研究;知识转移
课例与课例研究正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教师教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中,百度百科里关于课例的解释为:教学课例是指对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实录以及以此为基础而对这节课进行的阐述(分析与反思);在杨帆、夏惠贤的《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课例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实实在在的反映[1]。综合来看课例基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2]:(1)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2)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及背后的故事;(3)课例聚焦的是有学科内容的课堂教学,而非一般意义的教育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了解到,课例研究大致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合作,研究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另一种是单个教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及实施方法的研究和课后反思,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本文讨论的课例研究为对某个教学内容(信息检索原理)的一个教学方法和过程的探索及思考,是一个研究课例生成实施的动态过程。
1 信息检索原理课例分析
艺术类院校由于生源和馆藏资源等方面与综合院校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对艺术类专业同学的文检课教学,我们必须联系自身的专业特点。从知识转移的角度,一堂课可以看做是一个微型的知识转移过程,根据其理论,该过程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素:知识的传授者,也就是授课教师;知识本身,即教学内容;知识的接受者,即课堂学习者;知识转移的情境,即整个教学的过程;转移效果的评估,即通过作业、考试等手段考查教师及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们通过知识转移过程的要素分析,来了解本课例的内容及其特点。
1.1 教学内容分析(知识本身)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检索能力作为大学生一种基本素养,是专业及其他公共课程学习的基础,而信息检索原理章节本身又是整个信息检索课教学的基础,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而言,本章节内容比较晦涩难懂,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其难点和关键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信息组织在信息查询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这一内容时,要适当运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案例的课堂讨论和网络多媒体手段,引出一些常用检索技术和检索理念,使学生初步感性的认识到检索技术与检索理念的统一。
1.2 学习者及传授者分析(接受方与传授方)
艺术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弱,三年级、四年级本科生虽已经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和专业背景学习理论,但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不高,对文献检索或者信息理论了解不多,所以授课中术语不宜太多。这个阶段的同学由于专业课设计任务较多,对设计素材和设计理念有较多的需求,所以他们除对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文献的需求外,在对图片、图像等视觉资料方面有着较高的学习需求。而授课教师为情报学专业,欠缺艺术专业知识,而如何把握学生真实需求,真正做到“所教即所需”,利用现有条件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将是整个教学的关键。
1.3 课堂教学环境和方法(转移情境)
本课为110人大课,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上,本课采用在教室利用多媒体(包括授课PPT及案例视频等)的方式上课,以教师讲解引导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穿插实例教学的授课策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小组协作学习与班级学习结合,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
1.4 教学目标(知识转移过程效果评估)
通过内容及学习者分析,设定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以三个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评估本次教学的实际效果。
1.4.1 知识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原理,了解信息检索系统的组成。在传统的检索能力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多途径获取艺术设计专业信息的方法及原理。
1.4.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初步理解信息检索原理,学会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工具等进行简单专业资料的检索。能够清楚日常检索碰到的障碍出现的原因,进而达到对信息检索思想、检索理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4.3 情感与态度目标
信息检索课的培养目标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和提高信息利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了解信息资源的可靠性,使学生对信息具有鉴别能力;在课上形成既自主探究又乐于交流互动、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在检索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和查找到自己所需资料的成就感。使学生有能力驾驭纷繁的信息,不仅要求他们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和道德的发展,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自觉遵守和保护知识产权,只有将信息技术能力与精神发展、道德发展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
2 课例实施过程
2.1 课前准备
PPT课件是学校课堂教学中应用面最广泛的多媒体工具之一,虽然有交互性不足的特点,但在讲授环节仍然具备诸多优势,如制作简便,提纲挈领,简洁明了,能突出主体内容。可在讲授环节展示给学生结构化的知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学习规律。在本课中亦使用PPT课件导学。本课中用到较多案例,课前准备中应尽量做到案例简单并切合本次课程的主题,并能够使学生通过案例较好较快地理解本堂课的内容。
2.2 课堂实施
在讲信息检索的含义及原理的时候,没有直接呈现知识要点,而是采用“列举简单案例—学生体会—师生分享观点—教师点评—归纳简单案例—教师用PPT呈现要点”这样的教学程序。通过以下两个案例的导入,确立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做到“教”、“导”结合。使学生对信息检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检索的基本过程。
(1)列举简单案例
A.某美术学院同学想找本关于西方国家美术史的书,她只记得有本“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不错,忘记作者和书名了,请您帮助查查我们图书馆有这本书吗?如果有,是否在馆,在哪个阅览室可以借到?
