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业报副刊编辑特色研究
——“教师周刊”编辑案例研讨
何 雪
(浙江教育报刊社 浙江杭州 310012)
摘 要 本文通过“教师周刊”编辑案例,实证分析研究了教育专业报副刊的编辑特色。全文探讨了“教师周刊”的设计背景、主要栏目和重点稿件的编辑思想,并做出了相关的分析。
关键词 教育报刊 教师周刊 案例研究 编辑特色
本文通过《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的编辑实例,讨论教育类报刊副刊的编辑特色。
一、案例背景
《教育信息报》是浙江教育报刊社主办的以浙江省基础教育为报道重点的教育专业报,该报设有“求智副刊”专版。2003年1月开始全报扩容,由原周二报改为周三报,部分栏目进行了调整,原周六第3版的“求智副刊”容量与位置不变,改称“教师周刊”,每周一版,编制一人,采编合一。
“教师周刊”在版面定位、栏目设置、稿件组织等编辑思路上作了一些探索。第一,总体定位。原“求智副刊”是较为单纯的文学副刊,主要刊出师生和社会各界文学类来稿。改版后的“教师周刊”仍然坚持教育类报刊的专业方向,继续着力反映学校状况,尤其注意为基础教育服务。但改版后对“服务教师”的思想作了更为广义的理解,为“教育文学类副刊”向“教育综合类副刊”的转变作了探索,从教学、读书、新知、科技、心理健康、艺术、文化等多角度展开了内容与形式上的调整。即总体定位于:“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内容定位于:倾听教师意见,记录教师的感受,调查和讨论校园热门话题,提供与教师有关的各类信息、新知。形式定位于:以美文集萃、综合与专题相结合的形式,向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教师,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作为副刊,在题材有所扩展的同时,在表达上注意保持文学性的特点,增加报纸的亲和力,增强版面的可读性。在出版周期上,将副刊设计成内在的双周刊形式,一周为“教师周刊(文学版)”,即原副刊,另一周为“教师周刊(综合版)”。
二、案例情况
在刊出的近80期中,“教师周刊”基本按照如上思路进行编辑,文学版保持和延续原“求智副刊”的内容和风格,主要在综合版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以下就改版后综合版的若干栏目作一些说明和研讨。
(1)主打栏目。综合版内容较多,栏目多样,但在编辑组织上要突出重点,有所着力。“纪实关注”是“教师周刊”编辑中较为着力的主打栏目。设置的意图是,把目光投向现实中年龄层次多样,文化背景各异,任教课程不同,性格爱好迥异的中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状态。关注教师是教育报的主要任务之一,副刊也将这一目的贯穿和落实于具体编辑思路之中。
“纪实关注”刊出的文章力求能体现这一编辑思想。比如,《让我为你画像》,记录了一位踏上教师岗位不久的新老师在学生中进行的一次“谈谈我心目中的老师”的小型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知道学生的想法,了解自己的学生的老师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一位语文老师的一天记事本》,是对杭州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老师一天工作生活的全程记录,事实上大多数的教师就是这样忙碌而充实地过着一天又一天的。编辑设想,通过本文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表达目前教师的基本生活状态。《书房心情》展现了教师拥有的一个独立空间——书房,设想通过它展示教师的涵养、个性和文化品位。《老师,你的心情还好吗?》等一组文章,关注了教师的健康问题,表达了生命本身应该得到善待的观念。《和大山一起呼吸》,采用了以图为主的摄影报道方式,直观性地表现欠发达地区一所中心小学从校长到普通任课教师尽其所能,带给学生更优质的教育的场景。《扎根在杭州的外乡老师》把视点落在了从外地来杭州工作的教师身上。以上文章都是围绕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组织编辑的,又是用较为文学化的语言来表达的,从个体和群体的不同角度生动、感性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
从刊出后的反响来看,“纪实关注”这一栏目的设计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2)常设栏目。一个版面在一定时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因而有一些常设栏目,这些栏目的稳定、有序、高质量的刊出是版面整体水平的体现。
“教师周刊”的综合版,通常为每版3~4个小栏目,3~6篇文章左右,每篇文字一般1000字以内。这样编排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版面的信息容量,增加阅读上的可选择性。“教师周刊”的常设性栏目有:“同在校园”、“教师心情”、“前沿臆想”、“世界教育电影赏析”、“教育关键词”、“趣味文字”、“新书过眼”、“政法咨询”、“焦点话题”、“生活圆桌”等。除了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外,编辑上较多考虑了文字的可读性。
“同在校园”主要表现教师中某个志趣爱好相投的群体,“教师心情”主要倾听教师的心情、心愿、困难、疑惑,反映教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并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建议和意见,作者是富有经验的教师心理热线的接线员。“世界教育电影赏析”介绍世界各地的经典影片,主题都是关于教育的,属于影评类文章。“前沿臆想”表达的是在科学前沿中的奇思异想。希望换个角度看科学、看世界,能有助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趣味文字”对网上流行的新语言现象进行说明解释,能使教师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环境下的中小学生。
