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控制教学偶发事件的技巧
一、偶发事件的特点偶发事件有几个显著的特点
1.偶然性
这件事发生在谁身上、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什么场合,往往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事先很难预料。
2.偶尔性
这一类事情往往只是偶尔发生,不会经常遇到,出现的频率要比常规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低得多。
3.突发性
这类问题往往和社会上的重大事件、学生家庭的重大变故或学生本人的意外境遇联系在一起。它往往发生在新老班主任、新老课任教师交接班的时候,往往是在教师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
4.震荡性
偶发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在班集体和学生个体心中造成震荡性的效应,引起思想上的尖锐矛盾,情感上的强烈体验,震撼学生的心灵,烙下深刻的印象。
5.紧迫性
发生偶发事件,要求教师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反应,不容迟疑,只有抓住机会,才能因势利导,如果不能及时地妥善处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6.特殊性
偶发事件是一种特殊的遭遇、特殊的矛盾,往往是不能依靠常规的方法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高度的教育机智加以特殊的处理。处理偶发事件是对教师的教育机智的最严峻的考验。
二、课堂偶发事件的原因
偶发事件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事先难以预料、出现频率较低,但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加以特殊处理的问题。偶发事件的成因有下列几种:
1.天灾人祸
如学生家里遭大灾,父母突然亡故,集体活动或个别外出时遭车祸,劳动时发生工伤事故等等。
2.外来干扰
如流氓在自修时间闯进教室寻衅,流氓在放学途中截击学生,社会上作风不正的人逗引女学生等等。
3.人际关系紧张
如同学关系紧张,引起吵闹、打架;师生关系紧张,引起公开顶撞或学生的报复性行动;家庭关系紧张,因父母不和,或父母对子女教育方法粗暴,或破损家庭缺乏温暖,引起学生逃课、出走等等。
4.学生调皮捣蛋
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玩笑性的胡闹,一些调皮学生常要在班里搞点恶作剧,以表现自己、引人注目;一种是试探性考验,如新来的教师上第一节课时,出道难题怪题问教师,试探教师有多大能耐,故意扰乱课堂纪律,看教师如何收拾等;一种是破坏性的捣乱,如蓄意寻衅,惹是生非,散布流言,制造混乱。
5.品德不良学生的问题行为和违法行为
问题行为往往是造成违法行为的前奏。品德不良型的问题行为包括偷窃、欺骗、赌博、斗殴、破坏公物、用暴力欺压弱小同学、生活腐化放纵等。
这些很容易发展成违法行为,由此造成的偶发事件,往往要消耗教师很大的精力。
6.感情障碍或性格异常等心理因素
如焦虑、恐惧、忧郁、嫉妒等不良感情和孤僻、偏执、任性、暴躁等异常性格,容易使学生心理失去平衡,造成问题行为,甚至可能导致心理变态和行为失控,最严重的,可能酿成厌世轻生之类的悲剧。
偶发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
第一,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育对象是具有主动性的学生,他们个性不同,气质各异,心理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随时可能冒出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特殊的人——儿童——理智、情感、意志、性格、观念、信念正在形成时期的人。”学生的成长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可能遇到激流险阻、惊涛骇浪,随时可能出现罗盘失灵、舵轮失控等故障。在众多的学生中,难免有意外的遭遇和越轨的行为,这就引发出一件又一件的偶发事件,造成了教师工作一个又一个的麻烦。