B.在网络上搜索护肤美白的一些资料,为什么却总是出现一些整容医院的信息?
通过案例A,让学生体会在图书馆查书的一个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案例B,让学生回忆我们在网络查找信息经常碰到的问题,思索为什么会出现本例中的问题?
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归纳出要想进行信息的检索,首先需要进行信息的有序化,即信息组织。明确本课例教学即信息检索原理的核心是什么?(信息的组织、信息的查询、信息的匹配)。
黑板板书(PPT同时呈现):信息检索原理图[3]
通过对该图的讲解,使学生对检索的过程更加清晰,进而引出我们这门课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如何充分理解自己的检索需求(讨论“艺术类院校文献检索的主要需求与其他综合院校的需求有何差别),了解各类信息资源是如何组织的(重点解决什么是概念标识,什么是索引标识),掌握常用的检索技巧有哪些(重点解决什么是检索标识、什么是检索语言),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能够提高信息的匹配程度,通过对信息检索原理的理解,介绍检索系统的简单组成,让学生对检索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检索系统构成。课堂检索系统举例: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深入讨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灌输—接受”,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建构得来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几个案例的归纳总结与启发上。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的是知识获得的过程,而不是现成的结论。同时在案例B中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信息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信息因其发布者的观点不同,导致信息可靠性的不确定,学生必须学会批判性的选择信息。
2.3 课后复习,为下次课做准备
本课中,要求学生3人一个小组,选择和专业相关的一个主题,利用课堂中的小型检索系统案例,设计出一个微型的与专业相关的检索系统模型。要求检索系统简单实用,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激发出学习者的探究兴趣,以学号命名作业文件夹,上传到网络邮箱或者网络硬盘,教师要在批改作业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将博客融入课后教学,博客应用于课后讨论的好处是技术实现比较简单,便于即时共享学生的观点,形成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博客评论亦作为教师如何改进教学的参考,便于教师课后进一步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促进教学反思,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课外的网上学习资源。为使讨论深入而不流于形式,我们在每个论题前都加上精心设计的教师导语,以使学生自己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发表有一定质量的评论。例如“根据所学信息检索原理,你认为什么样子的检索系统是完美的”,请同学们对教师展示过和自己设计的检索系统进行归纳,看它们在功能、应用上有什么共性。然后在博客中展开讨论,导语及关键词提示:(1)创造性,开放性,不确定性;(2)该检索系统的使用群体;(3)多种解决途径问题;(4)暂不考虑技术的实现难度。引导语要做到既有启发性,又不直白,有利于提高讨论的效率。
3 课例的几点启示
信息检索课在我校开设的过程中也出过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学校电子数据库资源偏少、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有偏差等。针对以上各种问题,通过不断对课例研究与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3.1 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需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核心,知识的传授者要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内容。隐性的教学内容指教材或者讲义中未确定,由教师为达成某种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这方面教师的自由度创造性最大。如:如何培养信息艺术,检索理念如何形成;何时可以选择何种检索系统……教学对象,也就是学生的“学情”(包括认知基础、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教师也应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做到“所教即所需”,努力缩小知识势差,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3.2 应尽量将其他科目引入信息检索课程之中
信息检索课程的整合不仅仅是将信息检索运用到其他课中,也应包括将其他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信息检索课程中。为了达到使学生理解信息资源可靠性这一概念,引入设计和文物鉴赏课的一些内容,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因为在信息检索课中引入了其他科目或日常的生活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学会对所学的信息检索知识进行迁移。
3.3 注重评价的引导作用
当代新教学观都把评价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第四代评价则强调评价不仅是鉴别优劣更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手段,更要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引导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期末测评和小组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二是通过学生反馈和教师自评,引导教师完善教学方法。
4 结语
在信息检索课开展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课程实例是课程开设状况的缩影,是我们了解某一个学校信息检索课程开设情况的有力工具。本文希望能够通过介绍一个课程实例使大家对艺术类院校的信息检索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对日后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杨帆,夏惠贤.日本课例研究的特征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31-34.
[2]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8):72-75.
[3]罗敏.现代信息检索与利用[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