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信息检索课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高校信息检索课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体育信息检索课为视角讨论如何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高校信息检索课与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拓展

雷国樑 周 昀

(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武汉430079)

摘 要: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人员等优势,配合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图书馆要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体现自身的教育职能。

关键词:信息检索;教育职能;图书馆管理

1 开设信息检索课的意义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的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被誉为“大学的心脏”。实践证明,现代化的图书馆、高素质的队伍、完善的实验设施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具有相应的多种职能,即教育职能、情报职能以及收藏、积累文献的历史职能。

本文以体育信息检索课为视角讨论如何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21世纪,大学的图书馆读者对知识、信息的需求量不但更多,而且具有多元化和专业化的特点,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方式要求更快捷、准确、方便。他们不仅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信息,更希望通过掌握获取信息的方式途径来方便自己查找更适合的信息。“给人以鱼,得一餐食。教人捕鱼,得一生食。”图书馆不仅要“受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人员等优势,配合学校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训练、信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图书馆要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来体现自身的教育职能。文献检索课是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信息素质教育宗旨是依据社会提供的信息环境,培养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激发个体信息用户的信息潜能和智慧,提高信息用户驾驭信息的能力。一个人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他整个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是新一代智能化劳动者所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人的诸项素质中,信息素质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否则,将成为信息社会的“文盲”。学校所能做的而且应该做得很好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它是新一代大学生面对信息时代日益更新的知识、技术、理念及生活方式的点金术,因而,信息素养教育自然是高校的教育天职,是高校责无旁贷的新的历史使命。

2 对开好信息检索课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立业之本,图书馆拓展教育职能离不开一批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骨干力量。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正由知识信息的管理者、传播者向挖掘者、创造者转变,这种转变使得图书馆更需要的是学者型的人才。目前,各高校担任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师大多是既从事图书馆工作又承担教学工作,一方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图书馆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认真负责地完成文献信息检索课的教学任务,其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2.1.1 育人要先育己

图书馆员应自觉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主动“充电”,使自己在知识结构、外语水平、信息技术上都有所提高,以便能在馆员与教师之间实现角色的快速转换,实现图书馆员向“信导”、“系统专家”转变;另外,由于担任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馆员大部分并无师范类专业背景,教学方法技巧的训练也应当是文献检索教师长期坚持的。

2.1.2 图书馆应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图书馆要把馆员的终生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以各种方式造就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专业知识,具有较高信息处理能力的学者型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在图书馆教育中处于主动地位,才能通过文献信息知识的流动和自身的感染力,将图书馆的精神文化、环境文化传递给读者,使自己真正成为读者通向信息宝库的引导者、教育者。为保证师资与办学规模相适应,图书馆应当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与实施措施,以确保师资队伍质量逐步提升,满足学院不断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应当有计划地将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进修和学习。

2.1.3 加强学术团队建设,使之形成学科、学术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带动力量

鼓励教师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本科教学,把学科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能力。教研室把课题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各抒己见,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思辨能力,这些活动起到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

2.2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首先要理顺新生入馆教育、读者培训和检索课三者间的关系,避免三者的内容重复,三者应该相互联系,不能各自为政,在教学层次上是递进的,在内容上也应该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

2.2.1 教学设计

教研室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信息需求特点,面向入学新生、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分别进行新生入馆教育(普及型)、读者培训(专业型)和信息检索课程(专业型和研究型)。对入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熟悉馆藏资源,掌握基本检索技能;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综合教学,掌握网络检索技术。对研究生则最大范围地帮助他们拓展信息源,满足他们深层次专业研究的需求。

在不同的阶段,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特点以及获取信息的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处在不同学习阶段需求所决定的。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本着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初、中、高相联系的信息检索课程,其中穿插一些专业读者培训和讲座,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都能受到连续的、系统的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2.2.2 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馆教育是学生第一课堂的基础和导向,新生入学时的图书馆利用方法教育是信息检索课的导向教育。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信息职能,具备信息意识,主要内容是将图书馆介绍给学生。

(1)图书馆知识:主要介绍高校图书馆特点、性质、任务及图书馆部门设置和馆藏文献的布局;图书资料的借阅方法,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及开放时间。

(2)图书馆的利用和文献知识:主要介绍图书馆的服务和查找、借阅书刊;读者目录及其使用;文献基础与专业核心期刊;文献的分类原理及图书馆目录的使用方法。

(3)读者治学方法:包括一般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学习方法与专业课学习。

2.2.3 信息检索基础教学内容

基础教学分为检索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检索技能教学。确立较为统一的检索课程教学模式,即课堂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安排信息检索基础知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检索中的应用,特种文献及其检索,检得信息的加工与利用四大方面的内容。

2.2.4 专业信息检索知识教育

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外语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开始进行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其中部分学生开始参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时他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借阅几本参考书,而是希望能掌握更多的最新专业文献资料的知识和方法,以便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新信息,能够了解和跟踪专业发展方向、研究动态、专业研究性问题,并圆满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专业检索知识除了安排常规内容典型数据库及其检索系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外,需增加信息计量理论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信息视野与信息渠道的开拓,获得信息管理与处理专业文献检索用于知识创新方面的内容。主要讲述综述及综合性报告的写作、各种行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科技查新的介绍、信息利用的相关法律知识、知识产权的介绍、各学科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介绍(重点是引文研究及各学科学术论文评价系统)、信息的获取及其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应用介绍等。依据教学内容,我们要对教师讲课与学生实习用时比例进行调整,手工检索的讲习比例应基本定为1∶1,而计算机检索则应调整为1∶2,目的是加强学生实践检索技能的培养。

