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驾驭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是毛泽东,指导这场战争的理论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第一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奠基阶段,主要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和中期。第三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了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和首创精神,凝聚着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们的心血和智慧。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从20世纪20年~50年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革命战争。这场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情况之复杂、影响之深远、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并以其辉煌的胜利,彻底洗刷了中华民族百余年遭受列强侵略与欺凌的耻辱,使中国人民重新获得自豪、自信和自尊,表明自己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驾驭这场战争的最高统帅是毛泽东,指导这场战争的理论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简要过程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顺应时代的呼唤和革命斗争实践的需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奠基阶段,主要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前期和中期。在国共两党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对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问题作了可贵的初步探索。大革命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战争和掌握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八一”南昌起义标志着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在创建人民军队和开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率先成功地探索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他在这个时期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若干著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方针原则以及人民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等根本性问题,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回答了中国革命战争中亟待解决的一些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

第二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时期,主要体现在土地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需要并继续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毛泽东于长征结束后,开始系统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他先后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理论,包括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的理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持久战的理论,人民军队建设和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理论,等等,科学地回答和解决了抗日战争的战略和策略以及战争问题上的认识论、方法论等重大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是在这些理论的武装和指引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民族的抗战热忱,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勇气、智慧和才能,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与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决定日本法西斯失败命运的举足轻重的力量。

第三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全面成熟阶段,主要体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艺术和军事才华,在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他撰写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的形式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大量指导战争的文件、电报中,提出了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核心的十大军事原则,创造了独特的战略进攻(包括战略决战)的理论,制定了战略追击阶段的作战指导原则,解决了最后夺取国家政权重大历史关头的战略和策略问题。他对一系列战役特别是辽沈、淮海、平津、渡江等重大决定性战役挥洒自如的作战运筹,以及前无古人的战略魄力和用兵如神的组织指挥能力,都表明他的军事实践更加丰富和全面,理论更臻科学和成熟,军事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第四阶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继续丰富的升华阶段,主要体现在建设国防和巩固国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了建设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和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任务,根据国际形式的突变,果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并及时总结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与高度现代化敌人作战的一系列军事原则。之后,又领导制定了保卫国家安全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自力更生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和国防工业体系,加强后备力量建设,以及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一些基本原则。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鲜明特色

1.以对中国国情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为深厚根基

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国情相当特殊。没有对中国国情的透彻了解,要创造出满足中国革命战争实际需求的军事思想是不可思议的。毛泽东是最早注重国情研究并最早认清国情的党的领导人。对国情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奠定了牢固的社会认识根基。

2.以丰富的直接实践为主要源泉

自古以来,许多兵学大师包括最负盛名的孙武和克劳塞维茨,由于经历和实践范围的局限,所创造的军事思想体系大都来自对间接战争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战争经验之精华,但与众不同的是,它主要是来自中国革命战争的直接经验,来自毛泽东领导和指挥革命战争的亲身实践。从1927年秋领导秋收起义开始,毛泽东长时期战斗在军事斗争的第一线,而且于遵义会议后实际位居最高统帅达40年之久。这一特殊身份,使他最有条件把军事实践斗争和军事理论创造结合起来,并从全局上实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往复与升华。毛泽东在领导军事斗争的近半个世纪中,经历了多种作战对象、多种作战样式和不同战争规模的实践,经历了创建和发展新型人民军队的实践,经历了武装夺取政权和进行国防建设的实践。丰富多彩、蔚为壮观而又艰苦卓绝的军事实践活动,为毛泽东的军事理论创造提供了动力、源泉和检验的标准。所以,与古今中外其他军事思想相比,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更深刻、更科学,体系更完整,更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人类军事思想武库中的瑰宝。

3.以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为活的灵魂

毛泽东具有非凡的开拓意识和首创精神,他不迷信本本,也不囿于已有的科学模式。他不但敢于率领全党和全体人民进行翻天覆地地斗争,而且具有非凡的理论上的勇气和智慧,善于从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造。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相结合,以自己所特有的胆略和才识,具体分析当时的实际情况,博采众长,致力于创造性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把军事科学和军事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4.集个人能动作用与集体智慧结合之大成

