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术研究视野下的高校文献检索课

学术研究视野下的高校文献检索课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在介绍文献检索对学术研究的功能基础上,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文检课的开设理念、框架,以及与之配套的自编参考教材,最后指出该课程及其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之双重目标为旨归。目前,图书馆用户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开设的文检课则是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了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学术研究视野下的高校文献检索课——上海理工大学文献检索课的设置理念与配套教材概述

王细荣 韩 玲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200093)

摘 要:在图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大学图书馆工作是学术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文在介绍文献检索对学术研究的功能基础上,简述了上海理工大学文检课的开设理念、框架,以及与之配套的自编参考教材,最后指出该课程及其教材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之双重目标为旨归。

关键词:图情一体化;学术研究;文献检索;论文写作;文检课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纷纷将原隶属于科研部门的情报机构划归图书馆,实现了图书情报统一归口管理,标志着高校图书馆由服务教学为主进入到服务教学科研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又称为“学术图书馆”(Academic Library),是校园里的另外一种教授,其主要目的在于支持教学与研究,它有责任使图书馆的资源被充分利用。为此,自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大都为本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开设专门的图书馆用户教育课程——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目前,图书馆用户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其开设的文检课则是用户教育的主要形式。不过,在图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为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不能仅停留在教授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这个层次,而应当提升为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服务;在文检课教学中,应当将文献检索看作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整个学术交流的链条当中。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开设的,尤其是为研究生开设的文检课——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就对此进行了尝试。

1 图情一体化模式下的大学图书馆工作定位

从概念上讲,“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是有一些不同,但是,就其工作性质、服务对象与目的,以及今后发展的总趋势,它们的共性远远大于个性。因此,自从1978年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会议以来,我国就把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组合为一个专门术语——图书情报工作来使用。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这似乎有点不大确切,因此图书情报一体化运动在我国图书情报界还存在不一致的声音。其实,只要考察一下图书馆工作和情报工作的发展历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活动”的定义与“科技情报和文献”的解释,或系统地考察一下欧美各国、日本和我国图书馆与情报机构工作的内容与现状,就会发现,两者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21世纪的图书馆工作越来越具有更多情报工作职能与特点,情报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图书馆(含数字图书馆、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另外,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界的理论研究也为图书情报一体化实践构筑了统一的理论基础。其中,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论三原则——“信息资源是基础,知识传播是关键,信息服务是目的”,与中国科技情报工作的“广、快、精、准”四字原则和省力方便原则相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图书情报工作的重要准则[1]

图书情报工作的性质,一般取决于图书馆所隶属和服务的那些机构的基本性质和任务。由于高等院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大学图书馆的任务应该是通过提供各种文献资料与信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可谓一种服务性的学术机构。大学图书馆工作则是一种以“传播、推广知识”为宗旨的专门性学术活动,处在学校整体科研事业中的桥梁和纽带位置。大学图书馆工作者是学校教学和科学技术人员的一部分。

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服务性是区别图书馆这一学术机构不同于学校其他学术研究机构的重要标志。大学图书馆正是通过为读者(用户)服务,而具体地来完成它的收集、加工、保藏、传播和推广人类知识这一功能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姜琦(1886—1951)曾指出:“所谓‘图书馆’就是搜集或陈列古今东西历史上各个社会的生产工具或劳动工具——社会生产力——之一种机构……所谓‘图书馆教育’就是提供所搜集或所陈列的古今东西历史上各个社会的生产工具或劳动工具——社会生产力——于现代的一般民众之前,依从人类生活的需要与环境的压迫,使他们去模仿,去改变,去增加乃至去创造,或布之远方,或传之后代的一种指导作用。”[2]这里的“图书馆教育”即是当今图情一体化时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国学者何传启认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一组分别地或联合地贡献于知识创新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体系,其主要功能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新知识应用。”[3]知识创新首先发生在知识的生产过程中,但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过程中同样存在知识创新,因为科学研究也可以研究新的知识传播方式和应用手段等。因此,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一切图书馆,理所当然地被纳入知识传播部门,成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某种角度来说,知识创新的本身就是情报服务的过程。因为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一线科研人员提供一次、二次文献服务和课题服务,为他们的学术研究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成为启动知识和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样,当今大学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和定位就显而易见了。它的主要内容为姜琦所言的“图书馆教育”。另外,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当今时代提供情报服务的大学图书馆工作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科研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总之,在图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大学图书馆工作是学术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 学术研究视野下文检课的设置理念与框架

