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母亲是一名教师

母亲是一名教师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和班上两名女生关系很好,那两个女生也有点喜欢窜年级、窜班,行为不太规范,我在和其中一个女生的家长通电话时,无意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她女儿不要和陈某某来往,因为她的行为太不规范,同学老师反映她很糟糕,结果没想到这个母亲把我的话告诉了她女儿,她女儿又把这话告诉了她。陈某某非常生气,觉得我没有权利在其他家长面前说她的坏话。到华阳中学的第二学期,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接手了初2004级班的班主任工作。

痛并快乐着

语文教师 高 翔

痛快,痛快,先痛而后快。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世界上许多幸福、快乐都要先付出痛苦的代价才能换来。我却以为中央电视台记者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更符合生活的实际,更符合我当班主任的实际,因为生活中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付出痛苦的代价换来幸福之后,你就不会再有痛苦了。其实痛苦和快乐这两种感觉总是交替缠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生活,真实而平凡的班主任生活。

套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来概括我对班主任酸甜苦辣生活的认识:

“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如果你爱他,让他去当班主任,因为那样可以让他功成名就、快乐充实;

如果你恨他,让他去当班主任,因为那样可以让他疲惫不堪、心力交瘁。”

一、“痛”篇

“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这句话很正确,可是对于一个班主任来说,总想去改变当时看来也许不能改变的。比如有些非常另类顽劣的学生,也许你才同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教育,亲切之情感人肺腑,你甚至都被自己的神圣、无私、博爱所感动,他也声泪俱下,用真诚、颤抖的声音哭诉:“老师,我错了,相信我,我一定会改!”可是第二天,他可能更加变本加厉,这时,我感觉做班主任实在太痛苦,甚至有了放弃的念头。

我班曾有一个女生陈某某,是一个非常另类的人物,这是我当初对她的认识。她的穿着前卫,经常不完成作业,和科任教师顶撞,言语桀骜不训,住校不遵守规则,晚上说话,不做清洁卫生,对同学态度很不友好,完全不把生活老师放在眼里,喜欢和男生嘻嘻哈哈,逛逛打打,甚至暗中和一些校外的她以前的同学或朋友传信条、互发手机短信。有一次传的信条阴差阳错地到了我的手中,我一看内容,简直是目瞪口呆:称呼全是“老公、老婆”,我实在惊讶于她的成熟与放纵,对她的态度一直很严肃,也很泠淡。

初一下学期她和我班一个男生交往甚密的同时,还和高中班一个男生有来往,行为非常不检点,两个男生为她还动了手,而她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虽然低调地处理了此事,但心中对她更加反感。初二她因为经常带通校生到寝室,引起生活管理老师的不满,因此她和生活管理老师大吵一架,还对生活管理老师说了很多难听的话,极大地伤害了老师。我请她母亲到学校,意外得知其实她父母已经离异,只是为了不伤害她一直没给她说。我对她的态度稍稍有了一点转变。

她和班上两名女生关系很好,那两个女生也有点喜欢窜年级、窜班,行为不太规范,我在和其中一个女生的家长通电话时,无意中说了这样一句话,让她女儿不要和陈某某来往,因为她的行为太不规范,同学老师反映她很糟糕,结果没想到这个母亲把我的话告诉了她女儿,她女儿又把这话告诉了她。陈某某非常生气,觉得我没有权利在其他家长面前说她的坏话。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把她的感受告诉了我,我有点内疚,我觉得她的意见是对的,我没有顾及她的自尊,我的话伤害了她,我立即把她找来,真诚地向她道歉。我的道歉令她很意外,也很感动,因为她知道我一直不太喜欢她。她告诉我其实她也知道我说的是实话,只是她难以接受我对同学的家长说,还说她以后会慢慢改变。后来从她母亲口中得知,这次道歉让她非常喜欢我,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对她道过歉,我听了后更觉得难受。

马克思说:“只有用爱才能交换爱,只有用信任交换信任”。这件事虽然说我真诚地向她道了歉,但由于我对她感情上的偏见,潜意识里对学生的一种喜恶,影响了我对学生真正的关爱。这是我心中永远的一个痛。