伟大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造就了千百万群众英雄和一大批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包含了亿万人民群众和广大指战员的斗争经验和首创精神,凝聚着中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边区武装割据,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各战略区,人民革命力量长期处于不同程度的分割状态。独当一面的各地区、各战略方向的领导人和广大的指战员,在对敌斗争中创造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军事斗争策略和手段;在中央工作的党和军队的其他领导人,通过参与重大决策、起草军事电文、撰写军事著作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造活动。兼有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军事家的韬略、哲学家的思辨与诗人的想象力的毛泽东,相信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吸收和集中来自领袖群体和广大群众的真知灼见。他在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军事斗争实践的基础上,集个人能动作用与集体指挥结合之大成,完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工程。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系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指导路线、方针政策、战略战术和建设与保卫国防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认识与指导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国防建设理论等。

(一)关于战争观和方法论

1.关于战争观

战争观是人们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立场和观点。毛泽东的战争观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战争本质及其有关问题的最根本看法,即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对战争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此作出了科学的回答。

(1)关于战争的起源和根源

毛泽东指出:“战争——从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势。”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战争与私有财产和阶级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战争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它并不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现象。他告诉我们,战争的主体并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等群体。不同的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总是充满各种矛盾和斗争,但这些矛盾和斗争并不总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战争不是这些矛盾冲突的一般的斗争形势,只有当这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其他方式解决不了时,才往往采用战争这种最高斗争形式来解决,因而战争是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势。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充分说明:私有制是战争的起源,而阶级的产生和存在,才是战争的真正根源。

(2)关于战争的本质和目的

毛泽东是通过揭示战争与政治、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目的的。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毛泽东指出: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从而揭示出战争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接着他又进一步指出:“但是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从而揭示出战争与政治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两者又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在于“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揭示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战争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军事现象,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战争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是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政治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战争不仅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它还反作用于政治,推动政治。关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战争离不开经济,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依赖于经济,战争就其实质上说,就是交战双方为了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中,特别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将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作为选择和建立根据地的基本条件之一。他强调指出:“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在反围剿时期,毛泽东把进行经济建设从而保障战争胜利作为主要方针之一。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相持阶段,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使我军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也注意解决战争的物质条件问题,提出只有解决好经济问题,才能克服困难,援助战争,取得战争的胜利。总之。毛泽东认为,只有注意经济建设,“才能使革命战争取得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结合战争的起源,可以看到,战争起源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战争依赖于社会的经济力量,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由此得出结论:战争的本质和目的,无非是取得或维护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

(3)关于战争的性质及我们的态度

毛泽东指出:“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怎样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呢?毛泽东进一步分析认为,一切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谋求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保卫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而进行斗争的战争是正义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进步的,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由于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分,毛泽东明确指出对不同的性质的战争应采取不同的态度。拥护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就是我们对待战争的基本态度。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战争。对于后一类战争,我们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还积极地参加。”毛泽东认为,正义的战争不仅具有教育人民群众的作用,而且对于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拯救人类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他坚决主张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

(4)关于战争的最终目的和消灭战争的途径

毛泽东指出:“战争——这个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要把它消灭掉的。”这说明,我们不是为了战争而战争,更不是为了掠夺和侵略而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社会永久的和平。但是消灭战争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就是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即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毛泽东指出:“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毛泽东在这里非常鲜明地提出了用革命战争去消灭反革命战争,从而将无产阶级对战争的态度与最终目的科学地统一起来,不仅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指明了消灭战争的目标,而且指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方法。但是消灭战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认为,要最终消灭战争,必须消灭阶级,铲除产生和滋养阶级的私有制。战争随着私有制、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必然随着私有制、阶级的根除而灭亡。

战争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自己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毛泽东的战争方法论同战争观是一致的,它受战争观的指导与支配,主要包括:

