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奏与节律

节奏与节律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间是常量时,由于构成教学的诸种要素的质与量不同,就会使教学认知的效应呈现出有规律的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教学节奏。影响教学节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的制订水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量度;教学活动周期与强度;教学认知策略;时间、空间与机会的整体配置等。学生身心的成长,表现出节律性发展的趋势。

2.节奏与节律

从认知规律与认知过程来看,实施和谐教育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教学关系:

——建构整体目标。根据学生身心、认知发展的现实水平,立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目标,使教学的实施与目标相互协调,成为多维一体的立体建构。

——把握教学节奏。在教学进度、速度、难度上做出具体安排,相互协调,去适应学生的认知。在教学策略、课堂步骤、检测诊断上进行统一布置,使各个教学因素既独立发挥最佳功能,又相互之间协调、同一,为整体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服务。

——把握身心节律。找准学生生理、心理与认知的“最佳适应期”,根据不同学生的层次和需要,调整教学目标和过程性设计,实现有差异的教学。

(1)教学节奏

在上述教学关系中,教学节奏的地位和作用是重要的。

对学生身心发展来说,教学节奏作为一种外在影响力量,它重在体现“让教学适应学生”,把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来考虑,来提供合适的教学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教学操作,其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当时间是常量时,由于构成教学的诸种要素的质与量不同,就会使教学认知的效应呈现出有规律的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变化,这一现象称为教学节奏。

如果构成教学的其他诸种要素的质与量不变,若将时间缩短或延长,也可使教学节奏呈现出强与弱、密与疏、急与缓的变化。

影响教学节奏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的制订水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量度;教学活动周期与强度;教学认知策略;时间、空间与机会的整体配置等。

(2)发育节律

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的和谐性在于承认这些差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考虑教育方式和途径的功能作用,因差异而施教。

学生身心的成长,表现出节律性发展的趋势。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年龄阶段是按着不同的速度发展着。表现在速度上,有时缓慢、有时急促;表现在状态上,有时平稳、有时起伏;表现在效果上,有时起着促进、协调作用,有时起着滞后、不适应、不平衡作用。

影响和制约学生身心节律性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生理原因。生理原因包括学生生理发育水平的不同,例如同样是15岁,身高、体重、心脏功能、消化系统的结构、神经生理的兴奋性、性意识的觉醒程度以及个体的遗传素质与生物钟效应的差异等,都是存在差别的,不同的学生的差异性还可能很大。

——心理指标与水平。心理发展的作用因素很多,包括动机、意志、注意、兴趣、记忆、个性、情感指向等心理指标,也是很不一致的。有的学生在这一心理因素上具有优势,有的学生在那一心理因素方面具有发展潜能,它们各不相同。对于某一些心理指标,可能有着共同的心理倾向性,但其发展量度、心理驱动力的矢量水平等,也是不同的。

对此,教学认知过程应是不同的、有差异的,这是教学认知策略所要研究的内容。

——环境作用。生活环境的不同,对学生经验积累是不一样的。学生的经验来自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学习,其中,直接经验积累对学生身心节律性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异质性,就决定了作用效果。这些环境作用来自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家庭物质生活状况、父母的教育能力,以及社会环境氛围等。

和谐性的教学过程必须考虑这些因素各自的作用和综合作用的效应,努力寻找能够协调各种矛盾、能够适应各个因素的、相统一的教学策略和途径,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随意给学生贴标签。

切记:教师自己不经意的话语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心灵伤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