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语文教师只有成了杂家,生活中的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地流进课堂,语文课才能上“活”、上“厚”;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各种困惑,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才能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论新课改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赵秉庭

新的课程改革为广大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难得的机遇,在新课程中,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当然,这一全新的教育实践过程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

一、读书,给成长找一根“杠杆”

阿基米德曾说:“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种夸张式的说理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撬动地球”的自信和勇气,如果没有找到用一根杠杆“撬动地球”的智慧和手段,那么,在很多事上是很难取得最终成功的。

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反观我们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现状: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功底不扎实、文化底蕴不厚、知识面狭窄、阅读品味低俗、写作水平不高、教育教学理论匮乏、科研水平偏低等问题。而且不少教师在认识上还存有误区,专业发展意识淡薄。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将教师专业发展引入到一个健康发展的轨道,以提升自身素质,我以为读书是一种好的办法。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书籍,不仅记载了过去人类的生活,也展示了现代人类的状态;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们思考的材料。读书是丰富知识和理念的源头活水。也许现代人生活丰富,节奏加快,在“百忙”中人们读书的数量和时间呈下降趋势。我问过不少老师:平时工作之余都喜欢干些什么?最多的回答是“上网”,“读书”一词出现得很少。我想,不想读书,或者说书读得很少,也就是很多教师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少、知识视野越来越不能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根本原因。学校是传播知识、陶冶情操、培养个性的神圣之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解惑者和人生的指路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还要使自己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知识长河,给学生源源不断的浇灌和滋养,这其中读书是关键。教师若不读书何以传道授业解惑?何以有丰厚的底蕴和灵动的语言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文学经典,才能陶冶自我情操,纯净自我心灵,并以美好的操守影响学生的言行;教师阅读教育理论,才能探究教育原理,感悟教育真谛,并把理论的光辉映照到学生身上;教师阅读科技发展文章,才能抓住时代信息,凭智慧策略指导教学实践。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的那样:“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语文教师只有成了杂家,生活中的活水才会源源不断地流进课堂,语文课才能上“活”、上“厚”;才能在教学工作中面对各种困惑,应对自如,游刃有余;才能适应新课改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大凡名师,他们的读书路数都是比较驳杂的。这种“杂”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虽然看不出什么学术功底,但却深受学生欢迎。“杂家”的妙处就在于使平静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并在不经意间点燃学生思维和灵感的火花。学生面对如此学者风范的教师,也必定会飞蝶恋花般地崇拜,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相反,一个教师若把教学工作仅仅作为一种职业,谋生的一种“手段”,不善于读书学习,不善于积累思考,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正如庄子所说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见,读书之于教师的重要性。可以说,任何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都必须培养自己独立阅读的心态和较强的阅读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引导学生成为书香校园里的书香人,才能获得充分的教学自信,焕发出教学创造的活力。

二、写作,给精神家园播下思想的种子

课改,是全新的课题,对每一位教师都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起点,都是一个打造提升的机会。时代呼唤学者型的教师,可是我们的教师,有多少人真正在写作?如果说阅读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那么,写作是在精神家园中播下思想的种子。

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分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会画、音乐教师会唱。一个语文教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怎么可能指导好学生作文?要是自己都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又怎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张志公先生在《读是写的基础》一文中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唱戏就得张口唱,光念表演的书,不登台不开口,一辈子也学不会唱戏。”阅读和写作是吸纳和释放的关系,阅读积累的目的是为了写作,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其实,语文教师的写作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我至今仍十分感念小学时的语文老师,是这位恩师培育了我对语文和文学的爱好,引领我走上了语文之路。而且他的教育艺术、爱心情怀和敬业精神影响了我一辈子的雨露恩泽。语文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文,而且还应自己写范文,和学生一同体验写作的甘苦。在评讲学生作文时,才能有的放矢、切中肯綮。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写作,缺乏写作底蕴,致使在评点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或隔鞋搔痒,或优劣颠倒,有时甚至会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语文教师的写作,也是搜集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教育艺术的过程。这和有些教师仅仅是应付职称评定的写作不同。教师的写作,可写原汁原味的教育案例,也可写一点一滴积累的教学心得。不必煞费苦心地构建什么理论框架,也不借时髦的理论和晦涩的名词来进行学术包装,就让自己的教育故事保留着鲜活的气息,让心灵的泉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走进新课程,在教改日益深入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把写作当作自己专业成长的需要并养成习惯,若能做到这一点,这个语文教师一定是合格的。

