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知识结构的相关度分析
就教师的知识结构而言,教师的知识由三个方面组成:本体知识、条件知识、情景知识。其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相关度叙述如下:
(1)本体知识的相关度
学科专业的知识属于本体知识,是在教师所研修的学科内、在专业方向上的知识,它反映了本门学科的构成、体系、作用、发展方向等概况。
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知识与学生的学科素质(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必然对应关系,在相关度取值上,是一种轻度相关。
本体知识,是教师执行教学过程的基础,在教学运行进入一个稳态运行时,本体知识的效应就不再有大的起伏,而表现出一种“高原期现象”。尽管如此,本体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对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对课堂教学效能的提高,都起着基础性作用。
(2)条件知识的相关度
条件知识主要指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领域的知识。表达在教学过程与方式上的成分比较多,与教学策略、问题解决途径、认知情感倾向直接联系,条件知识与学生的学科素质之间存在着比较直接的联系,是一种中度相关。
在一般意义上,条件知识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发挥着良好作用,具有动力特征,引起学生的情感应力,维持学习心理动力系统的作用水平。学生学科素质的提升,条件知识表现出直接对应关系。但在条件不同时,表现出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单向灌输、机械训练、简单重复教学活动的氛围里,某一教师尽管其在教育学、心理学上知识具有明显优势,但所教学生的学科教学成绩却不具有优势,甚至于平平,与条件知识拥有量不够的教师相比,教学成绩并没有多少差异。即是说,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作为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3)情景知识的相关度
属于非学科专业的、非条件的、反映背景材料的知识就属于情景知识。对某一学科教师而言,情景知识是非专业学科的知识,教师对其拥有的属性与数量相差比较大。例如,一些数学教师在专业之外偏向于对文学的爱好,一些偏向于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关注,还有一些却对动物、植物的现象感兴趣。情景知识对学生的学科素质起着支持作用,在某一条件下,可能是轻度相关,而在另一时空背景下,却又表现为中度或高度相关。
许多调研材料都显示,在课堂教学行为中,情景知识起着环境引起、协调环节、阻止或加速课堂进程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继续学习,不断反思,丰富自己的学识。
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性因素。其关系式是:
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本体知识、条件知识而不对这两类知识本身以及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经验的20次重复”。如果不善于从经验、教训中反思,吸取教益,扬长避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教学建树。这样的教师,将只能长期停留在一个“新手”的水准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