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军事思想概述
在军事科学体系中,军事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要进行战争,怎样进行战争,怎样组织训练军队,运用什么战略战术,这些都属于军事思想的范畴。学习军事思想,不仅可以了解战争的一般规律,而且对和平年代的人来说还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智慧。
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战争的日益频繁和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人类对军事问题的认识表现出鲜明强烈的历史发展阶段性,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一)古代军事思想
所谓的古代军事思想,主要是指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反映形式,由于世界历史的早期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军事思想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中也呈现出地域性和不平衡性。在人类实践较活跃的地区和国家,产生了早期军事思想,如西方的古罗马、古希腊、东方的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西方和东方,其产生形成的历史时期基本上是相同的。从现存资料看,早期的军事思想是人们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对军事问题的思考、认识。如西方早期军事思想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高卢战记》、《谋略》、《亚历山大远征记》等,都是通过对军事征战历史的记叙,表达出军事思想的。而在中国,对历史的记叙和先秦诸子的理论著述都包含着对军事问题的认识,如《左传》、《春秋》、《墨子》、《商君书》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最杰出的代表著作就是被称为“世界兵书鼻祖”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末期人孙武。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据史籍推算,他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一整套战争制胜的原则、方法和用兵技巧。自问世以来,它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和“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诠注,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之后,也有不少兵书问世,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被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们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孙子兵法》全书共13篇,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军事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重战慎战思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首言“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把战争与国家命运、人民的生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指出战争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明确指出战争的政治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其基本思想就是要重战、慎战、备战,以确保“安国全军之道”。告诫人们:“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2)“胜兵先胜”思想。孙子认为:“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现战而后求胜。”“先胜”是指在战争之前就使自己具备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一是要知彼知己,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而且要了解和掌握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具体情况。二是进行“庙算”,认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意为是不是很好地进行战前的战略分析,直接影响到战争胜负。
(3)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4)“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他认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是用不流血的斗争方法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损己方兵力财力、不破坏对方的兵力物力和将被屈者的兵力财力转化为己力的方式,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做到这些,就会使“用兵之害”减小到最低的程度,而“用兵之利”则“可全”。指导战争如果能这样取胜,比起流血战斗取胜来,即使是比起那些百战百胜者,也要高出一筹,因而这是用兵取胜的最上策。“伐谋”、“伐交”、“伐兵”、“攻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四种手段和途径,即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这种谋攻之法,不仅和平时期对制止和推迟战争有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以削弱敌人的实力,打击敌人的气焰,配合军事斗争的胜利。
(5)“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制胜思想,即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夺取克敌制胜主动权的战争指导思想。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13篇之中,体现在战前准备、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等各个方面。为此,孙子提出了因利制权的任势论、奇正相生的制胜法则、“兵以诈立”的作战指导、因敌制胜的应变原则。孙子在治军,即今天所说的军事管理方面也颇有心得。其治军思想的核心可以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来概括,也就是赏罚兼施,恩威并用。恩的方面,他提出要“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因为只有爱兵如子,“故可与之赴深溪”、“故可与之俱死”;威的方面,就是要“令素行以教其民”,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只有这样,才能“齐勇若一”、“携手若便一人”。恩威并用的具体形式就是赏罚。
此外,《孙子兵法》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丰富的哲学思想内涵。它处处闪耀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光辉: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对对方情势的分析,强调事物的条件和变化,表现出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孙子兵法》具有丰富的系统论思想,能够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把握战争、战略问题的全局,从整体上分析战争的一切条件,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兵学理论体系。
(二)近代军事思想