第二,教育过程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社会上的问题、学生家庭发生的问题,都会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这种种因素不是教师所能控制的,它们随时可能给学生工作带来干扰,甚至可能掀起轩然大波,既很难预料,又无法回避。同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主动体,他们的活动范围也总是超出教师影响所及的范围,他们接受的信息来自各个方面和渠道。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变动着的不可控制的因素。种种不可控因素就会制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往往成为教育的契机,产生积极的效应,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偶发事件的当事者和与同一事件有直接关系的其余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需求,受到一种强烈的刺激,心理暂时失去平衡,思想矛盾特别尖锐,这样,就形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一个“燃点”,引起学生内在因素的矛盾斗争,成为实施德育的有利时机。在这种时候,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关怀,慰藉、帮助和引导。正因为如此,这时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要比在通常情况下的影响深刻许多倍,往往使学生刻骨铭心,永志难忘。正确处理偶发事件,就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产生的教育效果是空洞的说教(哪怕是充满诗意和激情的说教)所无法企及的。
正确处理偶发事件,最能表现教师高度的教育机智。在教育工作中随时需要这种教育机智,而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的教育机智更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教师在处理偶发事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高度的理智感、责任感和巧妙的教育艺术,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炽热的心肠和闪亮的智慧,感受到教师的人格之美。这一切能转化为一种灵魂的感化力量,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人格信赖。从这一意义上说,处理偶发事件,是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增长才干、树立威信、增强教育能力、塑造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
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的任何疏忽和失职都可能产生消极的连锁反应,给后面的工作增强困难障碍。每一件偶发事件都是生活给教师所出的一份试卷,可以全面地测试教师的师德修养、智力素质、教育机智、组织能力、意志品质等。有的教师对偶发事件有意无意地远而避之,这就是对学生缺乏感情,对工作不负责的彻底暴露。这样的教师,即使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有高超的语言艺术,也不能维持他们虚假的威信。他们对学生的任何教育、要求都将毫无效果可言。有的教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或大发雷霆,失去常态,或滥施惩罚,语言尖酸刻薄,方式简单粗暴,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是有损于自己的尊严,在自己和学生之间筑起了一堵看不见的墙。有的教师面对偶发事件,或茫然失措、计无所出,或优柔寡断,这也会使学生失望,以至降低了对教师的信赖,削弱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能否正确处理偶发事件,不仅是能否抓住教育时机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问题,而且是产生正面效应还是负面效应的问题。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学会正确处理偶发事件。
三、对偶发事件的反应
这里指的是教师对于那些典型的不端学生的突发行为做出反应。这种情况下,可供估计形势和策略的时间是短暂的,而事情大部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生,因而又是不可回避的,这时候需要教师尽快地反应并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能力强的教师会抢先一步进入教室管理的情境。当学生的问题行为一露头,立时就给予制止。
确定对学生行为可能采取的反应时,有八个要点需要教师考虑,可以不做出定型化的千篇一律的反应。
程度。问题行为扰乱学生其他活动的程度如何?
时间。这种行为持续多久?
频率。多久发生一次?
条件。在特定的环境中,原因是否明显,行为是否合理?
邻接。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其他一定的行为是否接近?
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问题行为是否都有发生?
标准。问题行为是否背离了这一年龄组的学生应遵守的标准?
对他人影响。这种行为是怎样影响他人的?