古今中外,凡学术研究之集大成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搜求和利用文献资料。中国儒家经典之一——《论语》的《八佾》篇中记载着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段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孔子论事有据、注重文献的治学精神可见一斑。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略微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的缘故。”牛顿所谓的“站在巨人肩膀上”,意思就是充分地占有和利用文献资料,从前人研究的“终点”中找出自己研究的“起点”,从而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就[4]

上述孔子和牛顿的言论,充分说明了文献资料搜集工作在学术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搜集文献资料的方法很多,其中文献检索是最主要的方法,它同时也是扩大资料来源的重要途径。文献检索对学术研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献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新手的成长。一般说来,学术研究新手(如研究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即历史、方法和视野,而这些都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以获得的。一个人在开始从事学术研究时,首先要了解学术史和学科领域的历史,知道在这个领域中前人做过什么,自己应该研究什么。同时,他们也可从文献检索实践中了解前贤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样自己在从事学术研究时,才会有宽阔而创新的思维和视野。

第二,文献检索可避免重复研究与重复报道。在现代通信条件和网络环境下,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一般已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共知,因而类似课题的探索会有相当多的学者同时在进行。谁能最先取得研究成果或发表研究论文,谁就是成功者;谁迟来一步,就会成为做无效劳动的落伍者。学术论文的写作同科研选题、立项一样,必须通过文献检索(即查新、预查新)来掌握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动态和进展。通过文献检索,可获得大量同类研究的相关报道,并从中吸收有益的启示或参考数据,从而有助于缩短科研周期,或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论证依据;而这种根据,不仅表现在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的引文里,而且也表现在学术论文的注释和参考文献中。

第三,文献检索有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论文质量的提高。评价科研成果和学术论文价值的依据,一是内容质量是否胜人一筹,二是发表时间是否先人一步,三是同类课题是否有高人一筹之处。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比较、分析才能做出评价。而要获得大量对比资料,则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总之,要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就离不开文献检索的支持。影响学术文献检索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是否具备检索设备,检索人员是否具备应有的素质,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如何以及是否善于提出检索提问。这三个因素具有密切的关联性,任何环节薄弱都会影响文献检索质量;而检索质量差,将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在学术研究中,文献是研究工作的起点,又是研究工作的终结,其作用贯穿于学术研究的全过程。文献检索与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程序之一的学术论文写作的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文献检索的最终目的之一是撰写学术论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过程有助于作者在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5];而且当今学术论文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新手们所热望的东西,同时也是他们被训练的目的。[6]因此,我校文检课试图将“论文写作”与“文献检索”置于同一框架之中,称为“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以期实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之双重目标。

3 作为学术研究入门与信息素养教育读本的文检课教材

教材通常是教师为了教学目的,通过编制加工并采用简化的方法介绍某课程主要知识的材料,它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材的编写与师资培训、器材更新配套统称为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即所谓的“三材”建设。一般来说,教材编著者除了应具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文字水平较高,以及工作作风认真、严谨等条件外,还需要有一些出版业务知识[7]

我校文检课教师阵容强大,其中就有一些教师具备上述教材编著者所必需的基本素养。于是,我馆自2005年起,组织一些教师着手文检课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作,2006年8月,教材《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并随后在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福建、湖南、四川、云南、广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30多所兄弟院校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回应和好评,被认为是视角独特、内容新颖且适合当今网络时代特点的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类的教材和工具书。

