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课程的价值取向概说
每一位课程主体都毫无例外地追求和向往着他所理解的课程价值及其意义,以求使课程认识与课程实践趋于一致。这不仅是课程认识来源于课程实践之所需,也是其与课程实践以指导所需。为此,按既定的课程的价值取向来导向和规范课程实践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课程的价值取向的界定及作用
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主体在课程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性。换言之,它指同时存在若干种课程价值方案或意向时,课程主体从特定的背景和立场出发,选择或倾向于某一方案或意向,以实现自己所追求和向往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在不同的条件下,课程的价值表现形式及内容不尽相同,表明课程活动的多重性及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多维性。
课程的价值取向在课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课程的价值取向通过影响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等领域,进而对整个课程活动进行定向和调控。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综合活动的结果,它既要合乎真的标准,还必须合乎善和美的尺度,任何一种试图从单一角度来看待此问题的作法都是简单化的。课程目标的这种特性决定了课程主体必须在多重价值中选择出合乎自身需求的课程目标。在此,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目标产生影响的作用点是课程主体的需要,他是从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根据自身需要,由课程的价值取向调控、选择并确定一定的课程目标的。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同样受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制约。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课程主体对所希望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有不同的倾向性,选择某种课程结构、确定一定的课程内容都与一定的课程价值观密切相关,绝不存在无涉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因此,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的价值取向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有重要意义。
课程实施是交织着理与情、事与理等多重复杂因素的活动,区别于其他某种单向度的活动。课程实施很难按照某种预设的程式一成不变地行进下去,其中充斥着诸多变量。这固然表明了课程实施的难度与复杂性,同时也说明它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活动领域,是课程主体展现其主体性的绝佳领域。对于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不能没有价值观的导向和规范。任何一种课程的实施都离不开处于具体活动状态中的主体,也离不开一定的目标,因而,也就不能不受一定的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其次,课程的价值取向通过影响课程主体,使课程活动趋于多样化,课程评价亦趋于多元化。
当每一个课程主体以一定的课程价值观去审视课程活动时,就必然出现怎么样、凭什么进行课程评价的问题,以表达课程主体的价值理念,课程评价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倾向性。这就是说,课程的价值取向以课程价值观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是对课程价值较为直接和集中的认识与把握。换言之,它是对课程价值带有主观判断、情感体验的反映,予课程主体以一定的价值规范和导向。因此,它构成了课程价值观与课程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
还应说明的是,每个课程主体所理解的课程的价值取向是课程活动得以多样化的前提。课程活动多样化是现代课程发展的潮流。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在其中的独到作用,有助于各个课程主体依照自身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去开展课程活动。显然,当“划一性”的课程的价值取向被多元化所取代后,是否具有多样化的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成为与课程活动能否多样化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因素
首先,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
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确立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实践证明,对于该问题的认识关系到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功能的认识、课程政策的制定。
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课程本质及其属性必然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即使在同一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课程主体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的不一致,表明对课程目标、课程功能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差异,进而会影响到课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此外,对于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是事实认识与价值认识的交融,旨在阐明课程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这表明,课程的价值取向是在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认识之上的意义认识和价值判断,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与对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把握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对前者的认识中,间或也伴随有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导向与规范;在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取舍中,也交织着对课程本质及其属性的认识。
其次,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到课程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和理解制约。
需要是激发主体意识活动的直接诱因,是构成价值取向的主观基础。作为心理活动,它是多层次、多规格的,在不同的主体意识中对它的反映是不尽相同的。需要的强度与范围影响着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强度与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课程的价值取向依据主体对课程需要程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当然,需要是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终极因素。影响课程的价值取向的终极因素在于课程实践活动本身。这种活动为课程需要及课程的价值取向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课程实践活动中,课程主体对课程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着不间断的把握,其更深层面的本质及新的属性不断被发现和认识,社会也在不断对课程活动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每一次社会变革都要求课程做出与其相适应的反应,于是,主体的课程需要便处于一个螺旋式的发展过程:旧的课程需要不断得以满足,新的课程需要不断产生。课程需要的这种特性,使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处于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之中。
课程主体怎样才能准确把握自身需要呢?需要一经产生便会反映在主体意识之中。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需要不可能都被主体及时、全面、准确地意识到,对已产生的需要也会予以不同的评价,这就要求主体对需要做出必要的选择。一般来讲,主体对自身需要的认识不能脱离产生和满足需要所必须的客观条件,而是要在这些条件中去检验需要的可信度及可实现性,以求得两者相统一。
再次,课程的价值取向还受课程主体所处的时代条件的影响。
课程主体抉择课程的价值取向时,除了依据自身需要外,更重要的是,他还必须同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时代的主流精神相一致,这是课程的价值取向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任何一种课程价值观都生长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广阔背景中,这是其得以生长与发展的沃土,离开这一点来谈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不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