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的突围之路
——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研及其思考
陈 冲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 310014)
摘 要 理工科院校向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拓展是当下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其结果是一批又一批的人文社科类毕业生从理工科院校走向社会,那么,他们的境遇究竟是在夹缝中求生存,还是有所突破和创新?本文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深入跟踪调研,了解他们的就业现状,分析他们遇到的问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理工科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文社科类人才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正顺应了市场的需求,而理工科院校在文科教育中应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也对调研中所反映出的如何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文科专业 就业状况 综合发展
一、现象:理工科院校人文社科专业的兴起
当发展综合性大学的号角开始在全国吹响的时候,首当其冲的就是一批传统的理工科院校或者以理工科为强势的院校,它们凭借学校原有的声誉,树起发展文科专业、向综合化院校迈进的大旗,而后应者如云。清华大学本着“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没有一流的人文学科,就很难成为一流的大学”的理念,逐步恢复建立了门类齐全的文科发展框架;浙江大学这艘“航空母舰”也顺应了这一趋势驶入海面,该校校长潘云鹤认为,当代科学的发展正出现这样一种趋势: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正在更加密切地互相融合和交叉,两种学科的跨度越大,一旦打通之后的学科互融的意义就越明显,创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这是全社会开始审视人文社科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征兆,无疑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但同时,我们又不禁要问,如果说人文社科的发展对于理工科院校来说意味着与综合的目标越走越近,那么对于理工科的院校中破茧而出的文科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是文科土壤的相对稀薄,还是文理渗透的突破创新?2004年8月,我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一正迅速成长的群体,关注他们跨入社会后的发展,为他们送去来自母校的深情守望,希望能从宏观上观察和分析理工科院校的文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由此启发对理工科院校中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如何培养的思考。
二、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以浙江工业大学这一典型的传统理工科院校为参照,以其所兴办的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经贸学院、法学院的2000届至2004届毕业生为调研对象,发放了调研问卷300份,回收248份。
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接受调查的248人中有192人已经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努力工作着,其中很多毕业生选择了在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行业就业。192人中有156人对自己目前的工作“基本满意”,106人认为“自己能胜任目前的工作,且尚有发挥的余力”,有83人认为自己“基本能胜任目前的工作”。
这种较为理想的状况与学校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文科教育,理工科院校难免会略显稚嫩,而对于文理渗透,所有的高校还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的人文社科类毕业生都明确表示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一些理工科的知识,有利于完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三、结论:理工科知识有助于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我们的调查中,一位99级的广告学毕业生这样写道:“就广告学本身而言,做广告不是一门单独的学问,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文理并存有益无害。文科类学生学习理工类知识可以锻炼人的整体思维能力,广告人要了解的知识往往是全方位的。”
由此我们将视线放到浙江工业大学的课程设置上——所有的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同学在学校四年的学习中都接受过理工科知识的教育,具体课程有高等数学、生物工程、工程经济、工程基础等,常常有人文社科类的学生会在上课时抱怨,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对他们没有实际作用的理工类课程?
曾有高校老师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理科知识好比人的两只脚,单脚走路走不快。所以人文社科类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多接触理工科知识,各方面知识都扎实、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有毕业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谈道:“我曾经在一家电力企业实习时,他们就要求你会看图纸,由于在学校里学过机械制图方面的原理知识,图纸一点就通了。负责人都很惊奇,觉得文科类的学生怎么会看图纸呢。其实这就是我们有别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相同专业的地方,也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应该积极发扬。”人文社科类学生学习理工科知识对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大有好处,“理工类的学科带给学生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不同于专门的文科思维方式,我们在大学中更多的是学习一个思维方法”;“理工科要求严谨治学,对于我们的实践工作很有帮助意义……”
目前,理工科院校已有不少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文理生兼招,同时现在也有不少纯文科的学校,文科专业向理科学生敞开了大门。教育专家认为,文理科界限的淡化将是未来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必然趋势。正如一位毕业生在调查表中写的:“人文社科类同学有必要学习一些理工科的知识,因为人必须全面发展。”
