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少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感到课程内容无法把握,无从下手,于是就“抄”、“搬”、“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它是我们选择校本课程素材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
校本课程“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设计。这类素材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当地的自然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概况,如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人口多少,聚居民族,行政区划,气候特征,地上、地下的矿藏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
第二类是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独特地方文化,感受浓厚的地方特色,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弘扬传统文化。如风土人情(民间节日、民俗习惯、民间技艺、民族语言、祭祀活动),历史沿革(最好是近、当代历史,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民间组织,政治党派,本地的文化(民间戏剧、舞蹈、乐器、歌谣、文艺创作、民间故事),体育事业,一些勤劳致富、遵纪守法、孝敬父母等典型模范,地方的哪些古建筑物能体现地方的历史文化,本地人物(社会贤达、名师巧匠、军政官员、科技、文艺人才),等等。
第三类是当地的经济条件: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工农业企业,本地的优势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优势产业的发展历史,发展方向等。
第四类是本地的教育设施的利用:如社区的图书馆、文化宫、烈士陵园等资源。
二、因校制宜
校本课程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
“学校的传统”主要指学校的发展历史,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以及校风、校训、校纪、校规等,本校的优秀毕业生,以及毕业生在各条战线上的业绩,学校的优秀教师及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绩。
学校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硬件设施:学校的地理位置,包括校址、附近的社区状况等;学校的社会信息,比如教育目的,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学校在同类学校中的地位;学校的校舍布局、教学仪器配置;学校内部组织状况,包括学校的规模、班级的规模、教师的人员组成;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多媒体,校办农场、校办工厂等。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的环境入手,因为每一所学校都是不同的,一所学校的环境不能照搬到另一所学校。
校内软环境:学校的德育环境、学习氛围,师生的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特长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潜能,将教师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转化为校本课程。教师有好的生活经验,有音乐特长,善于美术,有什么爱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都可以发挥出来、开发出来。学校的优秀教师更应该开发出来,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工作成绩,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吾爱吾师”,才能更加热爱学校,因为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往往表现为对某一位或者几位教师的热爱。
三、因人制宜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需求、兴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制定校本课程,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应该进行广泛的学生、家长问卷调查:学生的兴趣、爱好,希望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渴望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到什么?掌握什么样的技能?等等。
根据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拓展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发展。据此开设一些兴趣性活动课程,如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各学科兴趣活动,学科性专题研究,专题讲座,社会性问题的探讨等。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陶冶学生的身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热爱体育、热爱艺术,热爱自然的热情,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
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自我意识浓厚,已不满足“上课由着教师灌,自习围着习题转”的旧教学模式,乐意按照自己的思维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应该满足学生这种心理要求,组织摄影组、板报组、航模组、无线电小组、家电维修小组、小制作小组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小组,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实践中受锻炼,长才干。
四、因时制宜
校本课程的设置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紧密围绕时代特点,向学生介绍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向他们传递最新的科技信息、人文信息。
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季节变化的特点来灵活地、合理地安排课程的进程。如本地一年四季中本地的风景、山川河流的变化,天气的变化等。如在农村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栽培与收获的季节来适当安排学生支农的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可以根据时机来灵活开设课程。如利用突发事件,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五、因班制宜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校本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班级的形成,有利于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个性和学识互有差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不熟悉。同学之间相容心理少,试探心理多,大家都急于了解自己将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班集体里。一系列班集体活动可以为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密切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相亲、相爱。使他们互相理解,互相关怀,增进友谊,增强合作意识。这些活动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舞台和赛场,使他们能公平、合理、适度地竞争,激发他们拼搏向上的精神。
班级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包括教育活动、教学活动、文娱活动等,应针对学生的特点,精心安排和设计活动,并且通过同学们的精心组织与准备顺利开展。提醒他们在注重知识的同时,也发展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同学们真正做到知能并重、一专多能。
通过精心组织的有特色的集体活动使学生身心愉快,充分享受大家庭的温暖。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所在的集体是幸福的集体,团结的集体,温暖的集体。从而更加热爱这一集体,就能以更轻松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去。
本文发表于2003年11月19日《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