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充分地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国21世纪议程》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NP的强烈追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史伟民

(浙江工业大学 化工过程机械2003级博士研究生 学号03b1006)

摘 要 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本文从传统的发展观、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基础和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来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

关键词 发展 循环经济 途径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其实质是在发展过程中精心维护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体现了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的相互关系。从这一角度讲,其含义包括:(1)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人类发展观的进步;(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3)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充分地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1992年2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标志着世界各国已普遍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系统地研究和解决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与发展的问题,国际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转移到环境与发展的主题。《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开篇序言中也指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中国21世纪议程》是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国家战略,它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带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逐步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重新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推动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

一、传统的发展观

传统发展观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化实现观”,它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是现代化实现的标志。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表现为对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强烈追求。这种发展观认为,GNP高的国家就是经济强国,人均GNP多的国家就是经济成功或繁荣的标志,GNP增长迅速的国家就是经济上取得很大进步的国家,因此,追求GNP的增长就成了经济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动力。

单纯片面追求GNP增长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是: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发展将难以持续而陷入困境。问题的症结在于这种经济增长没有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没有确保那些支持长期增长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受到保护和发展。相反,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其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得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

二、循环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形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的。传统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高-低”,即高消耗、低利用、高污染,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模式。循环经济是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使物质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的。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先在生产和生活的全过程中讲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投入,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其次是对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体现回收再使用和循环利用的原则,达到废弃物的资源化;三是对不能循环再生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不对环境带来污染。总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包括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资源、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促进绿色消费等方面。

三、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若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十五”期间,我国节约和替代石油目标是2000万吨,相当于石油消费量的近1/10;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造纸工业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九五”期间我国木材年节约代用量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年消费量的20%。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首先,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据测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一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如采用符合国际贸易中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技术法规与标准,扫清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障碍;研究建立我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包括节能产品认证、能源效率标识制度、包装物强制回收利用制度,以及建立相应的国际互认制度等。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一是中央提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这些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开展。二是国家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给予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三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实质是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是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将使我国步入依法实施清洁生产的新阶段。四是加快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包括废旧家用电器和电子垃圾的回收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同时通过综合利用,使废弃物最大限度资源化。五是有关部门在一些省市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六是研究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措施等。所有这些都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未转到体现以全过程控制、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削减污染物排放的清洁生产上来,与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差甚远。二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三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四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五是技术落后,尚未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六是全民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不强。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制定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全国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要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二,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二是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相关法规和规章,如《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第三,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

第四,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一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二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三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

第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抓住重点不放松。一是以节水、节能为重点,促进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三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六,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二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几年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四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浣尘.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沿革.上海环境科学,1998,(1):61.

[2]朱达.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上海环境科学,1997,(1):221.

[3]曲格平.论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发展战略.上海环境科学,1997,(1):1~21.

[4]吕淑萍.环保产业——上海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环境科学,1997,(6):11.

[5]诸大建.循环经济与上海可持续发展.上海环境科学,1998,(10):1~31.

[6]胡延照.论上海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海环境科学,1996,(4):1~31.

[7]杨春林,戴流芳等.上海环保产业的现状、发展目标及对策探讨.上海环境科学,1996,(6):6~71.

[8]杨凯,汪兴涛.环保产业渗透性及价值体现.上海环境科学,1998,(8):7~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