经过实际操作,大多数常设栏目的文章质量能得到保证,水平相对整齐,刊出周期也较为稳定。
(3)专版。以专版形式组织版面,主要考虑能及时、有力地对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出反应。版面集中、论题集中、有视觉冲击力,相对容易给人留下印象。
刊出的专版“凭海临风长空万里”,就“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设想;“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就杭州西湖西进工程,从文学诗化的角度进行了呼应;“走近真实与《走向共和》”,就当时热播的电视剧《走向共和》引起的争议作出了有深度的思考。
总体看,这些专版在编辑策划与文字处理上是成功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在编发这些专版时,我从编辑的角度进行过一些认真的思考,比如2003年4月12日刊发的“凭海临风长空万里”一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该文是关于长三角大教育的。我首先思考选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党的十六大以后,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逐步得到各界重视。2003年3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行了重点布署。浙江、江苏、上海三地高层互访频繁,浙江政府管理、规划部门和经济理论界、产业界等各方面迅速作出了反应。
这样的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考虑这类题材是否可以在教师周刊上反映?教师周刊周围有一批长期合作的作者,他们从不同方面也在关注着教育的重大问题。有一位作者提出了是否应该对长三角一体化中涉及教育的相关问题作一些思考。我考虑后感觉,作为浙江教育界的声音,我们教育信息报有责任介入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应该向教师传达更多更有效的信息,也可以表达出浙江教育界对此的积极态度。因为,这是一个浙江社会发展的重要事件,教育领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因此,这一选题是有意义的。
我决定选用这一题材,并认为应该用专版形式推出,显示题材的重要性,也能让文章内容适当展开一些。我将初步设想向编辑部领导和报社分管领导汇报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与肯定。
但是,如何在“教师周刊”这样的副刊版面上编发这类综合性、时效性很强的稿件?这是一个难题。我意识到必须找准切入角度。
我与作者联系,希望作者能在短时间内拿出一个提纲。基本的要求是:集中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教育的影响,理出教育领域可能会受到的主要影响、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我给这篇文章的基本定位是,希望能给人一些启示,让教育界更多的人关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最初形成的提纲是这样的:题目:长三角教育(基础教育)大俯瞰。内容:教育对长三角的(五大)意义;长三角教育的特色(十个)模式;长三角教育的(六大)理念:区内的协作、融合、竞争;长三角教育发展前瞻(六大建议):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教育模式理念整合提炼,如建立长三角校际互访机制。长三角教育共性平台(共性技术);浙江在长三角中的现状、角色和未来趋势。
我感觉,这个提纲已经做到了从教育的角度来谈长三角一体化,基本的思路是合理的。由于长三角教育问题涉及面广,文章显得论点太多,内容较为复杂,条理还欠清晰。我与作者沟通,希望能集中笔墨,突出重点,有所舍弃。
当时觉得不好处理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要不要论述教育的具体问题,比如:教材的标准化、教师资格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等等。我的考虑是,如果不谈具体的,只谈抽象的,容易使文章缺乏深度,信息量可能会不够。如果谈具体的教育问题,谈哪一些为好?限于版面,过细的论证难以充分展开。经过协商,我倾向于文章结构采用总论加分论的形式。总论部分主要从长三角一体化的必要性、重要性等宏观角度进行论述,分论部分提纲挈领地提出若干主要的引发思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不求全面,不求详细,突出主线,但求新颖。
按照这一写作思路,作者发来了文章初稿的电子邮件。总论部分:长三角,教育大俯瞰。分论部分:基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建议。前瞻设想:构筑长三角教育公共平台;四大创新理念:创新性教育、国际化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四大教育一体化趋势:教育资源区域配置一体化趋势、教育供给一体化、教育需求一体化、教育评价体系一体化。
我分析后认为,这个初稿已经初步确定了文章的轮廓,但还不太成熟。我着重与作者就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分论部分还要加强,视角再多一些,层次再丰富一些,增加文章的信息量;二是文章组织上条理再清晰一些。
在选定编辑这一选题的时候,我就明确,这篇文章不能太学术化,要与纯理论探讨有所区别,文章风格要适合副刊特点。因此在与作者讨论中,希望文字表达尽可能文学化。
