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特点与培养
一、小学生的集体意识特点与培养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尚未形成真正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他们还没有把自己和集体联系起来。只有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到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儿童初级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就能初步形成起来。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儿童已经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成员,把集体的要求变成自己的要求,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努力为班集体和小组争光。但低年级儿童的这些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还不是很自觉的。
中高年级的儿童,集体关系逐步加深和扩大,而且集体意识日益增强,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初步知道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思想行为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认识到它的好坏会影响到集体的荣誉。高年级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更加发展起来,他们不仅能够关心小组、班级的荣誉,而且能够扩大到学校,甚至祖国的荣辱,例如:他们对革命先烈怀着崇敬之情,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感到自豪,对卖国贼感到仇恨等。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能日益自觉地服从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以上是在正常的学校教育下,小学生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发展的一般过程。但对每一个儿童来说,又是有一定的个体差异的。
应该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来发展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意识。学校中正确组织起来的儿童的集体关系和集体生活,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为此,教师应该注意做好下面几个方面的工作:
(1)向儿童明确提出集体的共同的目的任务。为了使这些目的任务能变成儿童的共同要求,教师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些目的任务的制订工作,最好是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来,以提高儿童活动的自觉性。
(2)根据目的任务拟定共同的活动计划。教师要帮助儿童订出各种具体计划,使儿童明确地看到集体所追求的前景,和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
(3)培养积极分子,形成集体的领导核心。要使集体成为真正的儿童集体,班主任就要培养积极分子,辅佐他们成为集体的领导核心。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形成优良的传统。集体舆论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不但是儿童集体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自我意识逐步出现许多新的特点,是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积极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发展儿童优良个性的重要途径。
(1)培养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小学低年级儿童独立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能力还是很差的,他们对自己和同学的评价,几乎完全以老师的评价为转移。
从中年级起,儿童开始学会独立地把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自己的“镜子”来对照,把别人的行为当作自己行为的依据。
这时,儿童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就开始发展起来。但总的来说,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独立性还是比较差的。
针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这一特点,在低年级,教师应注意对儿童的行为经常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引导儿童善于独立地对自己或同学的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并及时矫正不正确的评价。另外,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班级中树立“小模范”作为儿童学习的榜样,或有意识地讲些先进人物,特别是模范少先队员的行为,作为儿童自我评价的依据,教师还要注意评价的一致性和教育效果,不要今天说某学生这样,明天又说那样,叫学生无所适从。在行为和举止方面,教师也应该做出表率作用。
(2)培养自我评价的原则性。小学低年级儿童和学前儿童差不多,他们的自我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行为表现为依据,他们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评价总是比较具体的。从中年级起,特别是到高年级,儿童才逐渐学会从道德原则上来评价人的行为。
因此,教师在培养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时,对于低年级,甚至中年级儿童,应该更多地提示具体范例,同时,尽可能指导学生,使儿童逐步掌握一些初步的道德原则。随着儿童的发展,培养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掌握一定的道德原则,并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运用这些原则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动,是完全必要的。
(3)培养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所谓自我评价的批判性,就是在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时,能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批判性一般很差,他们更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大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们的评价也常常片面,很不深刻。而且,由于自我评价的原则性还未形成,他们的评价又容易改变。
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经常客观、全面地对儿童进行评价,积极引导学生逐步认清自己的优缺点和评价好坏的标准,并逐步发展他们批判地对待别人行为的能力。
三、小学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的发展与培养
小学生对道德意识的理解是比较肤浅、比较片面的。低年级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到了中高年级,他们才能逐渐区分是非,逐步过渡到比较正确地掌握这些道德观念,但是,理解的水平还是不高。
小学生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一般说来,在中、低年级,小学生主要是根据行为的效果,主要是看这种行为是否和预期的效果相一致。在教育的影响下,大约到了高年级时,儿童评价道德行为才逐渐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并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考虑。
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上,普遍存在着言行脱节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由于模仿性强,易受暗示;
第二,没有养成必要的道德习惯;
第三,由于教师或成人的教育影响不一致;
第四,由于儿童的意志落后于认识。
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如教师的教法不好等。
要想比较有效地消除儿童在道德品质上的言行脱节的情况,使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上保持一致,必须全面考虑和正确处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学生的成绩落后,常常不是由于智力落后,而是由于学习态度不好,例如,不愿意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漠不关心、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等。而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常常是和儿童在一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下所形成起来的内心体验相联系的。一年级儿童虽然已经有了很好的入学准备,有了从事学习的愿望,但是这并不等于他就可以毫无挫折地、顺利地学习下去。他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还要看他能不能克服困难,好好学习,看他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怎样,看他和周围的人的关系是否正常等等。如果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克服,而又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帮助,甚至相反,还受到教师和同学的斥责或讥讽,这时候,儿童往往会用不好的行为来“抗议”周围人对他的态度,他开始用捣乱、丑角表情等来维护自己,肯定自己,这就形成了儿童的内心体验和周围人的要求的矛盾或“冲突”。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或内心体验,了解儿童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才能提出适当的教育要求,并且使这种教育要求成为儿童个性发展的有效因素。
(2)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之后,教师必须针对这些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来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并产生把道德知识付诸行动的愿望,同时还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坚持不懈的反复实践的机会,从而使道德行为逐步变成道德习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①建立健全合理的生活学习制度,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使学生有及时练习某些道德行为的机会。
②利用间接地组织学生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提出要求。例如:通过航空小组制作模型的活动,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学生不但愿意做,而且效果很好。
③适当利用竞赛是激发儿童行为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
④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学生道德行为。
(3)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自觉纪律的形成。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中,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占有很显著的地位。自觉纪律是指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纪律,是在儿童对于纪律的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觉纪律主要从课堂上抓起,必须注意如下问题:
①低年级课堂纪律常常和儿童的注意的特点有关。首先,对一年级学生,单纯要求有意注意,不利用无意注意,是不对的。其次,教师不要把儿童的注意引导到与教学无关的方面去。教师可以采用暗示或提醒的方法,无形中引导着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维持儿童注意和纪律的根本措施。
②疲劳是低年级儿童发生纪律问题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第二、三节课时,学生容易疲劳。教师可采用休息或课间操的方法进行调节。
③对个别不守秩序的儿童,教师要善于处理,不要感情用事,以致发生冲突。
④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⑤因为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富于具体性,并且习惯于大声说话,所以教师应注意根据这种特点来维持和加强课堂纪律。
从小学低年级起,班主任就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觉纪律,这无论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还是在学生个性发展上都是极为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