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了全新的内涵。信息素养在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知识,二是信息能力。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这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什么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信息的理解、按照课题的目的自主搜集、判断、表现、处理、发送信息。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第二节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技术素养概念的提出

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的。最初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当时的人们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2)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3)而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来临,从而使这一概念具有了全新的内涵。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理解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的意义,即技术和人文。

在20世界80年代以前,关于计算机教育的理解还远远没有到达今天我们所理解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由于受到当时的“计算机文化观”的影响,程序设计是计算机教育的主流,而计算机的工具价值没有得到体现。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计算机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工具,“计算机工具论”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主流思想。在过去的10年,随着网络的深入和全面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教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用“信息素养”的概念来整合我们对于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已经成为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信息素养在技术层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信息知识,二是信息能力。所谓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通常,通过技能训练,在掌握了相应的信息技术之后,它可以成为人所能掌握的,实现对信息的搜索、分析、判断以及运用的能力。但是,掌握了一定的电脑知识并运用同样的技术载体进入互联网,不同的人却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收获。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的问题:为了求解某一问题,进行某种决策,需要大量地搜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并将有关的信息送入计算机,以一定的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根据处理的结果,作出相应的决策,这是一种以信息技术求解的过程。但是有时候在根据处理的结果进行决策时,我们发现这种决策与逻辑的分析,与以其他方法进行决策的结果相矛盾。经过反复评价、研讨,发现基于计算机处理的决策是错误的。显然,计算机的操作、软件的使用方法是完全正确的,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信息的搜集、信息的理解和信息的分析者是否能够有效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这即说明仅有信息技术和相应的知识还不够,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之上还需要一种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这种信息能力,包括操纵信息工具的能力,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加工提炼信息的能力,整合创建信息的能力,交流传播信息的能力等。如果说,信息知识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那么,信息能力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对这种知识的有效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在人文层面,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有比较多的争议,从基本内容上讲,它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信息意识是指个人具有信息需求的意念,对信息价值有敏感性,有寻求信息的兴趣,具有利用信息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愿望。而信息伦理则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使信息产生真正的价值。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这往往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部分。

归纳起来,信息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意愿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强调的是个人在进行有关信息活动时的身心发展总水平,它不仅反映的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而且也反映了人们面对信息的心理状态,也可以说反映的是信息时代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一种数字化生存能力,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将是个人能力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在从小学到高中的不同阶段到底在上述各个层面达到什么样的具体水平呢?我国《中小学生综合活动课程标准》对于中小学生的信息教育的内容做了以下的规定。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信息的理解、按照课题的目的自主搜集、判断、表现、处理、发送信息。熟悉初步使用常用的软件支持自己在各种背景下的学习。 在对计算机、因特网、多媒体等信息媒体与技术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理解基础上,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媒体的方法并开展交流与表现、创造活动与调查学习。 对信息社会的特征和负面影响的理解以及掌握应对的方法。可以在各个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

中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小学的基础上开展更深一步的信息和信息媒体应用教育,学会使用更多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信息资源去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提高利用信息与媒体技术,开展研究的技能,学会选择并决定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最为合适的信息。学会使用信息,学会质疑信息的真实性与质量。学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作业和工作。学会用一种更适合于接受信息者的方式去呈现和表现信息。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在中学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专业化,并强调利用计算机或信息通信网络开展选择、处理、加工、发送信息的教育,以及学习在解决问题中计算机的作用和运用方法。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加工中的数据库以及应用、信息的数理基础、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简单的编程。网络技术及应用,对选择、使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工具、信息资源更具有责任感。能在大部分时间里进行独立工作,选择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以满足指定的需要。高效和严格地使用信息技术,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且能够完成一系列有关课题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较复杂的任务。

从学习所达成的学生发展目标而言,我们可以把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目标分为以下六个大类:(4)

1.理解基本操作和概念。学生能理解技术系统的特性和操作;精通技术的使用。

2.认识社会、伦理及人文问题。学生能够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问题;能够负责地使用技术系统、信息和软件;形成使用技术的正确态度,从而有利于其终身学习、合作、个人发展及提高工作效率。

3.运用技术效能工具。学生能利用效能工具加强学习、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创造力;能利用效能工具合理地建构技术支撑的模型、发表作品和进行其他创造性的工作。

4.运用技术通信工具。学生可以利用各种远程通信与同学、专家等进行合作、交互;能利用各种媒体形式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思想交流。

5.运用技术研究工具。学生能利用工具从各种途径检索、评估和搜集信息;能利用技术工具处理数据、报告结果;能对新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创新进行评估和选择。

6.运用技术问题求解和决策工具。学生能利用技术资源解决问题,作出决定;能在真实世界利用技术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总之,信息素养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从广义上看,我们要从信息意识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信息技术操作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狭义上讲,要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评价信息、表达信息、运用信息和发布信息的能力,以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这种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把综合主题、综合项目与信息技术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活动,将为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十分有利的环境,课程设计也必须围绕着培养信息素养的各个层面展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