三、教研,提高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当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太多了,如果仍停留在以往的经验层面上去搞教学,简直寸步难行。因此,要求广大语文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把教学当艺术,把教研当习惯就成了新课改的必需。

现在有很多教师之所以还没有自觉研究的意识,我认为主要是没有从研究中得到实惠。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就不难发现,有的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过程中,兴师动众,如同赶场,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做秀成分多,自我反思少,同行互助则常常可有可无;教与研两张皮,教是教,研是研,教研变成了权威专家研究学问的象牙塔,理论繁复、概念丛生,成为少数人的等级游戏,甚或成为晋职的敲门砖、升级的附加值,本来应该是在教研中扮演主角的教师,反而成了跑龙套的配角。加之教师工作繁重,几乎所有的工作时间都花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上,真正肯在教研上花力气、下工夫,能够全身心地在教研中寻求教学出路的教师实在为数不多。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从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在教学中碰到困难无法解决,常常被困惑所缠绕,甚至感到痛苦的教师,往往都是因为他们手中缺少“教研”这一武器,凡是“教研型”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不但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对教学充满了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幸福的愉悦之感。

由此可见,同样是教师,由于所走的教学路径不一样,不但工作的结果会大相径庭,而且生存的状态也会迥然不同。其实我们的教师,不仅处于极为有利的研究位置,而且还拥有从事教研的最有利条件:一是就近取材——学校就是研究中心,教室就是研究室,自己就是研究者,学生和教材就是研究素材;二是研究对象最明确——每天接触学生;三是研究资源最丰富——拥有丰富的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和问题的积累;四是研究行为最直接——可观察、可调查、可试验、可总结;五是研究成果最实在——是鲜活的真实的体验与参与。

要想让教研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除了以上有利的教研条件之外,我认为还要建立4种基本的研究意识:第一,教、研一体化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自始至终都是离不开教研的。“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的过程就是研的过程,就是按照规律、按照理论假说实施的过程;研的过程就是教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实践过程,验证教研效能的过程,完善并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第二,问题意识。“问题”是建立研究课题的基础,不能发现问题,就无从构建有意义的研究课题。“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看你有没有自觉发现问题的意识。应该从大量天天接触、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现象中去寻找,寻找贴近课堂生活的问题,寻找让教师感到亲切、能引起共鸣和思考的问题,寻找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并通过教研来解决这些问题,把教学问题科研化。第三,实践意识。教育教学研究不纯是学术研究,它不是“象牙塔”里的事情,它关涉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研究形成理念,再用它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变成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具体实施中可从规范备课环节开始,抓教学常规,抓课堂结构,抓教学效率;从规范课题建设开始,抓课题筛选,抓过程管理,抓成果鉴定;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研究学生的基础,研究教材的内容与处理,研究教与学的方法,研究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选修课的指导,研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第四,名师意识。名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教学特色和风格。因此,在使教研成为教师生存常态的过程中,要充分放大名师引领的辐射作用,学校可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自我成长目标:青年教师研究的重点是如何站稳讲台,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骨干教师要不断在实践中完善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充实自己;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通过课题研究,以师带徒、师徒结对、师徒互动,不断总结和升华自己的教学经验,凸现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形成有影响的教学风格。

总之,让教研成为自己的生存常态,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这不仅是每一位真正热爱教师职业者的毕生追求,也是新课改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需求。

【作者简介】

赵秉庭,生于1956年,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现从教于西吉县一中。全国教师文学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宁夏普通高中会考语文学科专家组成员。主编、参编教育教学论著2部,校本教材2部;先后在《人民教育》等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一篇在第七届全国教育教学论文大赛中获特等奖。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4项。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