经过明确的讨论,作者改成了第二稿。第二稿总论部分:扶栏凭风,长空万里;第二稿分论部分:长三角大教育的五大意义、长三角大教育三大趋势、长三角大教育的六大理念、长三角大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长三角大教育的十大前瞻构想、长三角大教育的十大研究课题;一个小预警、两个小建议、基于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课程改革建议。
我收到第二稿后,感觉总体已经成形,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从编辑的角度,我对稿件文字上又作了部分调整与改动。
此时,文章的标题如何确定,成为我思考的主要问题。因为,这是一篇带有全局性俯瞰式的文章,需要有一个与之适应的响亮的标题。希望它能形象性地表达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当时的候选题目主要有:“长三角:关注大教育”、“长三角:教育大俯瞰”、“聚焦长三角大教育”、“扶栏凭风长空万里——长江三角洲大教育畅想”等。经过反复思考,作者倾向于使用“扶栏凭风长空万里”这个标题,意图兼顾文学性与论述性。为了进一步体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我将文章主标题改为“临海凭风长空万里”,突出长三角面向海洋的地理位置和面向世界的发展态势。同时,考虑到文章提出的论点大多属于启示性、提示性的,并不完全成熟,也没有充分论证,因此将副标题确定为“一个人文学者对长三角大教育的畅想”。这样留有余地,同时也符合副刊的文风要求。现在看来,文章的主副标题这样处理是恰当的。
另外,考虑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对于一般教师来讲相对生疏,为了增加阅读效果,我在刊发该文的同时查找了有关资料,配发了相应的背景素材,使版面内容更为丰富,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文章刊出后,得到了读者较为积极的反应,达到了编辑设计效果。
通过编发这个稿子,我的体会是,选题仍然是主要的,尤其对于专版来说,选题的确定要有新意,能够与教育领域的热点事件联系,最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且对选题的刊出时机也要通盘计划、有所考虑。其次,要注意切入的角度和表达的方式。“教师周刊”作为教育行业报的副刊,要考虑有自己特定的版面要求和风格,对于同一类主题,要找到适合本版面的表现形式。另外,作者很重要。特别要有一批思维敏锐、文字适应性较强的重点作者群,平时要加强联系,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在重要稿件编写中能够相互理解,提高效率。
我认为,只要把握得当,副刊也能够对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做出适合报纸整体性质的反应。
三、案例分析
(1)报纸的副刊从名称与定位上说,都处于辅助地位,行业报的副刊更是如此,与主版的响应性差,单独发挥作用的能力弱。但是通过近年编辑“教师周刊”的实践,我感觉要使副刊办出特色,关键是编辑本人要在采编理念、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上提高。我认为,从重要性上看,第一是采编理念。在栏目基本定位、框架设计上,只有思考深入,理念先行,才能从总体上把握状态,具有基本的方向感。在选题策划与版面处理中,理念也很重要,理念决定行为。第二是敬业精神。副刊编辑可以做得很轻松,因为文学类副刊有基本的定势,而且文学类稿源相对宽裕,时效性也不强。但如果要做出特色,就一定要对业务进行研究,超前策划,筛选作者,同时对稿件要进行认真的编排加工。在编辑实务中,勤勉是出成果的重要条件。有效果的版面需要花费超常规的时间与精力,我的经历是,一个好的版面与一个普通的版面相比,编辑付出的精力可能是10︰1。第三是专业能力。因为理念、选题、稿件最后都要成为版面才能产生实际效果,所以真正的专业水准也很重要。专业能力首先是专业感觉,也就是把握版面的直觉。没有经长期训练和经历而生成的那种敏感度很高的专业感觉,好的版面就出不来。其他专业能力主要是文字处理和版面设计能力,也就是处理细节的能力。在编辑后期,版面质量与敬业程度主要是看处理细节的能力,注意细节就能出效果,版面就精致,就好看。
(2)在“教师周刊”的编辑实务中,我感到还存在三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栏目设置数量。一般副刊的版面一次只有一个版。而在总体安排上常常会存在10个以上的小栏目,在解决了阅读的选择性、编排的灵活性后,对于阅读的连续性与思维的相对集中性就带来了问题。由于“教师周刊”综合版出版周期相对较长(两周一期),在栏目分散的情况下,读者不容易对某一栏目形成较深入的阅读习惯。如何在栏目的集中重点与分散丰富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是行业报副刊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第二,选题超前策划。如何能对社会与教育热点问题作出适当超前的反应,需要建立何种形式的选题策划机制,值得研究。第三,保持水准均衡。由于选题内容涉及面广,作者构成复杂,联络不易,保持稿件质量的整体水平需要有一批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作者群。如何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宽松的与作者间,尤其是与重点作者间的日常交流机制,也是一个需要研讨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S.伯朗姆.大众传播理论(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R.伽摩利珀.全球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B.伯罗克斯.编辑的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M.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