(1)必须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有规律的,这是认识战争的前提。毛泽东承认战争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它较之于任何其他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定性。但是,战争并不是不可捉摸的“怪物”,它仍然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的一种必然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仍然受其内在的一般规律的支配。战争的偶然性背后有客观的必然性在起作用,人们可以从战争的流动性中把握相对固定性的规律,可以通过不确定的征兆和端倪,去探求其相对确定性。这就说明,战争指导者只要善于调查研究,可以通过不确定的现象把握战争的本质,正确地指导战争。

(2)必须着眼于特点,着眼于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提出了这样精辟的论断:“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这一论断向我们指明,着眼于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所谓着眼其特点,就是要全力捕捉每一场战争的矛盾的特殊性,从而揭示战争的特殊规律。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总是对中国革命战争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力量对比等基本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总是从分析敌我双方矛盾着的基本特点入手。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就是从分析中日双方相互矛盾的基本特点入手,揭示了抗日战争的根本规律。所谓着眼其发展,就是人们对战争的认识,要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建立在战争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一基础之上的,它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战争方法论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战争是综合力量的竞赛,在战争中,随着战场形式和敌我力量等因素的不断变化,战争向新的阶段推移,必然会出现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这就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新的矛盾,必须使战争指导与新情况相适应。这时,不仅在战略上要适时地转变,就是战役、战术原则也要及时发展。毛泽东反对用静止的、孤立的和不变的观点研究和指导战争。

(3)必须实施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指导

毛泽东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根本方法,就是从战争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导战争,使战争的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最终夺取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人们想要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但是,战争的客观实际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自然地理等因素以及战争中敌情、我情、民情和国际环境等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战争指导规律也需要不断变化和发展。要做到战争指导上的主观一致。

首先,要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毛泽东指出:“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密的和必要的侦察及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毛泽东在谈到指挥员怎样做到智勇双全时指出:“有一种方法是要学的,那就是熟识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战争指挥员要运用各种手段获得敌我各方面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去发现各个材料间彼此的关联,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帮助自己形成能够正确的判断,定下实施的决心,这是战前部署的形成的过程。由于战场发展错综复杂,情况瞬息万变,指挥员必须从实施作战指导之时起,不间断地把握变化了的情况,做出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这是战争中敌变我变的过程。这两个过程体现了认识战争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毛泽东在讲到如何学会指导战争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段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毛泽东要求人民军队的指挥员,要变为勇敢而明智的指挥员,不但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勇气,还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善于学习,勇于实践,以便达到胜利的彼岸。

再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自觉的活动和努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与动物的特点,这种人的特点特别强烈地表现在战争中。毛泽东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曰‘自觉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战争指导过程中,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毛泽东指出:“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他认为,在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上,主观的指导能力就成了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如果主观指导错误,优势军队也会打败仗。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借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转变优劣形势,可以改变物质条件的形态。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就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创造出了适合战争需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因素,逐步地转变了敌优我劣的形势,最终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完全胜利。

(4)必须立足全局,照顾全局,把握重要关节

毛泽东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的和首先的问题,是对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如果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大缺点或错误,那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全局是指事物的整体和发展的全过程,而局部是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和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关节是对有着重大影响的关键性环节。战争指挥者必须要有战略头脑,要通观战争全局,能对全局的发展趋势有正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制定出贯穿战争全过程的好的战略方针和计划。但是,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全局固然制约着局部,但局部的成败对全局也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关键性的局部,更决定着战争的胜负。战争中有些局部的成败会引起全局的变化,甚至对全局的胜败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就是足以影响全局的重要关节。如果这些关键性的局部搞错了,就可能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情况。

(二)关于人民军队建设思想

军事斗争主要包括力量的建设和力量的运用两个方面。纵观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军事理论著述,通常放在第一位的是力量的运用而不是力量的建设。毛泽东则不然,他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深刻把握了没有人民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的革命真谛,从领导武装斗争伊始,就把建设新型人民军队问题放在首位。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另一方面从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中,看到农民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创建一支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武装力量,才能完成夺取政权的伟大任务。毛泽东紧紧抓住军队的性质、宗旨及任务等关键性问题,创造了一整套崭新的建军理论和原则。

