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班级审美文化人格教育的四种功能
教育与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史的一对明珠,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从愚昧、荒蛮走向进步、文明。就教育文化学的意义而言,学校的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它既是一种教育制度,又是一种文化模式。教育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媒介,班级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聚合和传递文化的高级文化体。它是社会利用学校这一文化整合的有力工具,帮助年轻一代适应社会发展与变化,最终促进群体和个体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学校的班级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扮演着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科学知识、传统习俗和促进儿童个性社会化的角色。而班级审美文化是在班级师生教学交流、教学过程中创造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亚文化。它既是班级文化的活化剂,又是班级文化的终极追求的理想。它对儿童在个性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规范、定向、同化的社会功效,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促进儿童人格的和谐发展。
班级审美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除了具有文化所共有的组织、整合、交往、社会化等功能外,还有其审美文化特色。对儿童人格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一、愉悦功能
班级审美文化活动的开展,给班级带来了活力。它使群体风貌更加精神抖擞,群体热情更高涨,个体的心境也随之欢快而明朗。因而,个体在这样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氛围中,变自卑为勤奋,变孤独为亲密,变失望为自我整合等,较好地解决了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八个阶段中的“重要矛盾和危机”阶段,使儿童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可能。
二、和谐功能
班级审美文化创造了一个宽松积极的人际环境,消除其他不良文化污染造成的摩擦和干扰。这样,作为个体所需要的安全感,个人的价值和地位,受人尊重和自尊等都得到了满足,他(她)既受到集体的欢迎,又从属于集体。在家庭、学校及人与人的关系中互相友爱信任。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个体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上充满了信心,并富有成效,尽管他们往往自然地遵从相互依赖的集体的行为方式,他们也认为自己可以自由创新,而且在充分发展和表现自己个人的才智中获得不可抑制的愉快。这样,审美文化作用下的儿童,其内心经常沉浸在幸福感和成就感之中。因而,他们的人格发展就表现出顺利适应的较高水平。
三、感召功能
班级审美文化是师生在共同的对真善美的集体生活的追求中构建起来的。在构建中,通过审美艺术活动的开展,使儿童辨别是非、真伪,提高了自己欣赏和鉴赏美的能力,在审美教育活动中,涤荡了自己胸中的杂念,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感情。并被美的色彩、旋律、故事、言行等所感染、打动,自觉地批判自己人格上的缺点和不足,在集体的力量帮助下,增强了自己同自身人格发展中不和谐因素作斗争的勇气,心悦诚服地服从集体的审美文化的积极感召,逐步改变自己人格中的不良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调整心态使自己与班级文化氛围相合拍。在矛盾运动中提高自我整合能力和独立性,使个性人格日趋健全而成熟。
四、凝聚功能
在班级审美文化的影响下、群体审美艺术修养随之提高,而个体的观念、价值、态度、行为也逐步被群体强大的文化氛围所同化。因而,在班集体的学习、生活中,个体的个性、思想作风、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它增大了群体组合的强度,体现出审美文化所独有的向心力。而且,强大的凝聚力产生的良性循环又使更多的个体逐步被集体同化。由于班级审美文化本身的科学性、目的性,因而,它与儿童的人格发展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在这样的凝和平稳的文化氛围中,儿童的人格发展相对也处于平衡发展中,这也是个良性循环的相互促进过程。此时,儿童的人格发展表现为有高度责任心、独立性、长远的目标、能控制自己的冲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表现出较强的毅力等。从长远角度来看,只要这样的发展水平保持下去,这些儿童的人格发展必将达到理想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