在世界近代军事思想史上,由于欧洲之外的国家(包括中国)和地区处于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始终停滞不前,致使军事理论难以得到发展。因此,近代军事思想主要以西方为代表。近代军事思想的总体特征,是诞生了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无产阶级军事思想两大思想体系。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向全球进行的经济和军事扩张而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军事理论。这一时期,欧洲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迅猛的发展,火器的性能有了显著的提高,火器的种类和数量增多。火器已经成为战场上主要的作战武器,尤其是飞机、坦克、火炮等一大批武器装备的出现,对近代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改进,战争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作战样式增多。资产阶级军事家们从他们的立场认识战争,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期的欧美大陆,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和总结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而形成的。在法国资产阶级战争中,由于广大民众参战,以及武器装备的改进,引起了军队的性质、组织编制、作战方法和兵役制等的变革,逐步形成了一套新的军事体制和战略战术。拿破仑进一步改进了军队,实行了义务兵役制;组建了步兵、骑兵、炮兵组成的师和军;在战术上摒弃了线式战术。运用纵队战术。在他所赢得的35次会战中,大多数会战是以少胜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军队建设和战略战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正是在对拿破仑战争和拿破仑指挥艺术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的。这两部军事巨著也成为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是法国资产阶级杰出的统帅和军事家。从1784年15岁入军校到1799年发动政变,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再到他1815年退位,被放逐到圣赫勒拿岛,其整个一生几乎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因打仗有出色的才能而崛起,因打仗失败而跌落。拿破仑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初期的传统,废除雇佣兵制,代之以征兵制和志愿兵制,广泛地动员和征集农民当兵,建立了一支新型的能征善战的强大的资产阶级军队,兵力最多时达百万之众。恩格斯曾经指出:“拿破仑不朽的功绩就在于他发现了在战争和战略上唯一正确使用广大的武装群众的方法,而这样广大的武装群众之出现只是由于革命才成为可能。”拿破仑“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拔将帅;平时注重军事训练,积极改善装备,特别注重发展炮兵、骑兵。在世界军事史上,从拿破仑开始才将炮兵正式定为一个兵种,这对世界炮兵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这些对资产阶级军队建设及其作战理论发展都曾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主要有:强调要积极采取攻势行动,为了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把积极发动进攻作为自己的主要手段;要善于集中兵力,即在必要的时候,在必要的地点,集中比敌人在此时此地更为强大的兵力;强调快速机动,认为行动的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增加取胜的机会;强调突然性,注重出奇制胜;重视国家军事组织的完善和军队骨干力量的培养;重视赞扬,强调统帅的素质。拿破仑在战争指导上,善于集中兵力,敢于以少击多,力求以一两次的总决战决定战争的结局;远距离机动迂回,乘敌不意,出奇制胜;采取以纵队与各兵种密切协同的散开队形相结合的纵深战斗队形,不断加强军队的突击力;以积极进攻作为主要的作战类型,审时度势,灵活用兵;对作战指挥有过许多创新,包括在世界上最早组建参谋部等。这些使资产阶级作战思想发展到了一个顶峰,引起了西方军事界的广泛关注。
卡尔·菲利普·戈特弗里德·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是举世公认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克劳塞维茨的主要著作是《战争论》。
《战争论》的主要思想有: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融合在一起的;军队的武德是战争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民众战争是战争整个发展过程的扩大和加强;战争理论不是死板的规定而是一种考察;光辉的战例是最好的老师;进攻和防御两种作战形式是相互交替的;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战争论》反映了新资产阶级在战争理论方面的进步倾向和革新精神,对战争本质等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战争理论的发展。
1848~1849年,无产阶级以特殊的身份参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及时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对人民战争、战争和政治的关系、战略战术和武装起义的思想进行了阐述,体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的军事思想。在其后的19世纪中后期,他们又对包括巴黎公社革命在内的许多战争和起义撰写了大量的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战争、军队和作战方面的基本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体系。
(三)现代军事思想
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人类文明进入了现代历史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列强竞相利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新型的技术、物质手段,在全球加剧争夺势力范围,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立,相应的新的军事理论不断出现。
随着新式武器的不断大量涌现,出现了新的军兵种。空军成为与陆军、海军并驾齐驱的独立军种,出现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场空间;坦克兵、防空兵、化学兵开始出现于战场,因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军事理论。例如,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的“空军制胜论”,是空军成为各国新的战略发展方向;英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富勒的“坦克制胜论”,为坦克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德国军事家古德里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闪击战”理论,使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放异彩,坦克也成为20世纪的主战兵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军得到了全面发展,出现了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等飞机家族,并扩展到海军,出现了海军航空兵;航空母舰、雷达以及导弹和原子弹等远距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战场空间更为广阔。各种军事理论通过世界大战得到了最好的验证。通过实验的检验,德国的“闪击战”理论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而法国的坚固防御理论彻底破产。但是美、英、法等国也开始在战争环境中进行以机械化战争为母体的军事变革,探索了诸如纵深战略轰炸、诸军兵种合成作战、大规模两栖作战和以航母舰载机为主的立体海战等新的战法理论,从而指导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开始,伴随着广岛、长崎核爆炸的巨响,出现了崭新的军兵种——战略导弹部队,崭新的战争样式——核战争,以及适应核战争的军队编制体制和作战方法,核战争理论和核威慑理论随之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主要以美国军事思想为代表,主要精神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总体战争”和“联盟战争”的思想进一步确立,致力于结成空前规模的世界性军事同盟;二是发展火箭战略思想,大力发展核武器,研究核战略,奉行核遏制和核垄断战略;三是确立“大战略”思想,即运用国家政治、经济、精神和军事等全部综合力量来达到国家的最终目的;四是重点准备“核威慑条件下的常规战争”。由于大量先进的非核技术的出现,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核武器的作用,使军事思想从而也使军事实践开始了全然不同于核武器时代的质的飞跃。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掀起了军事思想和军事实践变革的浪潮。其他各国也都相继对未来战争的样式、战争指导和作战指挥,未来部队建设和国防等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渐形成信息化战争的思想。这是人类军事史和军事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及国内战争中,创立了关于战争与革命、武装起义和建设工农红军、实行全民战争等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思想。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反对法兰西侵略、捍卫无产阶级政权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全面建立了苏联军事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本国人民革命的武装斗争中,也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军事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它是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