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特征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其次是技能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的一项或几项特殊技能的获得和提高,而是各方面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总的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是多方面知识和多种技能的高度综合。

第一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与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体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达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建构、自我完善的一种新型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稿)》所规定的必修课程,自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其他课程的补充或附属,它既不同于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也不同于分科化的实践课程,以及结构化、知识化的综合课程,而是具有自己独特性质与特征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具体表现在: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课程形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形态,它将人类社会的现实性问题、跨学科知识的综合性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性问题以实践课程和探究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并实现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三有机结合。

(一)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是认知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和科学知识。这种知识已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尤其是教科书所规定的知识,而是侧重于操作性的知识和实践性的知识。另外,还强调内隐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也可以从心理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亲身经历进行再体验来获得。其次是技能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并不是学生的一项或几项特殊技能的获得和提高,而是各方面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要求学生在主题探究过程中具备资料收集、鉴别、分类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具备信息处理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对所要解决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的能力,对研究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的能力,并具备进行预测和推理的能力,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的能力。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知识,提出新思路,发现新方法。人际交往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重要目标。学生要学会与小组成员、其他小组进行合作交流,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与冲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分担忧愁。最后是情意性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合作和交流,拥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感,关心他人,对人宽容,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向上的价值观。总的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

(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围绕各学科的系统知识来进行,根据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来组织,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与整体性,并将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纳入系统学科的轨道。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课程知识常常会跨越多门学科课程知识,并且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兴趣、生活需求、社会实践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强调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与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主题或专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而活动的主题或专题往往是横跨几个学科领域知识高度综合的内容,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生活、学生与自我关系的基本情境和问题,主题来源于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远远超越了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比如“居民生活小区的设计”(小学高年级的一个实验课题)这一专题,需要学生了解民用建筑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调查统计、撰写报告、设计绘制、制作模型等等,这就涉及语文、数学、几何、美术、建筑、统计、规划设计等多个学科知识,以及交流、合作、创新、探究、实践等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而这些知识的综合程度和能力的综合程度都是学科课程所无法达到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是多方面知识和多种技能的高度综合。

(三)学习方式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实现综合性的课程目标,要满足综合性课程内容的要求,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运用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学习方式,强调运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和多种心理能力投入的各种方式。从组织形式上看,有个人活动、小组活动,也有班级活动,甚至是跨校联合活动。从集体的方法上看,有调查、访谈、讨论、表演、辩论、演讲、考察、制作、设计等等。根据不同的课题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常常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以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另外,新课程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也得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坐而论道”、“述而不作”、“重道轻艺”,而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是一种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

(一)基于实践进行课程开发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为主线编排、建构知识的,学科课程中的主题是从众多具体情境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种典型,而不是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切感受到的具体问题。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课程和教学严重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状况,倡导课程的开发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情况,不仅要从系统的科学知识体系中,而且要从鲜活的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去开发课程、建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从学生接触感受到的自然环境、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选取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比如,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可按下列基本内容展开:(1)服务社区;(2)走进社会;(3)珍惜环境;(4)关怀他人;(5)善待自我。内容的选择可以围绕下列几个维度:(1)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选择活动主题;(2)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选择活动主题;(3)围绕社区群众关心的话题选择活动主题;(4)围绕主要的社会角色选择活动主题;(5)围绕不断扩大的社区范围选择活动主题。具体说来,如秋天的发现、大气污染防治行为、垃圾的分类与处理、水资源的节约、人口的变化与生活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与自然、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自己与生活的关系。

(二)立足实践进行课程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具有操作性的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比如进行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等,通过引导,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经历、主动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包括实施、评价、管理等一系列过程,都是立足于学生的亲身实践,立足于学生的考察、发现、体验、探究、想像、交往、创作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种亲身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宝贵的个人直接经验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获得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往合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倡导实践性学习方式

