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数字化生存新环境,正在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国际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是人类智慧的联网。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是有限的,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国际互联网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大脑,每个社会成员只要能同它“联网”就能迅速扩充自身的知识和智慧。相反,不能利用网络资源的人将变得越来越孤陋寡闻。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究“如何尽快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问题。美国已提出“2061计划”,要打破旧框框,重新组织教材,以多学科培养学生的素质;日本拟花重金研究脑科学,用以改革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智力。我国钱学森院士提出“大成智慧学”,要“集大成,得智慧”,培养“大成智慧学”的学生:(1)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2)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3)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大成智慧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和人机结合优势互补的长处,使人不断能及时获得广泛而新鲜的知识、信息与智慧,从而培养创新的能力。
揭开智慧之谜,是世界性的难题。如何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人才,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热点。钱学森院士多年来一直主张教育要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齐发展,逐步实现大成智慧教育,并强调利用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至教育内容的改革,开展电化教育、网络教育,组成人机结合的教育系统工程,让人们都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学得更轻松。他曾说:“信息革命的主要影响在于,它把人脑记忆大量观察到事实这一繁重的工作解放了。从前有个词,叫‘皓首穷经’,就是说要读一辈子的书,来学习前人的知识和经验。现在不必了,都在计算机中存着,只要你学会操作办法,去查就是了。这就是我说的大成智慧教育。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搞的这种大成智慧,不但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钱学森院士所提倡的“大成智慧教育”为21世纪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步伐,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钱学森院士对大成智慧学提出了三点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大成智慧教育的丰富内涵。他的三点要求是大成智慧学生应具备的思维结构的三个层次:
1.知识层:它是由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与人机结合的信息网络融通在一起,互相激发、碰撞、渗透、综合……,是思维得以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培训大成智慧的土壤。一般说来,知识层越坚实、越深厚、越丰富、越广阔,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可能越高。
2.情感层:它是由人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意识、精神、品德、意志、意向、情趣等因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与调控层次。钱学森院士认为:“科学就是追求真理。”伟大的科学精神、崇高的品德、高度的爱国热忱、集体主义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往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限力量。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大成智慧教育的灵魂。
3.智慧层:它是以知识层和情感层的整体综合为基础的,是思维结构中最深刻、最复杂、最富于哲理的层次。这个层次的构筑要求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科学技术知识与经验。这样,才有可能真正集古今中外知识之大成,获得大成智慧与创造的灵感,有所开拓、有所创新。
总之,钱学森院士对大成智慧教育的三点要求,是要求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培养青年人具有大智、大德的思维结构和内涵。这对我们目前实施教育信息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发展势头之强,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究竟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结合“大成智慧学”可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1.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材和工具书变成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俗话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了超媒体“电子书”,活人读死书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因为多媒体教材本身就是活的书。如何把“活书”设计好?如何把“活书”学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对于我国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问题是网上中文信息资源的严重不足。开发网上教育资源,不但是教育部门的任务,也是社会各部门以及知识分子的义务。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
4.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5.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
6.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
7.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育信息化必将涉及许多具体的技术和机器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使得一些人往往以技术论、机器论的观点来认识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讲课,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就是实现网上学习,实现CAI学习……,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尺度。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是穿信息化的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钱学森院士在对大成智慧学的三点要求中指出,要理、工、文、艺结合,还要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要有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祝智庭教授建议,人脑与电脑应该协调作用,实现功能互补。电脑具有信息处理速度快和记忆容量大的特点,可以极大地减轻人们在信息记忆和简单性加工方面的负担,因此可以把脑力集中于研究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从单纯教知识转变为注重教方法(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和加工信息,作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我们要通过教育信息化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下个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的人。”
信息素养这个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其中包括:(1)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2)批判地评价信息的能力;(3)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形式传达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的能力;(5)将以上一整套驾驭信息的能力转化为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6)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可见,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学习的基础。
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提起钱学森,人们总会联想到火箭、导弹腾飞,人造卫星上天,然而,您知道吗?钱学森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修养很深。文艺理论、音乐、诗歌、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刻、书法,以及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等,他都用心体味过,深深地热爱着,并有独具特色的见解。半个世纪以来,在他攀登过的崎岖山路上,留下了他探寻科学技术艰苦跋涉的足迹,也留下了他富于想象、灵活创新的艺术情趣。科学与艺术、“冷”与“热”的结合,这或许就是大科学家、大艺术家的智慧之源、创新之路、成功的奥秘!前两年出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文学硕士、理学硕士、教育管理学博士黄全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令人迷惑的问题:中国的教育到底行不行,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得了那么多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为什么一些中国孩子到了美国的学校大多能出人头地?如果说中国的教育很棒,为什么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没有一个中国人获过诺贝尔奖?或许,我们能钱学森院士身上找到问题的答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曾在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合的目的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情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主动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更深层次的做法是在教学中使用“网络技术”。教师事先将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各种资源,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教师上课之前,首先教会学生各种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然后布置学习目标,研究任务等,让学生在网络教室进行的目的和自主学习。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校园网连到互联网上,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除了可以向教师请教外,还能求助于互联网,到网上去搜索,最终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达到学习目标,完成研究任务。这样的“整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是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整合”。而这种“整合”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实现教育现代化
钱学森主张青年人要努力掌握“大成智慧学”,其实这也是对21世纪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种设想。他指出,我们要尽快革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改革教育制度、增加教育经费。信息技术应用要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应用信息技术带动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手段的全面改革。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如此一来,就迫使教师采取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同时教师也要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将逐步地实现钱学森院士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梦想。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对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许多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是一门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到来,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难得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