我们已经多次强调,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不要中断教学来处理问题。但教师中断教学后的斥责行为又是处理偶发事件不可缺少的,在此需做以下几点:
(1)斥责应清楚而肯定,不应粗鲁和带有威胁;
(2)中断应明确指出正在斥责的具体学生、具体事件,而且强调指出所期待的积极行为;
(3)斥责应有一个中心,而不是多方非难的;
(4)教师应避免苛刻而大动感情的斥责;
(5)教师要慎重利用“波浪效应”,因为针对一个学生的斥责会涉及全班同学;
(6)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制力进行一些简单的暗示。可以使用“记住了吗?”这样的话,以便提醒那个学生,什么行为会受到赞同。
四、课堂偶发事件处理六法
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一个偶发事件的处理方案可以有多种多样,然而,教师需要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案,这确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事件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这样说,倒不是认为课堂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的,诚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样,偶发事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但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课堂教学偶发事件从时间上分,可以有“热加工”和“冷处理”两种。
所谓“热加工”,是指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抓住机会,马上给予处理,趁热打铁,取得教育效果。例如:某语文教师刚跨进教室,发现学生都望着天花板,原来一条凳子的坐垫挂在天花板露在外面的电灯线上,老师灵机一动,更改了原来的教学计划,转身在黑板上写了《由座垫飞到屋顶上谈起》,让学生写命题作文。特级教师朱雪一次上课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被窗外飘进的柳絮所吸引,于是因势利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柳絮的飞舞状态掌握“飘飘悠悠”一词。“热加工”往往使偶发事件及时解决,并给学生以强烈的思想震动和深刻印象,对日后偶发事件的产生起了震慑作用。但“热加工”往往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甚至变更原有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冷处理”是指教师对偶发事件给予暂冻结,仍按原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活动,等到下课或其他时间再来处理这一事件。例如,某班学生做完早操回到教室,刚坐到自己的座位上,忽然有人发出:“哎哟”、“哎哟”的惊呼声,教师发现原来有人在班干部的凳子上反钉了几个大钉子,是立即查找肇事者还是照常上课?教师选择了后者,他让学生把钉子敲平,就开始上课了,到了下午,他留下班干部讨论“钉子事件”的原因,让班干部意识到自己工作上的缺点,并召开了“板凳上的钉子从何而来”的主题班会,使肇事者深受感动,主动承认了错误。冷处理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考虑教育方案,冷静地处理偶发事件,同时,它又不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但由于“冷处理”不能马上把问题加以解决,有时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有些偶发事件必须给以解决,而不能“冷处理”。一般而言,学生引起的偶发事件占偶发事件的绝大部分,教师一般的处理方法都是视问题的性质对当事人进行批评教育,以消除不利教学的因素。诚然,批评教育不失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它能有效地制止学生的不良行为。然而,偶发事件作为突冒的事端,其背后隐藏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对那种因品德不良引起的偶发事件教师必须极为重视,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那些调皮、捣乱、无知等引起的偶发事件则无需采取十分严厉的态度,不必扩大事端,上纲上线。而对那些因自身工作失误或外界干扰引起的偶发事件要善于出奇制胜、超乎常规地加以解决。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做到“眼睛一扫,了解全貌”,“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将手一伸,鸦雀无声”。如果教师仅仅依赖自己的教师身份去压制学生,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或顶撞行为,不但不能平息事态,反而激化矛盾。为此,教师需要视偶发事件的成因灵活地加以处理,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或许会给教师有所启迪。
1.以静寓动
面对课堂偶发事件,教师只有沉着冷静,才容易计上心来,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办法。
例如,一位教师兴致勃勃地走进教室,突然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他的画像,引得课堂一阵骚乱,但他竭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平静而真实地说:“画得多好啊,确实像我。希望这位同学以后为我们班上的黑板报画画刊头、题花,大家说好吗?”同学们一阵应和之后稳定了情绪,教师开始了自己的讲课。下课时,教师惋惜地合上书本,轻声说:“时间不够了。”敏感的学生马上听出了教师的话弦外有音,懂得了课堂出乱子会影响大家的学习。
2.机智巧妙
教育机智作为一种智力品质,是处理任何偶发事件都必需的心理条件,但这里讲的机智主要是指一种方法,含有“巧妙”的含义,是教育机智在处理偶发事件的具体化,教师运用机智的语言或机智的措施处理偶发事件。比如:某位数学教师刚走进教室,发现黑板上画了一幅漫画,就和颜悦色地说:“画得很不错,挺像。”学生发现教师并不发怒,也不打算惩罚学生,便放松了警惕,眼睛都朝着画画的同学看。教师心中有数了,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道数学题,并让画画的同学板演漫画上方的那一题,那学生自然而然地把画擦了。