二、“快乐”篇

古人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如此。

到华阳中学的第二学期,由于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接手了初2004级(3)班的班主任工作。说实话这个班当时的情况不怎么好,我家离学校比较远,孩子又小,我自己也刚刚通过严格的招聘进入华阳中学,家人不太同意我接别人的工作作班主任。我面临的压力非常大,还没等我进入状态,开学第二周我班又来了一个转学生。据说在原来的学校他是一个“重量级人物”,脾气暴躁、抽烟喝酒、滋事打架、逃学上网并和社会上一些闲杂人员来往甚密。为转到我校,家长和他也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为就连他原就读学校的教务主任都打电话给我校一位领导,建议别收这个“包袱”。我至今都还记得当初他转来时校长在食堂看见我时说的一番话:这个同学要么成为你班男生中的领头羊,要么成为你班的害群之马,就看你怎么引导。当我第一眼看见他的时候,我清楚地明白了校长这番话的内涵:我是一位初一的班主任,而他的年龄已经该读初三了,个子高大,眼神有点茫然更带点不羁,对刚接手的,问题很多的新班我不敢怠慢,完全腾不出手来考虑他,只是常规性地和他做了几次交流。谁知他刚转来的第二周就闯下一个大祸,本校高中两个男生有矛盾,其中一个就利用他去对付另一个,说那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他属于那种冲动型的人,就在那个男生放学回家的路上用砖头把别人的头砸出了一个窟窿,事情很严重,学校政教处得知情况后迅速了解并处理了这件事,他被给予了校级严重警告处分。如何对待这个棘手的人物?我反复思考,联系到当时正在进行的陈安福教授的“心理教育”讲座,我想他再怎么顽劣,总是个人吧,是人都会有感情吧,我尝试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打开突破口。

对于他这个脾气暴躁的人,我想第一步如何能使他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

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以为我肯定会大发脾气,早已摆出一付久经沙场、居高临下看我笑话的样子,我出其不意地说:你不是号称东方不败吗?但我看你根本没有看过《葵花宝典》(当时电视台正在热播金庸的《笑傲江湖》)!没想到我胡乱编的这句开场白把他说得一愣一愣地,我赶紧补充:不是吗?这么简单的借刀杀人招你都看不出来,枉称什么东方不败,我以前真是高看了你!他眉毛扬一扬,一脸不服气的样子,嘴角动了几下但终于没发出声音。这种怪招对他这种“刀枪不入”的人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起了一点出奇制胜的效果。

晚上他母亲带他来我家找我,家人正在看电视,我把这母子俩请到了书房,书房有一张皮制大座椅和一个塑料独凳,他觉得给我添了麻烦,因为儿子刚到校就受处分,所以执意要坐那塑料小凳,而我坚决请他母亲坐了皮椅,我自己坐了那塑料小凳。没想道,这个细节打动了他。后来他告诉我,第一次我和他谈话,他觉得很惊讶一个女老师居然懂江湖,还有我让他母亲坐皮椅深深地感动了他,因他太顽劣,经常惹事生非,他母亲为此受了很多委屈,很多时候都是站着给老师陪笑脸,他内心深处很在乎别人怎么对他母亲,我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母亲受到了少有的尊重,至少让他觉得我这人很耿直(用他的话说),所以第二天他找我问处分能不能提前撤销,我在他眼里看到了一种坚定的神情。

接下来的一周他表现得非常克制和低调,一天中午午休我班那几个平常行为规范较差的男生又在说话而且不听值周班委的管理,他忍不住站起来大声地说了一句:“不要说了嘛,你们不要影响别人。”真没想到他这一大声说话后,那几个男生没敢再说,全都安静地睡觉,整个午自习班上的纪律空前得好。得知此事后,我觉得可以抓住这个时机,进一步改变他,于是我在班上组织讨论,让全班来谈一谈能不能让他来当一周的值周班委,全班是一致通过,由于他本人上课、上自习都做得很好,从不违纪,加之他特殊的管理能力和威信,他把我班的午自习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在班上的威信也极大提高了。

由于他在班上的威信极大地提高,表现也有很大进步,在半期改选班委的时候,他居然超过我班全年级第一名的吴某某同学,获得了全班的最高票,票数一出来,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也毫不犹豫宣布让他担任班上的纪律委员,我告诉全班,让一个校级处分还未撤销的同学担任班委干部,这只有在人本关爱的华阳中学才能办到,我希望他能真正掂量出其中的重量,他含着眼使劲点了点头。第二天,他写的周记题目是《天使》,他真诚地把华阳中学、华阳中学的教师比作天使,而在文中把以前的学校、老师比作魔鬼。我再次将他叫到了办公室,我告诉他,我不喜欢这样的比喻,我不喜欢我的学生没有宽容之德,然后我给他推心置腹地交流了一番做人的道理,走的时候给我说了这样一句话:“高老师,今天我算真正服了你!放心,看我的表现吧。”他的自信心、上进心被激发出来,工作踏踏实实,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处分提前了近三个月撤销,处分撤销那天,他激动得泣不成声,这个身材魁梧,外表坚强的男生的哭声,感染了全班,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知道他付出了很多。

他顺利地毕业了,现就读于一所职业高中,2004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我上完初2007级(4)班的上午最后一节语文课,刚一走出教室,就看见他和另外一个男生手捧着一大束鲜花在门外等着我,他说:高姐(学生背地里都这么叫我),这是我第一次给老师送礼物,谢谢你,祝你节日快乐!捧着这一束芳香的鲜花,作为教师、班主任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和成就感淹没了我,那一刻,我感觉当班主任是幸福的,更是快乐的!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尊重学生、无私地关爱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是师德中最重要的一点。

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在痛苦与快乐中我感悟着当班主任的真谛。

我愿意继续“痛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陈安福. 学校管理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安福. 中学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