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上安排的第二个学生实验。如按课本上的装置和方法进行实验,由于斜面太短,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很短,学生很难准确测量小车运行的时间,实验效果不理想,对学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课本上的形式进行实验。现介绍如下:
课题:测平均速度
课型:室外实验课
场地:学校运动场
课时:一课时
实验器材:
自行车一辆,15米和50米皮卷尺各一根,米尺一根,停表十二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掌握长度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习一些特殊方法。
2.正确理解平均速度。
3.掌握并应用v=s/t求平均速度。
教学突破点:
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
1.学生分组,分发不同的实验器材。
一组:自行车一辆,米尺一根,停表四只;
二组:15米皮卷尺一只,停表四只;
三组:50米皮卷尺一只,停表四只。
2.不同的小组根据分发器材讨论测量学校跑道的周长。
3.各组根据讨论的方案,实地测量学校跑道的周长,并分别在100米,200米,300米,及终点处(400米处)作上记号。
4.各组派三名同学分别骑自行车、跑步、步行绕跑道一周(后两名同学可以走走停停),各组分别由四名同学在100米,200米,300米,终点处记时。
5.各组分别记录并计算平均速度。
6.各组分别分析、讨论,并作总结。
7.全班集中,三个小组互相汇报实验过程。
实验后记:
1.在实验后,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讨论,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是指在某一路段(或者某一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并能掌握平均速度的计算。
2.在实验中,学生通过实地测量,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让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具有了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
3.改进后的实验将物理知识与体育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有趣、有用。
4.学习物理知识最终要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实际中检验、运用知识。通过改进,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际的测量中,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皆有物理知识,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的感受理解物理知识,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到实践中去理解物理知识,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让学生坚定学好物理学的决心,从而更加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