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循序渐进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循序渐进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兴起始于1999年下半年,经过几年的运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初步解决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解决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增强了高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能力,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拥护。目前思想观念问题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之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循序渐进

章彩燕 李美群

(浙江工业大学容大集团 杭州 310014)

摘 要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全面兴起始于1999年下半年,经过几年的运作,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初步解决了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但正如所有改革一样,经过快速运作之后,后勤社会化在改革进程中开始暴露出新的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本文从目前后勤改革所面临的难点入手,阐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继续深入发展,必须稳健、循序渐进。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 难点 循序渐进

1999年11月,首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使这项改革跨入了全面推进的快车道。以后连续两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先后召开第二、第三次后勤改革工作会议,保障了后勤改革的稳健、快速发展。但改革的任务是非常艰巨和繁重的,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绩

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教育领域一项重大改革,后勤社会化是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近几年高校后勤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和切实有效的工作制度。经历过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人都能掰着指头数出改革带来的一连串好处:分管校长不再琐事缠身,能腾出全部的精力去考虑教学、科研及学校的发展、政策等问题;后勤社会化后吸引了社会资金建设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减少了学校对后勤设施的财政投入,又使后勤硬件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解决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增强了高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聚集人才的能力,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肯定和拥护。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更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改革所面临的种种困难。高校后勤改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边摸索边前进,这必然会碰到很多困难: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高校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基础条件的种种差异造成各校之间改革进展的不平衡;有些地方和高校对中央的有关政策理解和执行有偏差,把后勤改革想得过于简单,甩“包袱”似地推向社会;有些领导对高校后勤改革认识不到位,组织推动不力,支持不够;学生公寓等后勤设施建设所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后勤社会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为待遇等政策问题稳定不了等等。要改变目前后勤社会化改革举步维艰的现状,作为后勤人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

(一)思想观念的滞后

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场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目前思想观念问题仍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难点之一。从高校后勤改革不同的对象来说:有些领导担心后勤社会化后会脱离学校、脱离领导,不听指挥;师生员工怕后勤社会化后无法再享受到“福利型”服务,什么都要钱;而后勤员工则担心后勤社会化后,将来不能再依靠学校,没有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铁饭碗”。这三个层次所处的位置不同,想法也不同,无法形成共识,对后勤社会化的重视度、支持度不一样,有的甚至成为阻力。对作为后勤改革的直接对象——后勤员工本身来说,“等、要、靠”的思想还比较严重,吃大锅饭,抱铁饭碗的念头很强烈,特别是一些工龄长、文化低的后勤职工,他们没有从行动上支持改革,甚至成为后勤改革的很大阻力。总之,后勤就是福利这个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克服的。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深化改革,破除单一由国家拨款办后勤专吃“皇粮”和铁饭碗的旧思想,树立起自我发展和市场经济竞争意识,使后勤服务由以福利型服务为主转向以经营服务为主过渡。作为既是改革者又是被改革者的后勤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改革才有而且才能发展,我们必须彻底转变观念,全力支持后勤改革。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适应

应该说,改革管理体制和转换内部运行机制是当前高校后勤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差别较大,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理得顺、行得通、推得广的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尚未完全理顺,这比较明显的是反映在学校和后勤部门的关系上,学校行政性的管理体制与后勤社会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学校管理部门习惯于对后勤“统、管、包”的工作方式未完全改变,后勤部门乐于“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也未完全转变;在需要投资时,希望后勤社会化;在需要服务时,又希望后勤福利化、无偿化,使高校后勤改革有时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后勤在走向社会的同时,如何保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二者之间也会经常出现摩擦和碰撞。”实际上在后勤改革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必须同步进行,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保证运行机制的转换,运行机制的顺利转换,才能体现管理体制的成功改革。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又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体。因此,按照经营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创建新的管理服务型、经营服务型、产业型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新体系,以冲破单一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根据优化后勤结构机制的原则,进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建立新的现代后勤运行机制

