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文献课打造成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花 芳
(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84)
摘 要:本文从信息、文献与知识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文献课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如何将文献课打造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的问题,从文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1 引言
信息素质是指查找与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它包括认识信息源,能够检索、评价和合法地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1-2],是人们获取信息、获得知识、实现终身学习的基本要素[3]。
2001年,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在其报告中将信息素质作为这一时代的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技能[4]。信息素质的培养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到全民信息计划的优先领域中。为了与国际理念接轨,《文献检索与利用》(简称文献课)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
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课是一门培养学生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的课程,它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5]。应该说,文献课的教学目标包含了信息素质的核心要素。文献与信息的本质区别在于知识性。文献来源于信息,但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只有经过筛选鉴别、去伪存真,整理归纳、系统化等一系列加工后的信息才能成为知识。文献作为知识的记录,对它的利用能力体现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从知识利用的层面上说,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构成了信息素质的核心,而信息素质则是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的延伸。
我国高校广泛开设文献课,该课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而它是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基地,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较国外的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活动更有优势之处。然而,要使文献课真正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还需要炼好“内功”,即需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把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利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本文将从文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2 教学设计
2.1 根据信息素质的内涵确定教学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强调信息意识、信息检索、信息评价和信息利用等能力的培养,因此文献课应充分吸收图书馆学、文献情报学等学科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文献知识及检索知识、资料利用与管理方法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理论深度与知识广度的课程。文献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部分[6]。
1.文献信息源
目的是了解文献的定义及类型,文献的生产与传播;认识文献信息源——图书馆与因特网,如图书馆的藏书特点、目录体系、以及用户所关心的学科领域的重要情报源;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掌握因特网信息搜索方法;了解图书馆与因特网在研究活动中的作用。
2.文献信息检索知识
由于现在的搜索引擎逐渐与图书馆目录、期刊索引、电子文本和网站的搜索紧密结合,因此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的特殊性质,而应将计算机检索作为重点。详细讲解计算机检索原理及方法,文献的编排与组织方法,检索策略、检索式的编写与调整。结合典型的检索问题,如相关文献检索、查找馆藏、事实与数值检索等,讲解各类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以及Internet网络资源检索等内容,以充分体现课程的新颖性与实用性。
3.资料利用与管理方法
文献检索的目的在于知识与情报的利用。因此,文献课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检索”上,文献利用方面的知识不可缺少。“文献检索与利用”的课程名称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为此,文献课应从查、读、写三方面培养学生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各不偏废[7-8]。文献利用知识涉及情报加工与科学交流两个方面,具体包括:文献鉴别与选择,资料整理(资料卡片的编制、文摘的编写),文献阅读与笔记、资料分析与综合、撰写文献综述等。同时,还应掌握资料积累与管理的方法,为知识创新打下基础。
4.学术规范与版权法
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信息易于复制与传播,这给文献信息的合理合法使用带来了一系列道德与法律问题。许多对文献信息的违法使用,如抄袭、剽窃等,多源于使用者对学术规范的不了解,基本训练不够。文献课作为一门讲授资料查找与利用方法的课程,必然会涉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利用问题。通过文献课开展学术规范的普及教育,就学术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如参考文献与引用规范、合作研究与荣誉分配、论文署名原则、署名与责任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信息的合法使用,使学生在步入学术道路之初就了解从事学术研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2.2 引入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基于认知规律的建构主义为文献课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者对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的成效取决于学生与环境的积极互动[9]。就文献检索与利用技能而言,它只能是个体在运用这些技能的“情景”中获得的,即“做中学”,这需要创建一个优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可以概括为一个集信息源、教师、同伴、任务情境于一体的多种资源的组合。为此,通过设计恰当的实践活动,如撰写课程报告以及举办课程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查找与利用文献资料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10-12]。这些活动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会话融入其中。它们使学生经历一个形成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获得答案等过程,其间会依托图书馆及因特网丰富的资源反复进行信息的检索、收集、评价、组织等活动,直至问题解决。学习资源的范围极其广泛,它包括传统的纸本资源、各种格式和形式的数字资源和人力资源(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它引导学生在现实的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解决真实的、往往又是开放式的问题,它需要信息素质的支持,同时也成为获得信息素质的根本途径。
2.3 讲课艺术
文献课的讲授应把握“少则得、多则惑”的原则[13],突出重点,精讲少讲,讲解时应做到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讲述与操作演示相结合,力戒空洞。
1.精讲少讲、突出重点
