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循环经济的制造业发展思路
姚建华
(浙江工业大学机电学院 化工过程机械2003级博士研究生)
摘 要 循环经济是世纪之交全球经济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是深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循环经济的概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传统制造系统的主要弊端,讨论面向循环经济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同时,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制造业应制定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制造业 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知识经济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加大对研发的投资,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使发展有不竭的动力;循环经济则强调资源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把危害环境的废弃物产生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是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职能,积极推动的领域。德国和日本已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循环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值得我们借鉴。通过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e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和政府部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所谓“两高一低”)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为此提出人类社会的未来应该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即循环经济,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即在资源环境不退化甚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内部相互交换的物质流,造成经济活动的“两高一低”特征;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4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广义回收商)。所谓广义回收商是指具有回收、处理、再生等多功能的联合企业。
循环经济系统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状的相互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核心,综合研究并实施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生态等的协同,实现经济的效率、社会的公平、国际的兼顾以及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它是一种环境优化的新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在经济上的重要表现就是集约型的循环经济。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产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通过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集约型增长的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传统制造业生产模式的弊端
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模式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模式。传统的制造业正是通过这种本质上是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推动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格把这种增长模式称为“宇宙飞船经济”,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这艘飞船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的经济仍像过去那样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地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以新的“循环式经济”代替旧的“单程式经济”。这一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超前性,它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法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然而,70~8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包括制造业的运行模式)本身始终落在人们的研究视野之外,因此,70~80年代(甚至90年代,直到今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主要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治理”的模式,即“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
这种末端治理模式有如下弊端:①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②随着污染物的减少,产品成本越来越高;③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④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制造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创新;⑤使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甚至避规,而不愿去投资开发新的生产方式;⑥没有提供系统的方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间的隔阂;⑦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采用更为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和生产规模,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近几年,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正在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零敲碎打的做法将被一套系统化的循环经济战略所取代。
三、循环经济下制造系统应遵循的原则
在循环经济环境下,制造系统应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
1.减量化原则。人们必须学会预防废弃物产生而不是产生后治理。为此,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通过减少每个产品的物质使用量、通过重新设计制造工艺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例如,轻型轿车既节省金属资源又节省能源,也能够满足消费者关于各种轿车的安全标准;光纤技术能大幅度减少电话传输线中铜线的使用量。由于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废弃物排放来自包装,因此过度包装或一次性的物品是不符合减量化原则的。
2.再利用原则。尽可能多次、多方式使用物品。通过再利用,人们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为此,在生产中,制造商可以使用标准尺寸进行设计,使一些产品的零部件能够便捷地更换,而不必更换整个产品。人们还需要鼓励再制造工业的发展,以便拆解、修理和组装用过的和破碎的东西。
3.再循环(资源化)原则。尽可能多地再生利用或资源化。资源化是把物质返回到工厂,在那里粉碎之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之中。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压力,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①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报纸变报纸、铝罐变铝罐等);②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与资源化过程相适应,消费者应该尽量购买用最大比例的再生资源制成的产品,使生产的整个过程实现闭合。
四、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措施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制造系统应是一个多目标的复杂系统,该系统的能力要素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在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系统的支撑下,形成一个不断追求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完善售后服务、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系统。企业为提高上述能力,应积极吸收和采纳先进的制造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
1.生产规程科学化
生产属于循环经济中从资源到产品的过程,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符合科学规范,采用先进制造理论和技术:如采用绿色制造技术、计算机辅助工程技术、微加工技术、快速原形制造技术、柔性制造技术、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技术、再制造技术和可重构制造技术等技术,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吸收和采纳先进的制造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实现少投入、高产出。
2.管理科学化与严格化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但是,不能设想仅靠先进的技术就能推行这种经济形态,它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严格的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工业生态园是推行循环经济的一种好方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使资源和能源在这个工业系统中循环使用,上家的废料成为下家的原料和动力,组成一个闭合型的产业链条。尽可能把各种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做到资源共享,各得其利,共同发展。矿产企业在生产建设的初期就应从循环经济的思路出发,组建工业生态园,这要结合具体的行业特点来进行规划。现阶段,有些矿业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体制、法规等方面的限制运作起来还很困难,但要有所思考。
3.增强人们的观念和参与意识
推进循环经济还需提高人们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意识,为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倡导生态价值观和绿色消费观。如教育企业员工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
总之,循环经济是21世纪发展的趋势之一,随着对它的认识和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在世界范围内必然要掀起循环经济的热潮,我国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必将从理论、实践、立法等方面加大研究开发力度,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制定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利益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