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人文主义对教学认知的渗透
在教学认知过程中的现象和人本主义教育的取向,与今天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些偏差,这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现代教学,不仅要重视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还要考虑人际生存交往关系,与社会生活背景、与人类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协调起来;不仅需要科学知识的传授,还需要人文主义观念的砥砺。
科学人文主义就应对了这样的背景和现实,为今天的教学认知赋予了新的涵义。
反映在教育上,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技术至上,强调应用价值,重视科技创造发明,强调技术专业课程,强调科学技术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应用与分布。二是理论至上,强调理论价值,教学偏向于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对理论基础的建构,着眼于学科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
人文主义教育的价值观也分为两种:一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育人、教学过程中着眼于个体,强调学习者个人的认知水平状况,关注个人潜能的发挥,重视发展人的个性。二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认为人的社会性价值是第一位的,每一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是教学过程所要关心的主要因素,重视群体的作用,忽略个性释放的意义和价值。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走过了头,这是可以容忍的,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大,但作为群体,一旦系统性有了偏差,则影响社会发展,也会影响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科学人文主义对当代教育的渗透,是以社会需要、学习者素质发展的现实为存在基础,它倡导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实验过程和教学方式,以开发人的自然潜能来服务于社会,从一定侧面看,它着眼于教育群体,表现为重精神,在教学中把群体的发展状况置于个人之前。
在科学人文主义的若干因素中,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第一位的,现代教学的要义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和治学态度。
课例:这道题对吗?
在数学课上,一位教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道题:某海船上有水手22人,羊38只,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如果可能,请对答案作出解释。
据说,这道题被作为实验材料,在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以至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都进行过解答实验,学生给出的解法和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解释也是多样性的。
国内小学生的解法:38 + 22 = 60(岁);38 – 22 = 16(岁);(38 + 22)/2 = 30(岁);等等。解释是:老师才教过加法、减法,不久又学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至于为什么……但老师出的题总得做呀。老师总不会错吧?
香港小学生的解法:没有解。解释是:因为人数、只数、岁数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加、减、乘,都不符合算理,因而不能进行归类运算。
国内大学生、研究生的解法:38 + 22 = 60(岁)、22 / 38等。解释是:按照我们传统的教学评价规则:算对了,得5分;算错了,不扣分;不算,不得分。算错,尽管不得分,但如果碰对了,却可以得分。三者权衡取其利,所以,这道题还是要计算的。至于结果么,就只有去碰运气了。
上述在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社会生活背景下的三种解法,折射出了不同文化心理的适应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人文主义素养的积淀状况。尽管可以说,上述每一种的判断依据都是很充足的,推理过程似乎是无懈可击的。
上述问题的解答,教师的做法和解释又是怎样的呢?
这里,我们姑且不论上述“据说”的真实性和解答的条件性,但在现实中我们确实看到:科学人文主义对教学认知的惯性作用,以及教学认知在不同文化背景里产生的不同效果。
科学人文主义对于当代教育教学的渗透状况,以及现代教学对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的吸纳,其症结点就在于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立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演绎。其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关系到人们的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主体对于客体以及环境满足自己需要、适应自己条件的程度,就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以此价值倾向出发,产生对客体、环境的判断标准与衡量尺度,就建构形成了一种价值体系。
再进一步追问:在今天的社会价值体系中,什么是最有价值倾向性的知识,是科学知识还是人文知识?什么是最有价值倾向性的课程,是科学课程还是人文课程?从20世纪中叶至今,对上述问题的不同见解并综合形成的一种理论解构体系,就是科学人文主义价值观。
科学人文教育是新时期条件下的教育价值取向之一。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文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人文教育。反之,有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才是有价值的科学教育。反映在教学认知领域里,也只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把认知科学、心理科学的边缘理论与主体教育、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等有机地融合起来,才是最有探究价值的教学认知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