3.幽默带过
有些偶发事件让教师处于窘境,要进行查处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很多学生的感情;不予理睬又会损害教师的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幽默,暂时让自己摆脱窘境。例如,一位教师走向课堂,刚刚推开虚掩着的教室门,忽然一只扫帚把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打在教师的讲义夹上,课堂上一片哗然。这分明是学生干的恶作剧,可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轻轻地捡起地上的讲义夹和扫帚,自我解嘲地笑着说:“看来我工作中的问题不少,连不会说话的扫帚也走上门框,向我表示不满了。同学们,你们天天与我一起相处,对我有更多的了解,希望你们在课后也给我提提意见,帮助我改进工作吧!”课堂上一阵窃窃私语,很快地安静下来了。这位教师面对损害自己的行为以幽默带过,既显示了教师的诙谐大度,又让自己摆脱了窘然处境,还为学生创造了自我教育的情境。
4.因势利导
有些偶发事件的出现已经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于原定的教学内容十分困难。这时,可以转而发掘事件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或教学活动。例如,冬季的一天,一位语文教师突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从他身上转移了。原来,在茫茫大雪中,一只大灰猫正蹑手蹑脚地逼近一只兔子。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制止学生观看窗外的精彩场面,也没有加大自己的音量分析课文,而是随机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计划,宣布允许学生观看一会儿这个场面,然后利用学生这种好奇心和兴趣,引导他们讨论这件事,并鼓励学生以这件事为素材,创造性地进行写作。这既顺应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保证了教学秩序,扩充了课堂教学信息,达到了教学目的。
5.暗示提醒
当偶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并不中断教学活动,而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悄悄提醒当事人,消除影响教学的不利因素,使教学工作按部就班地进行。
比如,有许多教师去观摩一位特级教师的课,发现上课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走了出去,过一会又有一个学生出去,少顷,两个人又先后回来,可老师在这过程中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听课教师闹不明白,下课后询问这位特级教师,他说:他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脸上很难过,坐立不安,知道他可能要大小便,便踱到他身旁示意他出去。过了好一会儿,学生还没回来,我便猜想他可能大便没带草纸,便悄悄地让第二个学生拿了草纸去厕所,果然他们就回来了,听课教师恍然大悟,无不表示钦佩。教师利用暗示的办法解决偶发事件既不影响教学程序,又能不损害学生的自尊心,比如教师通过目光、临近控制、提问等暗示方法来阻止学生讲话,就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6.宽容包涵
宽容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解和信任。宽容在偶发事件中的运用是极富艺术性的,宽容不是软弱,不是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默认,更不是纵容与包庇。宽容要使学生能在灵魂深处反省,宽容要使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仁厚与良苦用心,只有这样,宽容才会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偶发事件往往会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挑战、感情受到伤害、威信受到损害,因而有的教师便采取居高临下、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当事人,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心与理解,促使学生自我教育。比如,有位优秀教师收到一张字条,上面用仿宋体工工整整地写着:老师,你以为当老师的就可以压服学生吗?你高昂着头,铁青着脸,像个活阎王,但是,有谁怕你呢?落款为你最讨厌的、等待你处罚的学生。这位教师不是查处写信的人,反而在班上宣读了这封信,并检讨了自己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感谢这位同学给他敲了警钟。然后,教师布置了《我们的班主任》作文,让学生提意见,写真话。学生们都对教师的平等、民主宽容感到由衷的敬佩。
五、调节课堂纪律的几种心理方式
要搞好课堂纪律,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用下列方式调节:
1.目光调节
教师通过目光,把自己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使学生触目知心、知错、知理,从而做出动心、动情、动行的反应。
2.语气调节
教师地教学过程中变换语调,把声音强弱、节奏快慢、情感抑扬上的声、色、情三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使学生懂得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教师教学语气上的“弦外之音”可以促进课堂纪律的健康发展。
3.提问调节
一般地说,当课堂提问时,学生怕教师点到自己而急于寻求问题答案,这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纪律也是比较好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长期形成的习惯的心理特点,用提问法调节课堂纪律。
4.停顿调节
教师在课堂上如发现学生违纪现象,可以突然中止讲课、板书、实验等,这种异常的静态与违纪学生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促使学生在静中觉醒,停止违纪的动态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