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课堂教学认知入手

从课堂教学认知入手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主性。倘若教师采取更为艺术、更为策略的方法,不直接去肯定或否定,例如“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何”,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最终,学生的问题也解决了,回答得对与否自然见了分晓,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认知心理的内在动力系统也得以建构和加强,以后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

2.从课堂教学认知入手

(1)力求培养一种客观精神

要求学生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不同议论和见解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在表达上,首先学会的话语有:“我认为……”、“我的意见是……”,使学生觉得是在协商、相互谈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不强加给别人,别人的观点也不代表自己,并且形成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观点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自主性。

看似简短而又平凡的话语,所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折射着一种客观精神,支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指向。

(2)提供自信心建构的氛围

课例:《击水》是一篇阅读课文,某一教师执教的课堂片段如下:

在第一个班级里,课堂是这样的:

教师:现在初读了《击水》这篇课文,根据主人公的表现,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

学生A:可能是三段。

学生B:或者四段。

其他同学:“四段,对吧”、“还是分五段好一些”、“……”

教师最后说:“回答三段、五段的都是错误的,没有仔细领会课文意思。只有四段是对的。”

课堂沉默,学生听教师讲……

在第二个班级里,教师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

学生C:我认为可以分为三段。

学生D:我的意见是分为四段。

其他同学:“他的回答不对,应该分为五段”、“我认为可以分为四段”、“……”

教师最后说:“大家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对于每一种说法,都要说出你的理由,经得起质疑、推敲,才算正确。请继续讨论……”

课堂一片话语声……

教学分析:在第一个班级里,谁的回答都说不上错,都代表着普遍性看法,教师的最后谈话不仅代表一种答案,而且更预示了一种课堂权威,谁能质疑?答错的同学会低头怨自己,多有几次这类现象,学生就会沉默寡言,主见没有了,回答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心没有了。并且,事实上,课文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多样性的,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结论,并非教师所说的“只有”。

在第二个班级里,谁的回答都代表自己,连教师的最后谈话都可以反驳,这不仅视学生为主体,学习思维会越来越活跃,会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师赋予课堂的讨论性,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能够大胆质疑,主动表现出来的思维触角也容易被教师的教学所捕捉,提供了学生建构自信心的时空和氛围。

(3)从宽容学生的错误入手

教学要容忍学生话语的失误和错误。对于学生,处于受教育的地位,即是有多大的不是、多少的“问题”,也不能算是错误,而顶多算是一种失误,这些,都是在教学容忍的范围里。不要说年幼的学生,就是经验丰富的成年人、以至于口若悬河的教师,在讲话时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各种在瞬时之间提出来的问题,其应对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学生在课堂上的问答,是他们经过多次学习心理内部的斗争的产物,是一次次鼓起勇气的结果,回答错误也是难免的。如果由于教师用一句不经意而又简单的评价“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不对!”等去做结论,实在是教学的失之偏颇。以后,学生还敢轻易地问答吗?其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培养得起来呢?倘若教师采取更为艺术、更为策略的方法,不直接去肯定或否定,例如“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答”、“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何”,教学效果肯定要好得多。最终,学生的问题也解决了,回答得对与否自然见了分晓,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认知心理的内在动力系统也得以建构和加强,以后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就越来越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