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九册,PowerPoint单元复习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上没有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熟练应用前几课的操作,设计了这堂单元活动课。设计思路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为线索,综合应用在PPT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网络浏览、下载图片操作等基本操作,重点培养学生的设计作品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学要求
(1)对演示文稿制做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2)能自己收集或创作一个童话故事,并用多媒体形式表达;
(3)懂得在小组学习中与他人合作与分享。
2.教学重点
对自己收集或创作的童话故事进行处理,使之适合用多媒体形式表达。
3.教学难点
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4.学情分析
万红小学五年级三班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等,能够从网上下载图片,利用百度进行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不过,虽然学生熟悉某个技巧的操作或知道软件的相关功能,但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学生头脑中是比较零碎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应用和综合所学知识,我就设想让学生用演示文稿软件制作一份多媒体连环画,创作蓝本来源是学生自己的收集或创作,教师提供制作素材大部分。
5.教学准备
示范作品:小马过河
学习网站:http://218.4.60.227/jsjy/mysite2/index.htm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今天我们这堂课就来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多媒体连环画。下面请看老师的示范作品。
教师进行示范作品演示,同时进行故事情节的解说。
教师提醒:小组交流代表要和老师一样把小组作品进行演示解说。
教师提问:刚才你看了教师的作品,你觉得里面用到了哪些软件制作的技术呢?
学生:填“个人参与反馈表”。
个人参与反馈表
2.小组分工
分组建议及活动要求:
(1)每个小组4人左右。角色分为组长(决定用什么主题,协调各成员的任务)、设计人(收集老师提供的资源,可以保存在某个文件夹,让制作者使用)、制作人(使用软件制作连环画)和演讲人(小组交流代表)。
(2)在小组开展活动时,各成员要充分利用好时间填写好老师下发的表格。
(3)作品保存,并发到教师指定位置。
3.开始活动
教师建议:小组在设计作品时,可以先在纸上画出草图,比如开始是封面、最后是结束语、中间是故事情节,再把故事的人物、场景、对话做好,最后设计自定义动画,显示故事的进展。
附小组合作表:
小组合作表
4.小组交流与评价
每个小组有代表上台交流,别的小组根据表格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小组作品评价表
备注:优秀是★★★,良好是★★,一般是★。
三、课后反思
本课是我参加张家港市第六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公开课,上课学校是张家港市万红小学,这所学校硬件设施在我市具有领先水平,信息技术教育状况良好,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比较高,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效果还不错。
本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三点:
1.一个有趣的任务
每一堂课都有教学任务,通过完成这个任务从而掌握技术,但在教材上体现得比较多的是“技术”上的要求。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想到的是教材上提出的“任务”我的学生感兴趣吗?教材的编写者设想的方案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生,因此,如果教材的“任务”不适合你的学生,作为教师就要自己编一个“任务”。在这节课中,我事先让学生去收集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再以我的女儿要看多媒体动画片为理由,鼓动学生把童话故事用PowerPoint来表达,学生就在制作多媒体连环画过程中复习和深化了对PowerPoint运用,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2.一个合作的团队
信息技术课和别的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基础的差别,有的学生你不教他也会了,而有的学生或许还从来没有摸过电脑。因此我们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到这种差别,并要经常有意识地去缩小差别。比较好的方法是小组学习。现在新课程也倡导这种学习方式,争取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得,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要让小组学习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关键是教师对学习小组的分法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课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处理好个人与小组的关系,设计了个人参与反馈表和小组合作表,以表格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3.一个专题学习网站
现在网上有许多电脑方面的初级教程,就如一本电子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链接,依托网络进行自主性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高年级学生中是很值得倡导的。教师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形式可以参考Web Quest,分为“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讨论区”等几个模块,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透明化。教材是学生用得最多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通过建立学习网站,我们可以把许多优秀的资源整合在一块,如视频、动画、网上电子教程和大量的创作素材。按照课堂的教学流程,我同样为本课制作了学习网站,学生即使在课后也可以开展学习活动,在这个“脚手架”的指引下,去探索实践。
本课尚待改进之处:
1.学生对象不具普遍性
本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相当紧凑,即使是万红小学的学生,也对这种学习方式不太适应,如果换成农村小学的学生,需要两课时或更多时间完成。这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时间问题,我个人觉得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待于更新,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很重要领域,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以实践,促使学生熟悉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小组合作效率低
本课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但据我观察,合作学习的效率不理想,不少小组是有一个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说了算,其余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而没有发挥出小组团队的智慧,这样就失去了小组学习的意义。我开始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收集童话故事,再在小组内对故事进行筛选,挑出最有制作价值的故事。在制作时,要求小组在草图上商量作品的设计,再在电脑中制作。在作品评价时,要求说出小组共同的评价意见。但在实际的课堂上,我的要求大多落空了。我想其中的原因还是要从我们教师身上找,我们是不是已经具有了合作意识?
教研员评价:
成功之处:整堂课特点可以用“课堂中的Web Quest”来概括,“Web Quest”方式的学习,保证了一定的自由空间,应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而“处于课堂中”又保证了学生能得到教师即时性的指导,师生互动渠道畅通,这就是本课设计方面的独到之处、创新之处。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课堂以制作“电子童话”为任务,学生有兴趣投入活动,有兴趣调动自己的技术潜能来完成任务,达到了“对演示文稿制作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目标。
不足之处:既然是将“Web Quest”移植到了课堂,就应该注意做一些“课堂化”的调整,例如通过教师预先的设计和当堂的指导,降低学生参与“Web Quest”式学习的门槛,更要加强彼此的互动而不是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