2007年12月4日,在我校刚刚启用、具有近代欧洲巴洛克风格(Baroque Style)的图书馆新馆举行了《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试用研讨会。与会人员针对此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除了作出一些肯定和鼓励之外,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修改意见。另外,该教材出版以来,人们要求“改善知识环境,消除信息鸿沟”的呼声日渐高涨,全球越来越多的学术界、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在他们的创作活动中自觉地接受和遵循以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协议和科学共享(Science Commons)协议为代表的通用许可协议(Common-Use Licensing),构建先人梦寐以求的“世界图书馆”(Universal Library)已成为当下国内外许多数字图书馆项目所追求的理想,倍受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所关注的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在中国也蓬勃兴起。随着Web 2.0和Lib 2.0时代的到来,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的图书情报机构也出现了一些服务新模式。其间,一些纸质文献检索工具、电子文献数据库都有不少的变化,国内外机构信息环境也有所改善,《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一书的某些资料已显陈旧,某些提法也存在些许不妥,全书亟须更新、补充与重写。基于此种情形,又胸怀培养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之双重课程目标,我们于2008年底开始对教材初版进行一次较大的修订,2009年8月,《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正式问世。目前,它已被全国50多所高校选为文检课或相关课程的教材,先后印刷了7次,总印数超过3万册。

《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是一部具有参考工具书特点的学术研究入门与信息素养教育读本,其整体框架在国内同类教材中可谓独树一帜。它将文献信息检索、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看作学术研究的基本要素,并置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范畴之内。全书基于学术研究的一般范式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规律,系统地说明了文献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各种文献特点与分布,一些常用传统文献检索工具的编排组织规则和使用方法,电子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境内外著名的开放获取资源以及经典的中外文题录或文摘数据库、引文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的特点和检索技能,文献原文获取的技巧和方法,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合理使用的范畴,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撰写方法、投稿技巧与校样审读要领等。其中介绍的学术论文写作IMRAD模式,是科学研究过程的缩影,两者具有同构性。这充分彰显了文献信息检索、论文写作实际上也是科学研究必须完成的部分工作,同时也为读者认识和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二版的论说,亦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合,善用借古论今的方法。例如,在谈到防止学术剽窃除教育、法律和高科技手段等措施之外,不可忽视学术规范时,就借用了《论语·为政》中的古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8]在说明论文的创新性特征时,就引用了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陈垣书信中的一段话:“论文之难,在最好因人所已知,告其所未知。……论文必须有新发见,或新解释,方于人有用。”[8]

另外,第二版教材中还引入国内的图书情报学新观念和新思想,如“计算型引擎”(Computational Knowledge Engine)、“世界图书馆”、“科学共享”等术语和“建构互联网时代的世界图书馆”、“电子文献合理使用的开放获取策略”等理念。与初版相比,第二版承载的信息量更大,同时尽量做到叙述宏观的基础知识、学术规范师古不泥、不落窠臼,介绍微观的检索技巧、写作之道应择要而从、举一反三。

探究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是众人之事,必须善于撷取他人之长;同时,介绍文献信息检索的技巧又是个人之事,须推陈出新,善于阐发一己心得。因此,第二版《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虽是熔百家之长于一炉,但更求炼特色之钢而铸剑,以形成独特的风格,给出一些前人所未提的新信息,传递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观念,以避当今国内教材编写普遍存在的弊端和功利性之嫌。

4 余言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物理学思想家、物理学教育家、哥本哈根学派最后一位大师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就写一本关于那个领域的书。”[9]惠勒的惊人之语与我国南北朝北齐的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之“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出自《颜氏家训·卷第叁·勉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亦诠释了我们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和编写其教材的目的:所有言说与文字的努力,除了要表达自己已经了解的一切之外,更是要力求明白自己尚有多少不曾了解的事物,即所谓的“教学相长”。

目前,发表学术论文仍然是学术交流的主要渠道。如果我馆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课程的理念以及为此课程编写的教材,在养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之双重目标方面,能为我国“文检课”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启示,那将是我馆文检课所有教师和教材编著者们最大的欣慰。

参考文献

[1]叶鹰.图书情报一体化的理论基础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4):28-30.

[2]姜琦.图书馆教育之意义与使命[J].教育杂志,1936,26(2):15-20.

[3]何传启.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1998(23,24):4-6.

[4]王细荣,韩玲,张勤.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i.

[5](英)罗薇娜·莫瑞.如何为学术刊物撰稿——写作技能与规范(影印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6](英)弗拉斯卡·斯帕达,贾丁.历史上的书籍与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453.

[7]周士林.教材编著译者之友[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6:1-2.

[8]王细荣,韩玲,张勤.文献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237-240.

[9]田松.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N].南方周末,2008-04-24(D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