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支架式教学中的动力学问题

支架式教学中的动力学问题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支架式教学与认知的发展有关,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学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最近发展区”和“动力支架式教学”的创新表现在:主体性认知论观遵循并借鉴了“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维,对“动力支架式教学”赋予了新的涵义。为了使教学认知更具有普适性,解决教学认知过程中的认知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改良加工。

1.支架式教学中的动力学问题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被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性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1)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理解

支架式教学与认知的发展有关,来源于前苏联教育学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要学习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和原有认知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学所要求的水平高于原认知水平。

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之前已具有一个实际认知发展水平(相对于“原认知结构”),如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理解,可能存在一个潜在认知发展水平(相对于“新认知结构”),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原认知结构消除了这种差异,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从而获得了认知水平上的提升,即获得了一个新的认知建构,把潜在认知发展水平(“新认知结构”)现实化了。

对于下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上述“最近发展区”又成为了原认知结构。教学就是这样在原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结构之间传递、转换。

可见,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断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动力支架式教学”

关于矛盾、动力与行为的关系所形成的“动力支架”图,如图2-1所示。

img4

图2-1 矛盾、动力与行为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动力并非只是来源于压力、激励,外部压力和表扬对于砥砺机制的效应是绝对有限的,矛盾才是原动力的起点。从认知动力学的视角看,关于“最近发展区”的定义域是很现实的。因为,教学动力来源于认知矛盾,而上述正好预设了一个最初的矛盾。

从“最近发展区”学说延伸,“动力支架式教学”是这样理解的:不同的知识基础就形成了一个差异,差异可以导致认知不平衡,不平衡就是矛盾。矛盾是学习内在动力引起的原初诱因。

对于“最近发展区”和“动力支架式教学”的创新表现在:主体性认知论观遵循并借鉴了“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思维,对“动力支架式教学”赋予了新的涵义。对“支架”一语的理解,除了沿用原概念的“脚手架”意义外,还认为教学过程存在着一个“动力支架”的结构(如图2-1所示),如此,教学才可能真正走向可持续性发展。

(3)“目标脚手架”式的教学环节

为了使教学认知更具有普适性,解决教学认知过程中的认知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一些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改良加工。经过改良后的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目标脚手架”:教师给出当前学习内容,设置学习环境,指出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按“最近发展区”的实际水平、潜在水平的要求,建立不同的概念框架。

——进入情境:阅读理解概念、原理,设置问题,提供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思索、一定的情境反应之中。情境反应可以是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独立探索:学生完成“识记”、“掌握”目标层次的内容,独立探索。探索方式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或某一逻辑顺序排列。教师演示,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要点,提出要求,适当提示。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教师起初的引导和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领悟。

——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商、讨论、交流。讨论的结果有可能是原来预期的,或者是在课文基础上延伸的、发散的内容或观点。讨论可能出现态度纷呈的局面,学生认知不一定趋同。

——效果评价:学生共享小组思维的成果,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成意义建构、对小组合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