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学组织概述
教学组织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教给学生而采用的一种形式。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空间,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由于社会各阶级对人才需要的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所采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不同,教学形式也有所不同。
古代各国学校大都采取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我国过去的私塾、书院就属于这种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组织的教学尽管有一群学生在一起学习,但并没有组成一个集体,其学习的内容和进度也不统,往往没有固定的开学结业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或退学。采取个别施教的方式,有时也集结三五个学生由教师给予讲解,但它的规模小、进度慢、效率低,是一种与低生产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形式。
由于社会的发展及其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教育上的一系列新的变化,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革。社会的发展要求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有关自然、技术、艺术、职业等学科门类,以加快教学进度。原来那种低水平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已不能满足客观的需要。欧洲在16、17世纪首先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创造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年)适应时代的需要,总结当时的教学经验,在《大教学论》中,对这一教学形式做了理论上的阐述和说明,由于它比个别教学优越,所以得到逐步推广,并不断完善起来。我国采取班级授课的教学形式是清朝末年,1902—1903年清朝先后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校以后,班级授课制教学组织形式才开始得到发展。
在资本主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初期曾出现过道尔顿制和设计教学法,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在英美日等国曾风行一时,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国家在对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教学组织形式也进行了改革。由于国际上在经济、军事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使西方国家切实感到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劳动者质量的重要。在美国竭力强调天才教育,日本也大力推行“英才教育”。它们重视选拔和培养高才生,强调适应个别差异,注意加强个别教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了很多改革试验,如实行按智力、能力分班分组进行教学,将固定的班级改为有弹性的学级编制,实行跳级制,中学设选修课等等,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研究。近些年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也相应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少变化。西方教育家对传统的教学形式,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坚决废除现行的班级授课制;另一派主张以温和的步骤促进班级授课制度的现代化。前苏联的一些教育家依然肯定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休金娜在《中小学教育学》中做的结论说:上课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理由在其他组织形式(包括:家庭作业、选修课和小组教学、补课、实验实习、课堂讨论、参观、辅导、考查、考试和座谈等)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单位,把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集中在一起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个别辅导等。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