2.2.5 专业读者培训

专业读者培训是针对某一专业开设的培训课程。专业培训课要求专业教师与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课教师进行互动,与专业教师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分工协同进行教学活动。针对学生的专业和已经掌握的信息检索知识给学生介绍专业资料的查找方法和途径,以及国内外相关的网站,以便学生能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信息,有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和探讨研究。第一,除了介绍本馆资源外,多介绍网上免费和试用资源。如:FreeFullText免费全文、HighWire Press出版社期刊等免费资源,本馆的试用资源和别的高校图书馆的试用资源等。第二,多介绍查找资料的途径,如CALIS联合目录公共检索系统,CASHL文献传递服务、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检索平台,OPEN ACCESS开放存取免费检索平台等。第三,应学生要求而增加内容。例如,有的研究生希望将论文做成POWERPOINT幻灯片,因此适当增加幻灯片制作等内容。

2.3 注重教学内容改革,针对不同对象采取分层分类教学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文献检索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文献检索的基本技巧及一些相关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检索案例,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轻松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检索技巧。课堂上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和自学相结合,讲解理论和带领实习相结合,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力求达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而对技巧和方法的掌握最主要靠实践,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现有的检索工具和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大上机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引导学生重视应用,把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便利。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有关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技巧可统一教授外,具体到不同的检索工具,可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实际,在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导思想和专业特色,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上,对不同院系的教学大纲、计划与教案进行研讨,增加更新更有针对性的内容,逐步探索分层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4 文献检索课教材的编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检索和现代检索技术为内容的信息检索教材层出不穷,但多为综合性教材,对一些学科而言缺乏针对性。其中,体育专业尤为突出。仅有1998年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文献检索与利用》,2000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文献检索》,2004年8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文献检索》,寥寥无几,且内容已经较为陈旧,远不能满足现在体育学院师生及科研人员的需要。教材要根据形势对信息检索课的发展要求来编写,根据教学内容来制定教材内容,应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2.4.1 针对性强,凸显专业特色

综观信息检索各同类教材,综合性的信息检索教材多如牛毛,而专业性较强、有针对性的教材仅医学专业较为突出,相关体育专业的信息检索教材可说是寥寥无几。因此要针对体育及其相关学科需求编写的专业信息检索教材。根据体育信息资源的特点进行组织架构,选取体育领域内常用的数据库及有专业特色的检索系统详细介绍,列举网络多种开放的体育信息资源,检索实例也多涉及体育专业领域。但在凸显专业特色的同时,也不完全拘泥其中,方便学生和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因素贯穿于教材的整个编写过程中。培养体育信息用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激发个体信息用户的信息潜能和智慧,提高信息用户驾驭信息的能力。既可满足体育院校及综合院校体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满足体育院校教师、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科研需要。

2.4.2 图文并茂,凸显可操作性

体育学院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思维跳跃,容易接受直观、具模仿性和可操作性的信息,而对于长篇累牍的文字描述较为排斥。运用大量图片,更直观地展示教材内容,尤其在介绍各种数据库及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时,用图片展现每一个步骤,使整个过程连续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极大地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自学、巩固教材内容,根据教材就能轻松地进行检索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2.4.3 深入浅出,凸显实用性原则

一切从实用出发,以学生和读者看后会用为旨归。关键之处应结合实例由浅入深,使得那些即便不熟悉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读者,也能按图索骥,轻松掌握信息检索的要领。对于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中不常用的功能,尽量少废笔墨,点到即止,避免学生学习和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信息超载”现象。许多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化名词和术语,对于非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生而言往往晦涩难懂,不明其义,难以应用,尽可能使用大众化语言,减少抽象的专业概念。

2.4.4 及时更新,凸显时效性

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的变化也往往一日千里。而教材成书时间较长,到出版问世,其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时滞性。因此在修订定稿过程中,力求凡书中所涉及的数据库、检索系统、网站等,均以其最新版本为依据,逐一梳理与修订,做出及时更新和调整,确保内容的新颖性和时效性,缩短其时滞。

2.4.5 资料丰富翔实,凸显工具性

信息检索课程是一门极具方法性和工具性的课程,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列举资料要丰富,内容翔实,尤其关于检索工具书及《中图法》中体育类目部分,凸显工具性,方便学生和读者随时翻阅查考。

3 结论

实施初、中、高三个层次相联系的信息检索课,其中穿插专业读者培训,以取代旧的单一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从学生入学就引导其自觉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获取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使信息检索课有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做铺垫。为此,这种渐进式地开设信息检索课系列课程,使受教育者初步尝到了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甜头,到深刻认识到学习信息检索课是指导他们终生学习的必修之课。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除了在平时的图书馆工作中发挥好相应的职能外,还要承担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任务,这是高等学校课程设置改革的一大进步,让图书馆参与学校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发挥图书馆教书育人的作用,有利于将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更大程度地开放出来为广大师生服务,也有利于增进广大师生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理解,高校图书馆只有充分发挥其在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时代赋予的教育职能。有利于促进业务和对学科发展的新情况的研究,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图书馆工作的亮点深化了图书馆的职能。教研室通过不断的努力,结合图书馆工作,开展教育活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将教育浸透到读者服务中去,将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通过教学反馈到我们的工作中,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探索,走出一条集“教学—科研—提升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拓展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参考文献

[1]熊鹰.中外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比较[J].图书馆论坛,2005(3).

[2]张永红.高校文献检索课开设模式的新思考[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4(2).

[3]汪善建.浅谈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

[4]游丽华.文献检索课教学评估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4(4).

[5]杨玫.文献检索课教学新模式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4(3).

[6]高崇谦.文献检索基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7]张美芳.文献检索与利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