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验—感知

经验—感知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验—感知”说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建立在经验、尤其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经验方式来获得,并来自于经验,在经验之中得以验证、重构。“经验—感知”说衍生出了一些新论点,产生了许多分化。自主讲练,是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经验上的,这一认知地位上的感知,已经进入理解的过程。

2.经验—感知

(1)概念新解

关于“经验—感知”的学习说,源自于经验性学习(empiricism studying),是学习认知的基础理论之一。在教学发展中,该学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经验—感知”说认为,人的认知必须建立在经验、尤其是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许多知识都可以通过经验方式来获得,并来自于经验,在经验之中得以验证、重构。经验不是天赋予的,而是个人的实践。感性经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通过对事物的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感性知识是人在生活实际中得到的生动的、直观的知识,可靠性强,是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人通过感觉、知觉、表象获得感性知识,再进一步上升为理性知识。

人的心理具有这样的功能:能够对感觉印象进行区分,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分类、概括,例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也同时进行着经验的改造,是人的心灵进行经验知识的分类和概括过程。在经验建构之中,因于经验和为着经验就产生了教学行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就是对感觉印象的记录,从这一视角上看,学习就不单是主动、探究的过程,也不是因于外在环境的作用而进行被动的、简单的反映,而是从经验中产生问题,问题又可以激发学习者去探索知识,产生新认知。

一种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以感知、表象等作为建构途径的观点,即成为“经验—感知”式教学的主要形式,它构成了建构主义教学的雏形。

(2)衍生的论点

经验建构是认知建构,不是行为建构。曾经一段时间里,行为主义心理在教育心理领域里占据了主导地位,把经验过多地看成是行为过程,对经验与感知的关系不屑一顾,对经验过程即认知过程的学习论观点给予了诸多质疑。当然,正由于此,也推进了关于经验、感知相关理论的发展。“经验—感知”说衍生出了一些新论点,产生了许多分化。有的论点越过了教育范畴,试图在社会学方面、在文化学的范畴里,对一些现象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在演化、引申的观念中,具有代表性的有:

——激进建构主义观;

——社会建构主义观;

——历史文化认知论。

(3)在阅读中初步感知

阅读训练,是感知的第一步,也是感知的主要方式,同时,两种经验与感知整合在一起。学生读的时间,占据了教学时间的70%以上,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这一比例还要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既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也是初步感知语言材料的直接手段。在经验的基础上,口诵心领、熟读成诵,在“说、写”时脱口而出,妙语连珠。相反,阅读时缺乏意义理解,没有经验作用,忽视必要评价,则初步感知的效果就差多了。

为了加强感知的第一印象,在阅读时要注意的因素有:

——抓课前。采用预习,初步感知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不理解的字词,然后查字典理解词义。如果字典中解释不十分贴切或者与课文内容不符时,让学生再读相关的语句,把字词放在具体语言环境去理解。感知理解还有不准确之处,让学生做上记号,上课后,作为问题向教师提出。

——抓范读。范读,既是让学生学习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边听边仿读,还有感知的因素,包括感知课文里的时空、背景、人物心理、语句蕴涵的意义、主题内容等。

——抓方式。在课堂上的阅读,包括读课文、读问题、读例题、读公式、读习题、读插图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去感知、理解。

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方式是:先练后读。先让学生做课后思考题、练习簿上的填空题、选择题,把做题与感知耦联进行,此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例题1~2遍,进一步感知,在充分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在文中勾出与有关问题相联系的词句。

——抓泛读。根据学习课文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课后泛读材料,作为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的补充。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教师要有具体的指导,例如指出阅读方向、阅读重点、阅读问题等。

(4)在参与提问中延伸感知

不仅要求学生积极答问,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问。因为,答问方式对于学生感知产生的程度有限,只有经验应力的方向;而参与提问,感知是两个方向的:经验应力的方向和对经验元认知的方向。让学生延伸感知,生成问题,激起认知矛盾,这是教学策略的着眼点之一。

通过提问,还可以使教师延伸教学感知,及时发现教学运行中的问题、学生认知的难点、知识建构程度。例如,哪些问题学生不难掌握,不用再花费课堂时间;哪些还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讲解、指导,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把握课堂教学,向课堂40min要质量。

例如,教学《高大的皂荚树》一课。

第一种教学方式是:当学生读了课文后,教师提问题: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后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在问题刺激下,会再次浏览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感知,这是一种经验应力,而不是自主动力。学生纷纷回答了以下内容:我知道了皂荚树长在什么地方;我知道了皂荚树的高大和枝叶的茂盛;我知道了它在一年四季中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方便等。这些答案表明,感知并不深,停留在浅层次。

第二种教学方式是: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没有花时间去提问,而是要求学生按照小组学习方式,在组内相互提出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要准备有参考答案。

显然,学生在再次感知时,既依据经验形成问题,又在反思着经验的合理性。最后,学生的问题是:

——“暴烈”、“轻烟袅袅”是什么意思?

——课文结尾“沉思”的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写皂荚树在一年四季中给同学们提供方便?

——皂荚树一年四季为同学们提供了方便与它的高大、茂盛有什么联系?

(5)在自主讲练中强化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民主、科学的氛围,让学生部分地承担教的责任,自主讲练,在一定程度上尝试教师角色,对于强化感知,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主讲练,是建立在学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经验(包括间接知识的经验和直接体验的经验)上的,这一认知地位上的感知,已经进入理解的过程。自主讲练,能够使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心情之中,从不同的视角上审视、体验材料的意义。学生敢于各抒己见,其创新意识得以萌生。把“讲”的机会充分让给学生,使之形成独立观察、敢于判断、独立思考、大胆表现的良好个性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