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是国家“三级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在编写和实现校本课程时,把它完全地和学科教学对立起来,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而忽视了学科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环境。根据对学生的调查和研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向学校提出了加强学科教学的建议,并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面以笔者任教的物理学科来说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开发出来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
一、要在校本课程中加强物理教学
(一)它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
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针对性地加强物理教学,不但是对作为国家课程的“物理”学科的一个有益补充,而且是对校本课程素材的丰富。
(二)它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其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本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日常经验和社区经验,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建立学习和发展的信心,而物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符合这些特点。
(三)它符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知识。由于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生产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又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应该在物理课堂之外,开发出跟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来补充课堂物理教学的不足,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的身边,扩大学生的眼界,满足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二、我们在校本课程中开发的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
(一)与人体相关的物理知识
将其分成十类:人体的测量包括身高、质量(平时说的体重)、体温、血压、握力等;人的机械运动;人说话、唱歌发出的声音现象;人类的眼睛是视觉器官——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一年四季的人体热现象;在呼吸过程中的大气压强;力的基础知识;人身体上的杠杆;人身体电学知识;左右手定则。
(二)日常用品的物理道理
吃饭时的筷子、勺子,平时骑的自行车,穿的鞋子等。
(三)生活、学习和生产中的物理知识
教室里的物理知识;家庭中的物理知识;家庭电路;走进农家学物理;丈量农村农民承包的土地;校园中的斜面寻找;在公路上寻找噪声等。
(四)常见现象的科学解释
介绍衣食住行中的物理知识:如洗脸时的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冬天穿衣时的摩擦其电,走路时的摩擦、滑倒,乘车时遇到的惯性现象等。
(五)家用电器中的物理知识
介绍各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洗衣机、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空调机、VCD、照相机等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六)自然现象中的物理知识
介绍风、雷、雨、电、雾、霜、露、雪的形成过程、益处、危害及防止方法;根据我校地处农村的特点,讲解农业谚语中的物理道理。
(七)文学作品中的物理知识
如:《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诸葛亮是怎样知道江面会有大雾的呢?曹冲称象的道理,死海不死的原因,孔明灯上升的原理等等,还介绍古典诗词中的物理知识,将语文与物理联系起来。
(八)体育活动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
(九)小发明小制作实例及方法介绍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大气压强》介绍了气压计和高度计:“如果无液气压计的刻度盘上标的不是大气压的值,而是高度,就成了航空、登山用的高度计”。这其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可以、也能够进行发明创造。提到发明创造,很多同学都认为高深莫测,认为这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其实人人都具有创造力的禀赋,人人都可以搞发明。于是我们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向学生介绍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发明的基本创造的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仿一仿,换一换等;中小学学生发明实例。
三、在校本课程中加强学科教学要防止出现的问题
在校本课程中加强物理教学要防止将其变成“物理”课翻版,既要与物理知识相联系,又要区别于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更多地采用活动(讲座、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的形态出现,让学生出去走一走,到处看一看,经常问一问,随时查一查,动手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见多识广,体会物理科学的魅力。
只有紧密地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以及学科教学,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有价值,否则一味地为了“校本”而“校本”,将使校本课程走入一个误区。
本文发表于2004年11月10日《中国教师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