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 高职学生的典型需要
在需要理论中,最有影响并得到广泛认同的,当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氏认为,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人的需要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人的具体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年龄、身份、角色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可归结到上述七个层次中。越是高层次的需要,社会化的程度越高,制约教育的力量也越大。
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职学生的几种典型需要是:缩短与教师心里距离的需要、友谊和情爱的需要、被重视的需要、展现长处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重视和设法满足那些低层次的合理需要,尤其是其中的优势需要,以便为满足高层次需要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激发、培植较高层次的需要,尤其是与教育目标一致的需要,如学习的需要等。
一、缩短与教师心理距离的需要
我们发现高职学生的这种需要十分强烈。究其原因,一是与高职的教育、教学性质有关。在中学,教师在同一班级一般任教时间较长,中学的管理体制、升学压力等,有利于师生较频繁地接触,从而促使师生关系相对融洽。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职学生的成人意识增强,理所当然地希望自己与作为成年人的教师心理上更为接近,即对师生间缩小心理距离的期望高于中学。因而,当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客观上与中学相近时,仍会主观上认为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大于中学。
这种需要首先应归类于安全需要。教育气氛民主,师生关系融洽,心理距离短,学生就不会因教师严肃的面孔而诚惶诚恐,也不会担心严厉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训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一般而言,只有在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条件下,才会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满足学生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的需要,会为学生产生较高层次的需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这种需要的措施是:
(1)教师应充分认识满足此种需要对学生的认知、发展等高层次需要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
(2)改变教师上课进教室,无课不进教室,不与学生接触的行为方式。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内的几十分钟,也和课堂外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密切相关。教师要抽出时间用在与学生的接触和沟通上,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这样自然会带来提高教学效果的回报。
(3)教师要多给学生笑容。据《中国教育报》载,南京某学校要求学生为教师写的评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老师,请您多给我们笑容”。喜欢面对亲切、轻松的面容,这是人的共性。教师亲切、自信的微笑,会感染学生,学生会报以教师可亲、可爱、纯洁的表情,这样无形间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
(4)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课堂上教师应友善、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非学习行为,并因势利导地将学生引领到教学情境之中。比如在课堂上,某教师发现吃槟榔的学生后说:“我能理解吃槟榔的同学,他可能是为了赶走瞌睡,提起精神,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但是课堂有课堂的约束,老师如果边吃槟榔边讲课,妥不妥当?”寥寥数语,既避免了训斥的尴尬,又使学生感觉到师生心灵相通,认识到行为欠妥,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友谊和情爱的需要
高职学生具有强烈的友谊需要,他们都是处于青年早期的学生,无论男女,对友谊的渴望比任何年龄阶段都强烈。人际交往中相似性吸引的规律,使他们更愿意与年龄相近、身份相同、经历相似的人交往,甚至不惜疏远师长和父母。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的友谊比儿童、少年时期更具选择性,愿意选择与自己志趣相投、性情相近、相互欣赏的同学做朋友。他们的喜、怒、哀、乐多向朋友倾吐,而不愿向教师、父母表露,表现出心理上对成年人的“封闭性”。健康而真挚的友谊,对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互相促进、帮助的一种动力,值得鼓励和提倡。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友谊也可能会发展成为哥儿们义气,甚至为坏人所利用,轻者导致学习困难、德行不良,重者导致违法犯罪。
情爱的需要与青春初期生理上的性成熟有关。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性意识明显增强,表现为对理想异性的爱慕和对情爱的追求。教育者要让学生懂得,情爱虽是正常的需要,但必须自我约束,并接受学校约束。一方面,可以组织一些恰当的、能帮助异性间友谊健康发展的活动,合理地满足他们这种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必须设法将学生引导到对他们来说是更重要的需要上去。青年学生的好奇心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专业中的许多知识,对于这些处于相对“白纸状态”的学生来说,都充满着奥秘。同时,青年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未来的职业、命运,也有着了解、探索的强烈需求。教师只要坚持用探索奥秘的方式去教学,努力克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陋习,对他们是绝对有吸引力的,可以使他们的这种需要得到升华。单纯强调纪律约束和行政惩处是无济于事的,甚至适得其反。
三、被重视的需要
高职学生的这种需要突出地表现在接受关爱和表扬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有赖于家长和教师。中学生一般住在家里,能频繁享受到家里人的关心和爱护。他们进高职院校后,由于寄宿所造成的时空距离,对被关心和爱护的需要显得更加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教师能成为他们家人的替代者与补偿者。然而,高职学生实际上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关爱远远少于中学。因此,满足学生被教师关爱的需要就值得高度重视。教师应该视学生为自己的子女、兄弟姐妹,细心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学习和生活,真诚地宽容、理解、关心、爱护学生。