当然,也有少数毕业生表述了反面意见,认为在大学学的理工科知识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如果单位对岗位要求专业人士,那么在工大学的理工科就如三脚猫派不上用场,如果只是需要文科知识的话,学习这些浅薄的理工科知识既浪费时间又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百弊中之一利就是坚持学习理工科的知识对将来继续学习这方面知识有所帮助,不至于太生疏,但学生大多应付,效果形同虚设!”也有毕业生认为一门非专业课程的开设,要么是让学生增长见识,要么就是培养他们一种思维方式。但像微积分和工程基础这种课程显然不是用来让学生增长见识的,学一个学期又根本培养不了什么思维方式,开这样的课程就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还有一位毕业生婉转地表示开设理工科课程需要掌握好一个度,不要什么都让人学,挑些实际有用的会更好。
对于“你认为学校的教育应重点加强学生哪些方面素质的培养”这一问题(可以多选),尽管选择“专业知识”项的毕业生最多,有190人,但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作精神、事业心与责任心、外语知识、计算机水平等方面同样得到了毕业生的重视。如选择“创新能力”的有174人、选择“组织管理能力”的有140人、选择“协作精神”的也有130人。同时,在“你认为自己现在需要哪些知识的扩充”的问题上,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专业相关知识、外语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平分秋色,分别有130、126、92和84人选择。此外,计算机知识、经济类知识、法律知识、文案策划类知识也被许多毕业生认为是自己需要扩充的知识。约70%的毕业生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选项的设置本身就是多选题,所以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了三项以上的能力,有些毕业生甚至将我们罗列的所有选项“通吃”,体现了这些已跨入社会的毕业生已切实体会到了综合性发展的必要。
四、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份额之比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提出了质疑。
为了得到关于原所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在调研中我们设计了包括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理论多实践少、实践多理论少、有些该设的课程没有开、有些课程不必开、没有考虑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这6个选项。问卷结果显示:超过30%的毕业生都选择了“理论多实践少”这一选项,这也是大家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不仅如此,在主观题涉及学校文科教育的不足之处时,许多毕业生也都把矛头直指这一点,并且认为这不仅仅是工大存在的问题,而是文科教育的通病。
与工科专业向来注重实践教育不同,文科教育一直在强调扎实的人文基础和广阔的知识面,这自然没有错,但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文科生绝大多数并不是如中文专业这样纯文科的学生,而是在某一领域有着相当专业程度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如法学对分析案例能力、辩论技巧的要求;广电新闻学对编辑机、摄录设备的熟悉和灵活运用的要求;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对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的要求等等,这些都不是单纯靠理论的灌输所能掌握和真正领会的。所以,许多毕业生呼吁,学校应多给文科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起理科生,他们更需要多接触社会,如到一些企业参观,了解他们的管理方式、运作体系等,从而将来能更好地、尽快地适应工作。
与大多数人的大声疾呼不同,一些在大学期间就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的毕业生显然对自己过去的大学生活和现在的工作状况要满意得多。一个毕业生这样写道:“文科应该是引导教育,我觉得学校这方面还是做得不错的,同学们在课外都能积极实践,发展兴趣、培养特长、锻炼专业技能,从四年前的一无所知到毕业时的各有所长,是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位毕业生这样说:“大学的四年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让我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大人,而且过渡得很自然。”
工作实践后的切身体验让毕业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让他们反思理论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学的知识仅从学术的角度理解,是不合理的”,“我觉得我们学的理论太泛、太浅、太虚,不够专,无法与实践结合”,“在我找工作的时候,我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什么都可以做,但什么都做不了”。
五、思考:敢问路在何方
在理工科院校中,无数的人开始思索这个问题:理工科院校中的人文社科专业到底该往哪走?该怎么走?如何让这些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更有竞争力?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些教授的看法。
浙江工业大学哲学教授徐德明说:“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语文好的理科生文科不会差,而数学好的文科生同样也能学好理工科,文理科之间是相通的。在将来,文理科的渗透是大势所趋,这需要我们的学生解放思想,主动学习。”
“技术经济”学科方向负责人虞晓芬教授以为:“现在学校努力给大家搭建平台,比如模拟实验、案例讨论、企业家讲座等,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给同学们一些工具性的东西。另外,我们鼓励我们的学生去学一门理工科的技术,让大家自己选择如土木、药学、机电的一个专业上三门专业课,这样将来比如你从事医药贸易,你就更得心应手。”
人文学院钱国莲副教授则提到:“人文社科类学生了解一点理工类学科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这会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质量。”
说到理论与实践这对矛盾时,徐德明教授以为:“有很多同学提到人文社科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这是个正常现象,一方面,从理论的本质来看,理论的运用需要一个过程,同学们需要耐心适应这个过程;另一方面,理论本身就已经落后于社会,亟待创新,还是那句话,同学们需要主动学习。”
理工科院校正在一年又一年地扩展着文科的“地盘”,而且脚步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坚定,一批又一批的文科毕业生正从理工科院校走出来,虽然,文理渗透给人才培养带来的作用并非能够立竿见影,但是它一定最终能够在这些毕业生身上体现出来,理性与感性知识的碰撞和激荡终将使他们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应该充满信心期待着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结出累累硕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