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呼唤罗文精神
远离家乡的日子太阳都是寂寞的,寂寞的光阴里,我靠读书来打发我的时空。最近我在读一本书,一本让美国总统布什读后感叹“这本书太可怕了,它把一切都说了”的书——《致加西亚的信》。
《致加西亚的信》是1899年一个名叫阿尔伯特·哈伯德的人为一本名叫《菲士利人》的杂志写的一篇评论。“送信”的事件是指1898年美西战争期间,美国总统麦金莱要把一封信送给古巴起义军首领加西亚将军,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美国情报局长向总统推荐了一位年轻的中尉安德鲁·萨莫斯·罗文去送信。罗文从总统手中接过信,没有问类似“他在哪里?他长什么样子?怎么样与他联系?我如何才能到那儿?”的任何问题,便开始了寻找加西亚的征途。三个星期后,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带回了答复。
恕我孤陋寡闻和浅薄,对于这本书我乍读起来,好像平淡无奇,罗文中尉送信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更没有豪言壮语,而且还是在作者阿尔伯特·哈伯德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受他年幼的儿子的启发而写下的小册子,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仔细读来,越品越有味,它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简单但富有哲理,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致加西亚的信》旨在强调寻找“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和提倡“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这时我想到我们困难重重的新课程改革,不也需要“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和我们具有“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吗?
一、回首教育的往昔,“混”在社会
多少年来“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口号把教师们送上神坛,但现实中却又被重重地踩在脚下——成为弱势群体、社会的“老九”。原因何在?社会从来不会给一个人高薪,除非他的工作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回想当初的我们,有多少人报考师范院校是源自对教育的热爱(更多是干上了才不得不爱上的)?反省我们的日常教学,有多少是“拿着教育的旧船票,重复昨天的故事”?反思我们津津乐道引以为傲的辉煌,有多少是“换上谁也不会太差”?看看我们的身边:当“麻将与OK共舞”、“谈股和论经齐飞”,学习导师异化成解题技师时,我们确实是无法苛求社会的!可以说新课程改革是为了重塑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重构面向未来的教育的新生命。
二、面对新课程改革,与“混”告别
面对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的举步维艰——老师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的校长,校长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的局长,局长们说新课程改革要先培训我们老师,这种循环推诿与幻想超然实际上是对未知必然的害怕和担心。这不由人不想起罗文接到总统麦金莱的任务:把信送给了加西亚时的情景,不由不佩服罗文“不要问什么把信送给加西亚”的精神,不由人不质疑我们教师有多少是“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罗文从麦金莱总统手中接过信,没有问类似“他在哪里?他长什么样子?怎么样与他联系?我如何才能到那儿?”的任何问题,便开始了寻找加西亚的征途。三个星期后,罗文把信送给了加西亚并且带回了答复。静静地把信拿去,不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不是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需要对自身实力先作出正确的评估、具有对自身工作能力的坚定的信心和迎接挑战的信念。
面对新课程改革就像罗文面对“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任务一样,毫无疑义地对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它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过去的熟悉和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积累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艺术、揣摩高考动向等,而是要求教师从教育观念到知识结构、从工作方式到教学行为都发生变化。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与过去“混”的教育生活告别,成为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三、直面“蜕变”,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与过去“混”的教育生活告别,才能找回教育的尊严。这就需要我们改变职业生活方式——直面“蜕变”、拒绝平庸,专业拓展、提高能力,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做一个“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必须在从今以后的日子里: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
多少的日子里,我们以“工作太忙”、“知识足够”、“年岁已老”为借口拒绝学习;多少的岁月中,我们围着“教科书”、“教辅资料”、“某某密卷”可以眉飞色舞、口若悬河;多少次我们为门下的名校的高材生津津乐道却不愿自己读书;于是,学校异变成了解题训练工厂,学生到学校学习异变成了到学校解题!新课程来了,新课程改革应该是教育突围的一次机会,很好!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面临新挑战:不学习,就无法胜任现在和将来的工作。这对我们而言,无疑也应是一次拒绝平庸、实现新“蜕变”的机会。
嵇成中老师说: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世界会给你厚报:“既有财富也有荣誉,只要你具备这样一种品质,那就是——主动性!”(《致加西亚的信》语)
一起来吧,朋友!
亮出你自己!
(本文在《教育时报》2004年8月26日上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