(1)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保证将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质注入军队,使其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杜绝了军队领导权重蹈落入个人或狭隘集团手里的历史覆辙。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思想、组织历史来实现的。政治领导,就是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军队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军队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思想领导,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军队中的广大官兵,使之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组织领导,就是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实现。

(2)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军的唯一宗旨,使军队的行动与党的政治任务相统一,把军队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联系,明确了军队存在根本意义和目的。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对于人民军队的宗旨做了精辟的概括,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唯一的宗旨。他指出,正是因为确立和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军队才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才不会被敌人所压倒,才会有一个很好的内部和外部的团结,才有一个正确的争取敌人官兵的政策和处理战俘的政策,并形成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的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毛泽东根据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和我军实际,规定人民军队必须担负战斗队、工作队和生产队三项任务,这在世界军队发展史上是罕见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绝不是单纯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重大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出“积极生产,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要求军队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把军队变为工作队》中指出,人民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是有主次之分的,最根本的当然是战斗队的任务。

同时,毛泽东还领导了我军建立了以党委制、政治委员制、政治工作机关制三大根本制度为主体的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贯彻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的三大原则,实行了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3)制定了包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内的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纪律。毛泽东指出,纪律是执行路线的保证,人民军队必须建立严格的纪律,包括党的纪律、军事纪律、政治纪律和群众纪律。人民军队的纪律是建立在全体官兵政治一致的高度自觉基础上的,是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革命纪律,是为维护人民利益和巩固提高部队战斗力而制定的。自觉的纪律不是自发的纪律,必须通过教育和互相监督,逐步提高纪律观念,增强维护纪律的自觉性。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包括“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内的严格的纪律,保证了我军纪律严明,在内部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在外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三)关于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虽发生过一些具有人民战争性质或特征的战争,但受其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局限,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只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战争及其理论的创造,才开创了真正的全面人民战争的先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人民战争理论。人民战争是被压迫阶级和民族谋求自身解放,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所进行的战争,战争的正义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人民战争的两个基本点。

毛泽东基于对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兵是胜利之本”的深刻认识,提出并实践了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和武装群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从根本上解决了战胜敌人的力量源泉问题。毛泽东的人民战争理论提出: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和土地革命,发动群众,不断积蓄、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行以主力兵团为骨干,与地方武装、群众武装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使人民武装力量有广泛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组织保障;进行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进行战争的意义和目的,从而调动其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组织千百万民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同盟军,共同对敌,从而最大限度地壮大革命力量,分化、瓦解、孤立敌人;以武装斗争为主,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斗争(如经济战线、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相配合,形成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多条战线的、各个方面的波澜壮阔的对敌斗争局面,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四)关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战争的一般规律是强胜弱败,但力量的强与弱不是绝对的,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毛泽东创造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一整套趋利避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揭示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劣势装备的革命军队,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战争指导规律,解决了复杂艰巨的“以弱胜强”的作战指导及其方法问题。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思想极为丰富,主要包括:

(1)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目的,是一切战争行动的基本原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力量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毛泽东把战争目的和作战手段辩证地统一起来,对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

(2)在对敌斗争态度上,坚持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并据此确立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即在总体上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在局部上采取慎重态度,讲究作战艺术。

(3)在战略方针上,实行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即在战略的防御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在战略的持久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在战略的内线作战之中采取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以使战略全局上的劣势变为战役和战斗上的局部优势。

(4)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慎重初战,实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力求做到不打则已、打则必胜。

(5)在作战形式上,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和阵地战三种形式相互配合,并根据不同战争时期、不同战略阶段的敌我力量对比和我军作战能力、任务以及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确定其主辅地位,适时进行军事战略的转变,推动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

