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个性塑造入手

从个性塑造入手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扩张教学认知的心理动力,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层面来建构教学认知的内在动力系统,这都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塑造、教师施教的个性特色,都应该是认知动力学所关注的内容。我们的不少教师,已习惯了学生的“一致”性。一个表现出丰富活力、充满着潜在动力的教学认知过程,对教师的导教思维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

3.从个性塑造入手

扩张教学认知的心理动力,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层面来建构教学认知的内在动力系统,这都与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的个性塑造、教师施教的个性特色,都应该是认知动力学所关注的内容。

(1)如何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材料:有这样一幅成人画的漫画:有四个小学生坐在各自的课桌前,教师提供了一个问题,在他们思考后请各自画一幅画,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第一个学生思考后画了一个圆;第二个学生的脑海中构思的画面是一个椭圆,还没有画出来;第三个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是梯形,正在画的过程中;而第四个学生思考的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正要准备画。旁边站着一个戴眼镜的辅导老师,手里拿着一把大剪刀,脑子里只有正方形的想法,在裁剪这四个学生的思维。于是,老师把学生脑子里的不规则图形的边角剪掉,把圆、椭圆、梯形统统变成一样的正方形。

这幅漫画表达的寓意是:教师要统一思维,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刻板地要求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之间消除差距,变得同一:同一的思维方式,同一的学习行为,同一的答案……可以想象:这位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如同一个模型浇铸出来的人,这样的产品对于社会生活有多大的作用呢?传统教学的悲哀就在这里。

“一株树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话,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特征,揭示出生命个体的多样性及差异。人,作为高级形式的生命,彼此间的多样性、差异性应该表现得更为纷繁复杂,外在的与内在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都需要呈现出来。

(2)追寻境界

塑造学生的个性,塑造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这是现代教学的追寻境界之一。

传统教育反对个性的张扬,把受教育者变成一个个“乖”学生,“听话”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学生的行为、为学校教学创造一个好的秩序、给学生追寻分数的学习方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确实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教学过程的目标实现提供了基础。但是,它的负面性确实是不可低估的,在素质教育的视野里,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的弊端是容易使学生陷入无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步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误区,造成学生的自卑情绪和心理活动退缩。我们的不少教师,已习惯了学生的“一致”性。在课堂上教师的“独唱”、“独角戏”,学生习惯于仰着头听,埋着头记。就是喜欢课堂内的“异口同声”,不喜欢那种“不和谐”的“破坏课堂”的“奇谈怪论”音符,在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大多数学生的同一的行为、心理、思想的氛围中,学生容易形成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学能力和进取精神弱化,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主体意识和创新欲望。学生不管他人的褒贬,不尊重自我感受,性格优柔寡断,不独立自主,这些都会限制素质的发展。

认知动力学理论从主体教育和建构主义教学的视角,认为教学过程要为学生营造出“激励学习和使学习变得轻松的环境”,使得“那种作为知识建构和再构的过程为学生所接受,获得主动认知和理解的学习活动变得很容易实施”,要求赋予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个性张扬,自主地去认知学习,获得学业发展。

强调个性的同一,个性特长、聪明才智、乃至于自尊心就会被教学过程压制、改造、裁剪,使学生慢慢地失去主见,没有自己的观点,说话随声附和,行为一味顺从。在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眼里,这就是乖学生、听老师话的好学生。而那些有自己独立见解和主张的、有自己个性表达的学生,就变成了“顽皮学生”、“问题学生”、“差生”,这是很不好的。

面对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表现出来的个性、自信、认知惯性等方面的差异,教育者没有理由去惊诧。少年儿童成长规律还告诉我们,他们的成长还具有明显的不完备性、多倾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教学过程对学生苛求“全面”,要求“系统”,肯定有悖于认知规律和教学发展进程。

一个表现出丰富活力、充满着潜在动力的教学认知过程,对教师的导教思维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教师要有接纳学生的“离奇”思想和见解的勇气,“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相长”,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反思、借鉴。教学过程应该允许答案各异、求同存异,结论多元化,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新的问题、创意和体验。消除学习中的顾虑情绪,激活学习思维,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迎接挑战的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