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业水平—期望曲线
(1)动态期望
期望,也称为人格投射,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交换、反馈的基础上,以一种积极的认识内在需求为基础,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给予预测,赋予某种良好意愿的期待,从而产生向上、进取的言行实践。
动态期望,是指教师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内因和环境条件的差异,给予不同的、恰如其分的高期望,调整学生现实学习中的方式和计划,完善不足部分,调整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为理想状态下的目标而奋发努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自我实现,促使其以更务实的态度去发展,并以此形成和谐的群体学习氛围。
(2)学业水平—期望实验
对认知动力与期望的研究,在长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心理动力学机制的“学业水平—期望曲线”一说,有人称之为“新皮格马利翁效应”。如图5-2所示。
学业水平(W)
图5-2 学业水平—期望曲线
——观察对象:四年级学生20人。时间:一学期。
——关于期望度的取值:分为三个水平等级:期望度PⅠ(轻度期望,由语言激励表达)、期望度PⅡ(中度期望,由语言激励、行为奖赏表达)、期望度PⅢ(深度期望,由语言激励、行为奖赏、重复次数表达)。
——学业水平的指标:按照功课成绩占65%、学习态度占35%量化。加权平均计算值。
——每一次期望,学生的学业发展有一次对应的飞跃。
——期望与主体人格的关联度:决定学业发展曲线的曲率,即是dy/dx = d(kx + b)/dx = k;
——期望峰值的衰减水平与期望阈值、超前期望值、动态期望值、过度期望值等四个关键词有关。对此进一步探索,是自主参与和认知学习动力定型的深入。时至今天,关于学业水平—期望问题的发现与叙事,还在研究着。
(3)移情的期望作用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智上都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多为学生着想。因此,移情好比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