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检索课教学走向信息素养教育
邵小斌 刘传玺
(国际关系学院图书馆,北京100091)
摘 要:新时期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应针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扩展、改进文献检索课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意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新型信息源教育,实施任务式教学和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两种教学模式,旨在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文献检索课;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30年来,它背负了太多的历史使命,如普及图书馆知识、培养读者情报意识、训练读者检索能力、提高文献利用率,尤其是实现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为我国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展现了图书馆员的自身价值。然而,目前网络信息环境已经基本形成,网络信息具有信息量大、来源广、质量参差不齐等特点,信息爆炸和信息饥渴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另一方面,侵犯知识产权、违反学术道德、非法使用或获取信息资源的现象司空见惯。在这种形势下,以培养“检索技能”为突出特征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显然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必须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充满青春活力,才能使老一代、新一代文献检索课教师所开垦的教育天地保持长青。但是,如何改革?如何创新?笔者认为从文献检索课教学到信息素养教育是必由之路。
在2010年7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1]信息素养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文献检索课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虽然仅一门课程不足以承担起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但它应成为文献检索课的努力目标和发展方向。
1 新时期文献检索课的局限性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信息时代强调信息素养教育,近些年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也有一些教师自觉将其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收到了良好效果。对照文献[2,3]对信息素养的诠释以及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4],我们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三个方面,现行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同样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但目前见到的文献检索课教材版本略显陈旧,其中一些内容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变化,教材发展缺少新的适应性和生命力[5]。入选“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的文献检索课教材多以“信息检索”命名,将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应用型的技能课、方法课来讲授,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各种文献资源、参考工具书、文献检索知识,重点介绍常用数据库的信息收集范围、检索系统的功能、检索方法与检索规则,这其中也包括实体纸本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介绍。简而言之,目前大多数文献检索课可传授的内容主要是手工与计算机两种方式的检索方法,偏重检索技能培养,所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与信息时代所倡导的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着一定距离。
1.2 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近些年,不少教师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比如,有些教师打破教材的藩篱,及时传授新知识,有些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文检课教学等。但还有部分高校未脱离“讲授—练习—考核”的教学模式,较少关注教学的方法和艺术,限制了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余地。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中心是传授文献检索知识和方法,通过练习使其转变为学生的检索技能,通过考核使学生获得成绩评价。其弊端在于重视教师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兴趣培养,重视检索能力培训而忽视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重视检索方法传授而忽视信息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最终只是知道了一些检索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而在综合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方面并无明显提高[6]。还有少数高校的文检课教学存在着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文献检索课教学只有文献检索基础理论的讲授和电子数据库的简单介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因此,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 新时期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我国文献检索课的现状是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相对“超前”,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却相对“滞后”。网络环境下,原有的文献检索课内容偏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而文献检索课的发展方向是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更宽泛,教学模式灵活多样。因此,从文献检索课走向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2.1.1 敏感的信息意识教育
在《远距离教育词典》中,信息意识被解释为人所特有的对待信息的思想、理论、观点的总和。这种意识使人有可能识别信息,确定自己与信息的关系,并组织有目的的信息活动。这说明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洞察力、捕捉、反馈、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只有对信息具有敏感的感受力,才会有及时迅速的信息行为,只有对信息价值有高度的洞察力、判断力,才会更多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可以说没有信息意识的培养所发生的信息行为可能是无效的,或者效果不够明显。传统文献检索课教材往往把训练大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列为主要内容,忽视了对大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文献检索课的目的就好比是为了“提高检索能力而检索”,而不是为了“需要而检索”。信息意识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虽不是主干内容,却是信息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思想是行为的先驱,信息意识的培养理应成为文献检索课的第一课。讲授这部分课程应倡导学生信息行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大学生潜在的信息需求转化为显性的信息需求,进而能充分、正确地表达出来,善于依靠信息分析、判断和解决遇到的问题。
2.1.2 深层次的信息技能教育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是目前文献检索课的主要内容,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寻、获取,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等。其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寻、获取能力在文献检索课中涉及较多,而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相对较少。现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仅仅是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也一样可以得到训练。再者,大部分检索界面友好易用,一些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也基本相似。鉴于此,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检索、获取显得已经不那么重要。与此相反,信息组织、加工、分析正是当前学生需具备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社会信息量剧增,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呈几何级增长,而且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混杂无序、污染严重,所以文献检索课中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甄别、分析及选择能力至关重要,使他们能够评估信息及信息出处的可靠性,综合信息的主要思想来构建新概念,把挑选的信息融合到自身的知识库和价值体系,是信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