学科课程以接受性学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性学习只能是辅助的学习方式。在学科课程中,练习、操作、实践都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难以真正超越特定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课程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服务。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实际性学习方式作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学生与自我、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操作性学习和自主合作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方式和活动,让学生自主而创造性地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应该深入到实际生活中、深入到社会中进行,通过调查、实验、搜集与处理信息、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进行探究发现、大胆质疑、合作交流、创新设计,从而充分体验创造性活动带来的情绪体验,获得探究、实践与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提出的新事物,但它绝对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属物,而是具有自主性的独立的课程形态。它不受其他课程的摆布和影响,具有课程建构的自主权,拥有独特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自主地进行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以及课程评价。另外,国家、地方、学校都拥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尤其是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地区、学校的需求,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自主地开发和选用适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极大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主性还体现在教师“教”的自主性和学生“学”的自主性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价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遵循既定课程计划要求的同时,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自主地选择主题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活动方式等。教师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自主权,并指导学生有效地行使他们的自主权,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创造的幸福以及自我实现的愉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确定活动主题、选择学习内容、选取活动方式、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与评价方法,自己聘请指导教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以课程实践为中介的交往对话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合作、交往对话,都自主而积极地参加到课程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活课程尊重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为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使师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独特性得到彰显,使实践活动更富生机与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动地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改革与师生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和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过程、方法及其结构并不是完全严格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执行落实,而是课程运行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化。另外,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他们都能动地参与课程的

构建和实施过程,能动地根据各自需要和现实情况调整课程的进程和安排。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造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适应和服从社会规范,遵循基本的课程要求,更要追求发展和超越,追寻创造与更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具有创造性,即根据地区、学校的资源条件,教学的需求创新课程形式,创造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评价。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也具有创造性,他们能在课程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创新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课程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它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它所具有的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即活动设计、活动实施、活动管理与活动评价过程中。

(一)活动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不是封闭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具有开放性。它不仅运用了本国的课程理论、设计原理与资源,更重要的是借鉴学习了国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知识。另外,各地区、各学校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时,也是既利用了本地区、本学校的经验与方法,结合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又将其他地区、学校有益的经验和方法为我所用,充分体现了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开放的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活动目标的制定和活动内容的选择上。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制定立足于时代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挑战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注重学生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是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个性差异,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深入发展与提高。在内容选择上,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三大领域,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社区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和具体的问题情境来选择多种多样的活动内容,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

(二)活动实施

在活动实施方面,教、学双方都是开放的,没有过多的约束,师生在合作互动活动中共同完成课程和实施。从活动时间来看,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来确定时间,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来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根据师生的需要和具体情境来选择活动时间,活动时间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从活动空间来看,综合实践活动空间是开放的,可以在教室、学校,也可以在大自然里或互联网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突破了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活动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也是开放的,有学生自我管理,有学生小组管理,有教师的管理,有家长的管理,也有班级、学校、社区,甚至跨区域的管理,还有多种综合的管理。

(四)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开放的,体现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开放性上。从评价主体上看,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也可以是教师评价 、家长评价以及社区相关人员、专家学者评价。评价内容涉及到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的结果与过程;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指导方法、指导过程与结果;对课题的评价,包括课题的设计、课题的实施等等。评价方法是多元的,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定法、苏格拉底式研讨法、表现性评定法等等。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生成性特征的课程和形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信,‘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学生处理整体世界中任何一种关系都是一个过程,而过程中又包括着过程,透过学生对过程的体验,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得以生成,意义得以建构。”(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过程取向的,综合就决定了它的生成性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遵循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基本要求,地方、学校以及师生在活动之前都要对课程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但是,在具体活动中,常常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校与社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等来选择、确定课题、目标、内容等。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方法不断被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不断迸发,以前设计好的课题计划往往被打乱,而新的目标、主题、内容、程序、方法等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使活动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参与活动过程本身。正是这种亲历和体验,学生才能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创新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不断地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行为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获得逐步的发展与进步。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对过程中的体验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