对学生应少作批评、多作表扬。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归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尊重需要。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受到教师的表扬是其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标志。总是得不到表扬,他们就会有种失落感,继而产生对学校的离心倾向。学生受到表扬,会认为这是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处事等方面的肯定,是教师尊重自己的表现,也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尊重。归属感和受尊重感的获得,可以极大地激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对于入学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表扬是激励学生最廉价而有效的武器。要用好这个武器,一是要求教师以一颗爱心关注每位学生,洞察学生的进步,寻找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二是要求教师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为学生创造被表扬的机会和条件。
四、展现长处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长处,也就是占优势的智力。通常认为的学习优秀生,也许是发挥了他们的言语智力和数理智力的优势;也许是教学方式恰好适合于他们擅长的智能。而通常所指的学习困难生,可能仅是言语和数理智力落后于他人,但其他智力则优于他人;也可能是教学方法只注重了言语智力和数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多项智力的协调发展,使他“无用武之地”。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也要理解、容忍学生的短处。
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大多不是学习优秀者。这段不愉快的经历使他们脆弱的自信心迫切需要被挖掘和被激发。英国有一句谚语:“自信心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因此,让学生展现自己的长处,改变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获得他人尊重,并不是一件小事!例如,某学生以运动场上的出色表现为班集体争得荣誉,不仅满足了他获得尊重的需要,也使他从师生的赞许中获得归属感。优秀的教师更会懂得,应当及时引导该生将已经唤起的自信心向其他方面扩展。总之,忽略自信心的培养,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是教师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上的事情。教师应该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方面开发学生智力资源,使所有学生有发挥自身优势、展现长处的机会,能从不同的角度受益,能将自己的长处迁移到课业学习之中,并尽力做到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从而充分满足他们展现长处的需要。
五、自由的需要
步入青年早期的高职学生,自主意识已大为增强,一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命令与繁琐的纪律。对于很多事情,他们都希望有自己的发言权和决策权,而且也自信有能力处理好一些事情。那种专制主义的“管、卡、压”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有些管理措施,如封闭式管理,可能还掺进了学校或部门经济利益的考虑,不惜以牺牲学生的需要来换取经济利益。这类管理措施的危害,不仅抑制学生自由需要的满足,而且增大了学生对学校的离心倾向,影响到学生对于弱势群体(在学校里,相对于教职工来说,学生是弱势群体)的态度。他们也可能从成人的行为中感悟到如何去欺压弱者。
有些量化的校纪班规多是出于管理者方面的考虑,目的主要是对付“少数自制力差”的学生。而从科学性方面看,确实值得怀疑。对于独立意识已明显增强的高职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自制力的引导,会显得更为有效。
自由和约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没有约束的自由最终会导致个体失去自由。过于僵化的约束会激发学生的负性情绪、压抑学生的活力。如何把握约束和自由的“度”,尽可能减少缺少科学性和缺乏人文关怀的条条框框,给学生以自由思考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启迪,努力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和谐地发展身心,优化全部学业,是值得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师认真思考的课题。
六、学习的需要
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活动。教师的职业活动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职业活动”是求知、学习。职业活动的效果和诸多因素有关,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当个体深刻认识到职业的价值、体会到职业乐趣,视职业活动为一种内在需要时,最容易产生满意的效果。高职学生在确定自己所学的专业时,大多是盲目的,对自己毕业后从事的职业的性质、特点、价值的了解也多是零散、肤浅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措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有较全面、深刻的了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当学习成为学生的一项快乐的活动时,谁也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一位中国篮球明星在回答:“为什么在美国NBA比赛中球打得更好”的问题时说:“在中国走上球场感到的是责任,在美国感到的是快乐。”当中国足球终于踢进世界杯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米卢“快乐足球”的力量。
学生的求知、学习,本来可以成为一种快乐的活动,也应该发展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变成了部分高职学生苦于应付的“差事”。用这样的心态来对待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
怎样将学习活动发展成为高层次的需要?以下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1)低层次需要的满足虽不一定导致高层次需要的产生,但一般而言,低层次需要的满足有利于激发和培植高层次需要。所以,学校、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满足诸如前述的较低层次的需要。
(2)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全方位地评价学生,而不限于学业成绩方面。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体会到在学习上付出精力和时间是值得的。
(3)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中的挫折,防止学生学习需要的消退。学习需要并不是一旦产生就必定持续存在的,而“产生、消退”不断交替的现象倒是会时常出现。为此,要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并使师生在教学互动中更富有人情味。
高职学生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直接并持续影响学生质量的重要因素,涉及学校行政、教师、班主任等人员,涉及教学、管理、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对此,职业教育者应予以高度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大学人文精神构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14~121
[2]傅新民,柳小年,陈昌元.五年制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四个矛盾[J].职业技术教育,2002,(7).
[3]霍华德·加德纳著.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4~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