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郑春晔 许紫岳 汪 杰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32)
摘 要 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生涯规划和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部主要因素。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团组织优势,从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成才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等方面服务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 共青团 服务 大学生 就业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问题剖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指经济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大众化等带来的社会宏观层面的因素,内部因素则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里着重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根本问题
尽管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但是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仍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就业区域和就业岗位选择上,更多的毕业生将就业目标定位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而那些急需人才的基层偏远地区却少有人问津;二是在对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不少毕业生将就业目标锁定在目前需求极少的机关事业单位,很少考虑去发展空间大、待遇还可以的民营企业就业;三是在职业岗位的选择上,许多毕业生非常注重岗位是“白领”还是“蓝领”,存在盲目攀高的现象;四是在就业工资水平的定位上,过高的工资期望使许多毕业生与很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毕业生的这些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实社会需求产生了严重的错位,大量的这种“有业不就”的现象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困境。
(二)就业能力——核心问题
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的核心是能力的竞争。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必然要求人才的国际化,用人单位对所招聘对象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他们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等。而不少毕业生往往有着“优良”的考试成绩,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却比较欠缺,择业时很难使用人单位满意,从而严重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就业能力差是造成不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职业规划——普遍问题
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有过比较系统的考虑和规划,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是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一个普遍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原发性因素。缺乏职业规划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未能科学地认识自我,导致对知识、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存在偏差,影响就业竞争力;二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对未来感到迷茫,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在哪些领域中发展比较有利,致使就业缺乏目的性,求职成功率不高;三是即使学生毕业前勉强找到了一份工作,却由于自己的个性、兴趣或能力原因无法继续工作,导致一毕业就面临失业的可能。
(四)指导与服务——关键问题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不少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是把就业指导工作狭义地理解成为毕业生择业提供就业信息、讲解就业技巧,注重学生择业期间的“外在包装”,没有体现就业指导的全程性;二是把就业指导仅当作是就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没有把就业工作提到一定的高度来齐抓共管,没有体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员性;三是就业指导人员不齐备、专业水平不高,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科学性;四是对大学生的就业缺乏个性指导,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把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在成长成才以及就业过程中提供多样化的咨询和服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二、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学生、家长和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也逐渐成为了各级党政和各高等学校的工作中心。大学生就业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人发展和家庭切身利益。共青团组织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为紧密联系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应该从服务大局、服务青年角度出发,主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这是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进一步增强团组织凝聚力的有效形式,是共青团事业实现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有其自身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组织结构清晰、严密,覆盖面广,联系社会紧密。二是直接指导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工作,联系青年学生最紧密,最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三是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共青团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形成的活动品牌和载体、宣传阵地使其具有良好的服务平台。四是拥有一支思维活跃、敢于创新,具有强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的团、学干部队伍。五是对青年学生具有明确的教育引导职能,具备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服务资源。以上这些优势可以使高校共青团组织有条件和能力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困难开展活动,在服务大学生就业的工作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三、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策略思考
(一)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如前所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存在偏差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根本问题,而转变观念要从思想教育和引导着手。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丰富多的活动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扫清观念障碍。一是要转变一次就业的观念,树立多次选择的思想,在暂时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采取先就业后择业;二是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的观念,树立到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各级各类社会经济组织中就业的思想;三是转变就业的地域观念,放宽视野,引导学生“到西部去、到欠发达地区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四是树立创业思想,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在具体的教育和引导的方式上,高校团组织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企业家、校友、人力资源部人员到学校与学生开展对话交流活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辩论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树立投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和目标,消除大学生“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培养“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在教育与引导的时间跨度上,要改变只在毕业阶段才重视教育的情况,建立贯穿大学生四年的全程化连续性的教育机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特点开展教育和引导。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校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本质要求。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统揽,其基本内容是以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力点,进一步整合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全面成长。我们应以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契机,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深入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深入开展技能培训和学生干部培训等工作,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和业务能力;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诚信观念;加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提高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记载、认证工作,详实、真实、全面地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经历和成绩,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开展职业生涯指导活动,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对自身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进行系统筹划,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和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设计的一个动态过程。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的专业的指导机构。这一机构可以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合作成立,聘请人力资源开发专家、校外专业机构人员、各行各业优秀的管理者等担任指导老师,配备相应的职业倾向测试软件和硬件设施,采用现代人力资源分析的思想和方法,在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目标设计、职业素质培训、职业选择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程性指导。二是广泛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活动。通过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人生规划”的理念,采用科学方法帮助大学生制定规划,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职业规划实践活动。三是开展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行动。导航行动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成长成才需求,依托社会的人文素养和人力资源基础,通过先进青年群体组成导师团,以知识传授、人格影响和实践锻炼并重的方式,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职业规划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塑造和培养,指导每个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实施人生导航。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人生导航行动,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经验指导、典型示范和社会平台。
(四)充分挖掘共青团组织优势,增强服务就业的能力
组织优势和资源优势是共青团组织的固有优势,高校团组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拓宽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创新实践平台、完善就业平台,不断增强服务大学生就业的能力。一是拓宽就业信息平台。高校团组织可以通过上级团组织和兄弟系统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社会各界优秀青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尤其要与青年联合会和青年企业家协会等机构建立联系,搜集用人信息、推荐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另一方面要利用团学组织原有的各类报刊、橱窗、网站等宣传阵地,通报就业政策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发布平台。二是创新实践平台。高校团组织应努力拓展社会实践的功能和领域,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将有潜在机会的实践基地逐渐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并不失时机地将就业实习基地转变为实际就业渠道。高校团组织还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前的实践舞台,积极开展“就业见习计划”。三是完善创业平台。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高校团组织应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通过“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加强与科技创新园区、社会企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为学生从“计划”创业转为实际创业提供帮助。同时高校团组织还应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政策、资金、场地等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晓娜.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就业的思考与探索,思想理论教育[J].2004(4):18~22.
[2]赵永吉等.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思考,高等农业教育[J].2004(8):74~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