2.1.3 高尚的信息伦理教育
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关系[7]。目前在学术领域一稿多投,剽窃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剽窃、重复发表,违反知识产权法规等不良现象相当严重;在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方面,一些信息泄密、信息作假、信息欺诈、发布与传播不良信息等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些行为已经上升到犯罪。但文献检索课对信息道德、版权以及法律法规介绍甚少,缺乏对信息道德、信息活动规范及相关知识的宣传、灌输,这无疑是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缺失。文献检索课作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主渠道,把信息伦理纳入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大学生不仅是信息使用者,今后也可能是信息的开发者,在大学阶段接收信息伦理教育对维护正常的信息秩序及发展健康的信息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教育学生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维护信息的安全与畅通,自觉遵守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教育他们遵守信息法律,抵制违法的信息行为,如盗取他人隐私,传播反动信息、封建迷信信息等。对自己不能准确判定的事物、观点和现象,不在网上随意评论,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传播来路不明、是非模糊的信息,更不能有意传播虚假信息、流言等误导他人。
2.1.4 新型信息源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上信息的迅速膨胀,越来越多的人将网络作为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手段。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其中有很多学术价值较高的有偿信息资源,也有相当一部分免费的学术资源[8],如OA(Open Access)期刊、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标准文献、图书、教育视频等免费信息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在世界各国的蓬勃发展,对提高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用户服务水平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数据表明,每年约有15%的学术成果可以在互联网上开放存取,开放存取资源已经成为当代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资源的宣传推广度较低,据调查,92.18%的读者没有利用过开放存取资源[9]。以往文献检索课所涉及的网络内容多以介绍搜索引擎和知名数据库为主,针对网上信息来源的介绍偏少。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新型信息来源应及时跟进,使其成为资源利用的有益补充,将收集整理好的资源目录、网址、简介等推荐给学生,使其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获取信息资源。
2.2 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好的教学模式能够增强教学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模式有多种,比如任务式、协同式、辅导式、传递式、互动式等。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模式应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信息技能得到提高的同时,信息意识也能得到一定启发。相比之下,任务式和协同式较适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工作。
2.2.1 任务式教学
任务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任务式教学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这些任务既蕴含了学生应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包含了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构建的过程。据此,任务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与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检索技能。比如,文献检索课教师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布置本专业的相关课题任务,让其独立完成,学生会根据课题的需要,有意识地从不同信息来源中获取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评价,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加工最终完成课题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体验、实践、参与到信息活动中,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予以指导,以纠正学生不当的信息行为,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完成效果给以评价。
2.2.2 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就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发挥彼此的专业所长,针对学生的属性不同,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品质和学习成效[10]。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大工程,不可能由图书馆员承担全部任务,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在文献检索课中很有必要,教师日常教学中可以将信息素养教育很好地融合到本专业的教学当中。比如,计算机学科的老师可以对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进行培养,文化传播学科的教师可以对学生信息意识进行培养,法律学科的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信息伦理方面的内容。另外,不同学科的老师还可以将本专业的检索工具、信息资源等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在文献检索课中使用馆员与教师协同教学的方式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专业优势,而且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
3 结语
多年来,文献检索课教学一直肩负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对我国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新时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应依据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内容,在已经成熟的模式上进一步深化,制定出新的教学规范;增强师资力量,对现有文献检索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要重视引进人才,使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教师加入到信息素养教育的队伍中来;摆脱教学中“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全面发展信息素养教育。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2010-09-01].http://www.jyb.cn/china/gnxw/201008/t20100831_385305_4.html.
[2]徐庆宁,孙洁.关于完善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思考及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1):110-112.
[3]刘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增刊:221-222.
[4]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10-09-01].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531/19/7034_126008.shtml.
[5]任静,周凤飞,杨丰全,等.国内外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分析与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8(1):63-67.
[6]杨光武,郭向勇.基于项目课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3):70-73.
[7]信息伦理.[2010-09-01].http://baike.baidu.com/view/1516181.htm.
[8]刘丽.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08,增刊(1):239-242.
[9]杨文珠.我国“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的组织与揭示[J].图书与情报,2009(4):83-86.
[10]马新雷,周凤飞,杨志刚,等.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