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外企业创新主体的差异
创新,民族强盛的源泉。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只有加快自主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新的超越。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推动者。在发达国家,知识创新基本上是由企业来推动的。美国的基础科研经费60%来自工业部门,美国兰德公司等四家企业研究机构有权授予博士学位,企业已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推动者和实施主体。掌握核心技术的外国人,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可以抽走中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
中国企业以世界上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资料显示,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不到1%,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低于日本、韩国100∶1000的水平。不引进不行,但引进了,必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20世纪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拉美国家利用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经济发展一度非常快,但在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后,纷纷止步不前甚至大幅倒退。这其中重要的是丧失国家比较优势的缘故。中国必须超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模式,代之以自主创新能力优势,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
我国目前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研发能力不足。从“产学研”结合模式看,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从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看,有需求、无行动,还属纸上谈兵。近年,日本、韩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大量收集我国中药处方药信息,通过改变剂型、改变添加剂、改变工艺等方法,抢占中药知识产权。目前,我国一些现行制度还不利于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流失比较严重。
国内外院士数字里的巨大差别,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差距。美国工程院院士中,有859人来自学术机构(研究院所、大学等),而969人来自企业。如微软的盖茨、IBM的葛斯特纳、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以及英特尔、惠普等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其中,既有杰出的工程科技专家(如盖茨),也有卓越的职业经理人(如葛斯特纳)。中国科学院院士688人,没有一位是来自企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目前总数656人,来自企业界的也寥寥可数。以最近两届中国工程院的新增院士来看,2001年新增81名院士,只有4人来自企业;2003年新增58名院士,只有6人来自企业。而且这些来自企业界的院士也大多是来自诸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这样的大型国企。
在中国目前是做了院士到企业来可以,若先到企业工作,无论你有多大技术创新成果,再想评院士,恐怕比登天还难。做出同样贡献的人,企业应享受和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同样的精神鼓励和价值认定,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企业来进行高水平研发。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应措施,形成配套的价值导向机制。
我国企业必须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结构调整,彻底改变这一令人尴尬的状况。从大学实验室走入企业创业,应在全社会形成鼓励“以企业为创新的主体”的氛围和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走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之路,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除了要转变观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需要投入,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真正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深化改革,落实政策,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要更加鼓励发明、创造、创新,使知识产权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制定科学的知识产权战略和政策,理顺知识产权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必须在知识产权这一高台上与国外较量,国家应设立专项基金,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国家财税优惠政策,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对特殊人才要给予特殊待遇,积极引导人才向企业流动,规范人才流动秩序;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要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制度安排,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创新活动的激励。自主创新,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研发中心,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走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博士后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改变了传统的将学术性和商业性严格分开的观念,博士后研究工作逐步扩大到企业,而且到企业的人数逐年增加。美国生物工程工业协会对美国200家生物工程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0%的企业设立了博士后职位。一些大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博士后人数很多,像杜邦、IBM、英特尔公司等,每年都要招收上百名博士后。近来,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在中国研究开发机构的风潮也证明了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大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