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论研究偏重于探讨学科课程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忽视对活动课程形态的教学问题的探讨,使教学论丧失了活动课程教学活动这一实践基础。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以往也是以学科课程的学习为研究的出发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课程形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相对于学科课程的学习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的活动。
(一)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观(17)
对学习活动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教育心理学对学习活动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流派,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取向: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认知学派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人本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自我的变化,建构主义学派则认为学习是主体对客体积极建构意义的过程。应该说,不同流派的观点对认识学习活动的本质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而言,人本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的学习观对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指导意义。
1.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其学习论包括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及班集体成员的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境界的过程。马斯洛从学习动力的角度提出,学生生而具有潜在的探究动机,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原则,强调教师在安排学习活动时,只须提供学习活动的范围,让学习自由选择、决定他们的方向,去探索发现结果;教师只是从旁协助,以减少阻力与挫折。
用人本主义的学习观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就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意愿、需要、探究动机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相信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交给学生自由选择与决定的权力,把教师摆在协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地位。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皮亚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其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答案。因此,学习过程中要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
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习,就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主动性,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强调学生对事物认识结果的多样性,强调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探究学习。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主要是由教材和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最初的内容选择到具体实施再到最后的评价,都是由学生主动设计和参与完成的。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设计到展开的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经由整个过程而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体验个人与现实社会的各种关系。
具体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基本环节:(18)
1.确定活动主题是学习过程的首要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所以活动课程主题是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而选择与确定的。学校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真正确定出贴近其年龄和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动机,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的活动课程主题。确定主题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
2.设计活动方案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针对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步骤、活动策略、活动评价等问题,充分发挥自主权,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设计出体现思维独立性和差异性的活动方案,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设计方案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设计强加于学生,而应在设计方案时始终使学生保持主动状态。
3.开展实践活动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
实践活动是检验主题和方案的关键一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社会洽谈、艺术创作等社会话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作出结论,从而增加亲身体验的机会,获得各种感受,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学习和提高。
4.进行总结评价是学习过程的结尾环节
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回忆活动过程,对活动中的辛苦与快乐进行回味,对活动的创造成果进行交流与分享,并激起学生再次探究的欲望,为下一个主题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长期以来,学校课程的实施是把学科知识学习放在第一位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为主,即使课堂是互动的,最后达成的目标主要还是要记住教师指定的知识点。学生学习中必须遵循教材的编排规律,必须按照教材去认识世界(19)。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实施时涉及的课程资源最为宽泛复杂的一种课程形态。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将是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开始。
(一)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方式上,学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选择自由。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本身也要求学生以新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变革。
具体来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20)
1.探究式学习
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提出了探究式学习这个概念,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加涅对这种学习方法都做了分析论证。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如同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
探究式学习是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学习理念。探究式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要求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式学习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决定探究方向、为探究而自我组织、查阅或收集资料、分类和处理资料、得出结论、组织社会活动等环节。(21)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相同的,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但是,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又是有区别的。在学习方式的意义上,研究性学习特指在“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方式,而探究式学习则适合于所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
2.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所谓体验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中的亲身经历来认识事物,并在其中体会情感的学习方式。
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是生动的,自然环境是多彩的,学生和他生活着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在其中进行着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而不能把学生带离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课程不能成为分隔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整体认识与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社会、自然都获得和谐统一的整体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条件,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学习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会呈现给学生种种困难,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活动的实际发展作出种种调整的改进,学生也就经由这种学习而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总之,学生在对自然事物的体验中不断成长,在对社会活动参与中不断成熟,在自我价值的认识和提升中不断完善。
3.实践式学习
参与和亲历社会活动的实践性学习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所谓实践式学习,就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培养思想认识和道德意识,形成各种能力的学习方式。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自己的实践活动这个中心,开发和设计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而实施课程,从而养成实践意识和形成实践能力。
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超越我国注重“述而不作”、“坐而论道”、“重道轻艺”、忽视技术文化和操作能力的教育传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习组织形式的变革
学科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由班级授课的模式来加以实施的。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与教师和书本进行交流,即使有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很少的,因材施教更是班级授课形式所不能有效克服的问题。
但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更多强调的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强调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传统的班授课制模式,显然不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组织形式。这就要求对学习组织形式的相应变革。
具体来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学习组织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小组学习模式,二是个别学习模式。
1.小组学习模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具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成一个学习小组,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课题或实践课程,然后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预定的目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协作,体验和分享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挫折,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协作精神很有意义,还可以实现学生之间资源与能力的整合,便于完成一些比较大型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个别学习模式
个别学习是每个学生与别的学生分开,一个人单独地解决所设定课题的学习形式。(22)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社会问题中选择一些研究和实践课题,通过个人自己的行动,深入地开展研究和实践活动。但是由于这种形式是学生的“单兵作战”,不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意识和集体精神,所以要与小组学习形式相互配合。
在小组学习和个别学习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和个别学生的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有效地实施指导和引导,从而实现因材施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