现有的数据库数量大,但课时少,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方法的讲解上而非面面俱到地介绍所有的数据库。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适当举例来实现精讲少讲。例如将数量众多的数据库按其提供文献内容的多少可以分为全文型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目录型数据库等。然后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数据库放在一起讲解,讲透几种重要的数据库,其他同类数据库则推而广之。例如,在讲解文摘数据库时,着重讲透EI和SCI这两个数据库,它们分别是不同的文献编排与组织方法的应用实例。前者是主题索引及分类索引的代表,而后者则采用引文索引的方法来组织编排文献;前者具有检索功能,而后者由于揭示了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这使得它不但具有检索功能,同时还具有评价功能。又如,“扩检”与“缩检”是检索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它涉及选择检索词、检索算符及检索字段的应用,一定要结合相关文献的检索等典型问题,以实例反复讲解讲透。
2.“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重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一方面,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了解他们需要哪些信息,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采用“启发式”教学,不但讲如何做,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例如,任何一个检索问题都离不开检索策略的制定,其核心无非是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查什么,用什么查,如何查。为此,首先要分析检索课题,判断检索问题属于什么类型——事实与数据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查馆藏;根据检索课题的特点把握好查全与查准的关系;然后考虑用什么检索工具查——工具书,文摘数据库、目录数据库,用手检还是用机检;再考虑首选哪一种检索工具最恰当。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查,即确定检索点、检索词,拟定检索式,根据检索结果调整检索式(扩检与缩检);最后查文献出处获取全文。将这样的检索思路分析始终贯穿于检索实例的讲解中。
3.把握好文献知识讲解的度
讲解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分析问题、找准信息源以及检索工具。将文献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才能现实文献课“授人以渔”的目的。例如,在介绍各类信息源时,着重分析其特点,如图书馆与因特网都是信息源,但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而因特网是网络信息中心,因此两者在服务对象、资源采集、资源特点等方面都多有不同。然后通过具体例子进一步说明为什么在研究活动中,以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为主,而以因特网的信息为辅。当然,文献知识的讲解要在学生通过操作实习取得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以“实用、易懂、易记”为原则。
3 加强文献课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学效果的高低与教师水平息息相关。只有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文献课的教学质量才会得到保障。然而,受图书馆是学校教辅单位观念的影响,也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将文献课专职教师改为兼职教师。实践证明这不利于文献课的建设与发展。兼职教师除了教学外,通常还承担其他业务工作。以作者本人为例,除教学外,还要承担参考咨询与读者培训、资源荐购、学科服务以及科技查新等工作。由于头绪多,加之图书馆所给的教学工作量有限,因此许多教师仅仅限于完成上课,无意追求教学的专深化,缺乏积累与更新,教材或教学资料也不稳定,至于课程建设则与己无关。而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的文献课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地跟踪与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成果,需要与时俱进。由于缺少能够全力投入的骨干教师对课程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开展教学研究,因而使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受到限制。
3.1 设立骨干教师岗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设立骨干教师岗位,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正规教师编制中,与其他课程的教师享有同样的待遇。骨干教师从现有的兼职教师中择优选拔,必须具有图书情报知识、有实际检索经验以及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从而可以结合专业进行课程教学。
骨干教师将主要承担课程建设与发展工作,并在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大背景下开展工作。包括对图书馆用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制订课程发展计划,如文献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材的更新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等。骨干教师还将负责跟踪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情况,研究适合于中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以及信息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研发适合于自主学习的网络教程;开发信息素质的网络教学及管理平台。
3.2 提高文献课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建设以骨干教师挂帅、以兼职教师为主的文献课教师队伍,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1)教学传帮带。骨干教师有责任对新上岗的文献课教师进行传帮带。例如,旁听新教师讲课并提出指导意见。新教师通过旁听资深文献课教师的授课,从中吸取经验。(2)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与心得。(3)定期举办文献课教师培训班。聘请来自文献课教学一线的资深教师、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专家,介绍信息素质教学理论、实际教学技巧和与信息素质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以提高文献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课程、交流论坛等形式,开展文献课教师的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Association of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Chicago,Illinois,2000.[2010-9-6]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cfm.
[2]坎贝尔桑迪,肖永英,袁玉英.21世纪信息素质概念的界定.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82-86.
[3]孙平,曾晓牧.面向信息素质论纲.图书馆论坛,2005:16-19.
[4]Hancock V E.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Lifelong Learning.ERIC Digest.1993.
[5]国家教委高司.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河北图苑,1992,16(2):5.
[6]花芳.文献检索与利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张自钧,夏知平,陈桂章,等.综合贯通法的设计与实施——研究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4):41-44.
[8]夏知平,张自钧,陈桂章.研究生文献检索课教学的组织实施.大学图书馆学报,1996(2):30-33.
[9]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硏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花芳.利用文献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28-130,123.
[11]花芳,程爱平,曾晓牧.以“学”为中心: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教学设计理念.教育探索,2008(11):22-23.
[12]花芳.文献课——一个进行学生学术规范训练的有效平台.图书情报工作,2010(3).
[13]沈固朝.我们是怎样开设文献检索系列课程的.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6):65-6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