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现状与制约因素
“合作学习”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以来,在教育科研领域掀起了一次学习的“革命”。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一个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学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寓教于乐是我们教学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许多学校的课余活动中,可以发现如织网捕鱼、老鹰捉小鸡、足球赛等的游戏,对参加者的合作意识有较高的要求。学生们参与这些游戏,可以轻轻松松体会到“合作的愉快”。但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场地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约,这些活动无法在课余时全面开展。而学校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这类活动的重要性。课余时最常见的还是学生们自发进行的个人竞技类的游戏,如跳绳、下棋等等。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惋惜。
课堂是“合作学习”的出发点和主阵地。据有关的公开资料分析报道,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有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但通过一些课堂观察与调查访谈,还是可以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不够深入也不够扎实,学习也并没有从学生学习的真正需要出发,有时纯粹就是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从形式看,大致有“同桌(伴)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即使偶尔有些变化,但也都属于大同小异。学习的过程也基本相似:“合作学习”开始了,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大家七嘴八舌、七手八脚地读写、讨论。一时好不热闹,可仔细观察却让人大跌眼镜,有的小组,个别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其他同学则一言不发,洗耳恭听;有的小组则是你拥我上,大家都抢着先吐为快,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自己说。更有甚者,有的小组谈得热火朝天,气氛热烈,细细一听却发现和主题毫无关联——原来他们在谈论昨晚动画片的精彩。而有时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里却是鸦雀无声,不知是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太深奥,还是因为学生准备不足,一时无从下手,反正大家都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而这时教师只好忙于在其间穿梭指导,疲于奔命。气氛好不尴尬。这些“合作学习”看起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留给听课者的却是一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为合作而合作的感觉。
从这些现象可以发现,制约“合作学习”有效开展主要的因素有:
一、社会因素。从历史看,我们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古老民族,正是因为不能做到精诚团结,而经受了不知多少的屈辱。而今天的应试教育制度似乎还是和“合作”无关。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与某些竞技体育项目及其相似,就是鼓励选手击败别人,争取第一,追求的是“零和”而非“双赢”,把自己的胜利建立在他人的失败之上。长期浸淫在应试教育制度之下的学生们,满脑子想的也自然就是如何超越别人,出人头地了。合作意识培养的社会土壤是何等的贫乏,可想而知。从一些课堂上“合作学习”的失败来看,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基础便是一个重要原因。最好的教学设计,离开了学生的基础,都像是无绳的风筝——飞不高也行不远。
二、教师因素。教师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自身的合作意识也不是很强。而我们的教学传统中,似乎也没有促成教师们养成合作的习惯的成分。别看有的学校拥有几十或上百名教师,但落实到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单兵作战。有的学校为了给大家创造合作的机会,开展了集体备课,可也都是大家坐在一起各备各的课,真正的合作并不多见。观念可以在短时间内更新,但习惯的改变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学习”理念提出的相对超前性和教师素质培训的绝对滞后性,使“合作学习”的开展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无序的状况。理念和技能的脱节,使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前的准备过于简单,学习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组织调控手段。使学生在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目的、步骤的情况下,盲目地参加讨论发言,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合作学习”的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实现了。
三、学生因素。学生合作技能的缺乏和小组成员的组成和职责的分配不当,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尤其是学生的合作技能,对合作学习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有的班级中,“合作小组”一旦组成,不管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什么变化,小组的成员都不会改变,致使小组成员产生逆反心理,这也会影响合作效果。而有的小组中,成员职责模糊,学优生往往占据了主宰地位,合作学习,便成了他们个人表演的舞台。这虽然有利于他们潜能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对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有悖于合作学习的初衷。
四、时机因素。“合作学习”的时机和必要性把握不当,也是关系“合作”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碰到问题,也不管学生的知识储备如何,问题的深浅难易如何,对教材的理解掌握如何……都拿来让学生“合作学习”。似乎这“合作学习”成了解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这种矫枉过正的作法,用得多了,还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杀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