(6)在战役和战斗的方针上,基本采取歼灭战,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但不反对一定条件下的击溃战、消耗战,从而积小胜为大胜,达到逐渐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式的目的。

(7)在作战方法上,基本是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策略,发挥近战、夜战特长,以保证确有把握地歼灭敌人。

(8)在作战指导基本要求上,强调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通过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术,争取作战的主动权,将胜利的可能变为现实。

(9)在对敌斗争手段上,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并举,加速敌军的瓦解和我军的胜利。

(五)关于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从武装夺取政权到掌握和巩固全国政权的重大变化,毛泽东在领导和筹划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国防建设的思想。这一思想强调:

(1)国防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相适应,把国防建设纳入国家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经济建设要照顾国防建设的需要,实行军民结合、平战结合;要加强国防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国家经济建设,使军费保持适当比例。这对减轻国家负担、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为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毛泽东提出了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实现诸军兵种密切协同动作以及加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的要求,领导我军由单一军种建设成为包括空军、海军和战略导弹部队等在内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使我军的力量结构和作战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发展现代化国防科学技术。毛泽东倡导建立起我国独立完整的国防科研、工业体系,而且在国家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时候,果断做出了发展尖端技术,研制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的重大决策,有效地打破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核垄断与核讹诈,促成了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的质的飞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各方面都非常困难的形势下,抓住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优势,毅然决然地领导中国人民把以“两弹一星”为主的国防尖端技术搞了上去,这对中华民族是一个无法估量的伟大贡献。

(4)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 毛泽东注重现代化军队与强大民兵的有机配合,领导建立起民兵与预备役合一的国防后备力量体制,满足未来人民战争的需要,解决了平时少养兵、战时多用兵的问题。

(5)实行积极的防御战略方针。毛泽东一贯强调,中国决不称霸,不要别人的一寸土地,但是我国的领土、领海、领空也绝不容许任何人侵犯,在军事战略上实行后发制人。正是根据这一原则立场,我军赢得了历次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胜利,捍卫了祖国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而且还应邀援助友好邻邦抗击外来侵略,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6)国防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自力更生的方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国防建设必须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防。当然,毛泽东并不排斥外援,而是争取外援,结合中国自己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向外军学习。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带领下,我们向苏联学习军事科学,学习现代战争理论,改变我军落后状态。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基点都应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原则上,争取外援只能是起辅助作用。

(六)军事辩证法

军事辩证法是毛泽东军事理论与实践的哲学概括,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最高层次。它既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髓,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是用以研究和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战争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产生的,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由于中国革命艰难复杂的程度高,最终胜利的辉煌均为战争史所罕见,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所开创的成功经验异常丰富多彩,因此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胜利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也就更加光辉夺目。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继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之后,又一次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军事理论。

(1)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作出了重大而独特的贡献。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军事理论,并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理论宝库。毛泽东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建了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人民战争思想,创造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研究和指导战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2)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一个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热潮,许多国家还成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会和学习会。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出版了不少毛泽东军事著作。在越南、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安哥拉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中,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受到普遍欢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举世公认,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灿烂结晶,在世界军事理论殿堂中占有显赫的地位,享有很高的声誉。

(3)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批判地吸取了古今中外优秀的军事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军事理论。它既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又反映了现代战争和国防建设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毛泽东军事思想都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4)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都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当前国际形势、用于指导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新的军事理论和思想。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取得未来战争胜利的法宝。随着社会的进步,战争向着高技术方向发展,但战争是人力、物力的竞赛这一根本规律没有变。战争技术越高,对人的要求越高,对后勤、技术的需求就越高,就更需要实行民力和军力的结合,也就更需要人民群众的配合、支持和参加。即使是高技术局部战争或武装冲突,也需要进行局部的民众动员,进行局部的人民战争。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仍将指导我们取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这是我们所进行的战争的正义性决定的。人民战争是人民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有强大生命力的战争形式。使用大刀长矛、小米加步枪要打人民战争,使用高技术武器装备仍然要打人民战争,仍然要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这是我们胜利的根本保障。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