(三)经费不足及不到位。

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运作经费都是采用拨款的形式进行的,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要求后勤的运作经费“拨改收”,但实际上后勤的一些收费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因为,第一,高校后勤具有的教育属性和“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决定了后勤不同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企业,其很多服务项目都是无偿供给,就算是有偿服务项目,由于学校各机关存在抵触心理,甚至怀疑、埋怨和指责,根本就收不了。第二,从学校剥离的后勤部门原本实力就不行,对市场运营不熟悉,再加上物价上涨,如今年农副产品价格猛涨,上涨幅度高达20%~30%,这样要后勤既保证服务优质,又不能脱离服务的公益性,就造成后勤经营陷入困境。所以后勤经费运作的“拨改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种种难度。再者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后勤的基础设施迫切需要进行改造,但经费没有出处。第三,一些高校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态度不一样,对后勤的政策也就不一样,支持力度也不同。如学校与后勤之间的经济测算问题,因为与校方经济测算方式的不同或方式的多变,造成了经费的不到位。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后勤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在改革的“过渡期”,除了配套政策要落实到位之外,学校作为后勤改革的直接受益人,对后勤更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保证后勤基本的运作经费,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项目还是要靠学校来投入,凡学校内属于生活后勤的项目和资源都应该归口到后勤部门,以增强后勤的经济实力,加快改革的进程。

(四)资产不明晰

1999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及国办发[2000]1号文件均指出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将“所有高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成企业化经营服务的后勤实体。但资产问题是一个很复杂又敏感的问题。“据我了解的情况,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的后勤企业是完全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的。这中间有很多障碍,社会经济环境的、观念的、政策法规的。”这是一位熟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的圈内人士所说。现实确实如此,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资产的占有权在高校,终极权在国家,后勤部门只有经营权。后勤实体大多没有产权,有些几乎是“光棍”实体,学校既没有实物形式的投资,也没有现金形式的投资,是一种“有产无业”的状态。后勤实体不是法人主体,也就不可能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企业。目前全国高校对资产问题普遍采取先搁着不界定,等国家政策的办法。而产权清晰是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的基础,也是后勤实体构建新型现代后勤企业的基础,因此,各相关部门包括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从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角度出发考虑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规范分离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现代产权制度。

(五)人才缺乏的问题

后勤的管理工作其实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同样需要高素质的、懂管理、会经营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社会化改革之后,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后勤人才缺乏却是各个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后勤队伍一直处于一种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整体素质不高的状态:被改革分流的“正式工”占主导地位,人员老化,文化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因后勤发展需要招聘的一部分“新人”,即大学生,又因为人事关系等后顾之忧没有解决,无法安心工作,稳定不了优秀人才队伍;“临时工”占后勤员工队伍的一半之多,但素质不高,只能做一些“简单劳动”,从而降低了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后勤服务是“侍候人”的工作,地位低下,知识含量少,不重视后勤队伍建议,需要的人不给,不要的人硬往里塞。因此必须改变后勤用人观念,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加强后勤的新生力量,补充新鲜血液。如对优秀大学毕业生要着力培养,解决其生活、工作的后顾之忧,形成人才梯队;用“移岗植人”的办法为“正式工”创造条件,增加学习培训机会,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技能;对“临时工”清理整顿,稳定骨干,适度流动。从而形成一支思想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具有创造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后勤人才队伍。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以上所列的仅仅是改革进行到现在我们所面临的困难,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还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深层次问题。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高校后勤改革从表面看是单项改革,实际上涉及很多方面,而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从唯物论角度来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既有普遍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它既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因此,后勤改革要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深切明白后勤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经营与服务的关系;既不能甩包袱一脚踢,简单地推向社会,更不能不放权,统抓统管;既要抓住机遇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又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出台一个,有计划逐步地推进改革。我们要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自身特点的后勤改革之路,使后勤改革顺利、健康地深入发展,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