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几种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

几种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变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从而矫正这类疏忽,应该是极有价值的。不少的教师以为讲授好新课,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中的一些概念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赋予这些概念更丰富、更完整的内涵。教学实践业已表明,适度的强调的确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

篇9 几种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

并不是任何教学行为都对教学有利,事实上,有些教学行为阻碍或不利于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教学效益,甚至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些教学行为中,有的为教师个体已经认识到行为不妥当,但未尽心努力去改变习惯化的行为方式而一如既往或者一时性起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计后果所致;有的为教师个体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到对教育、教学起负面作用或者没有促进作用的教学行为,即教学疏忽。改变司空见惯的教学疏忽,从而矫正这类疏忽,应该是极有价值的。我们发现,下列几种教学疏忽较为常见和普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课前十分钟放任自流

每天上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到上课铃的十分钟,“唱歌”似乎成为了约定俗成的学生必做的事情,至于唱什么歌曲,极少有师生去关注和研究。因此,不难听到软绵绵的情歌、激昂的劲歌;有一句没一句的应付差事式的“乱唱”、恶作剧式的“怪唱”。我们没有考证课前唱歌始于什么时候和背景,但可以确信当初的“发明”者肯定是有正当理由的。也许人们的思维有这样的缺陷:视沿袭已久的经常化的行为方式为无需寻找理由的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对自然现象的刨根究底的好奇心和热情,是促进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没有当初牛顿对苹果落地的缘由的思索,就不会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没有孟德尔对豌豆亲子代相似性的关注和探究,就不会得出遗传规律。在教育领域中,也应该对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现象(包括教学行为)保持探究的热情;并且考虑到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更应该时时反思它是否适合人的潜力的挖掘,是否有利于人格的健全,是否适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基于上述观念,我们可以对课前唱歌提出下述问题:它的作用何在?是否所有的歌曲都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它的作用能否由其他方式替代?哪些方式可以代替它?等等。

我们认为,课堂唱歌的作用在于产生有利于学习的联想,集中学生的注意,调整学生的心态,酿造积极的情绪,为即将开始的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营造教学氛围、不同的歌词意境,不同的曲调旋律,会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激起不同的情绪反应。因此,每一首歌曲,对人的影响都会有哪怕是细微的差别;每一类歌曲,都会以它独有的旋律和情感特征感染人、影响人。能够起到上述作用的歌曲才适宜于课前十分钟的演唱,否则可能适得其反。事实表明,不仅歌曲能起到上述作用,诸如静坐、深呼吸以及朗读真理启示语等方式,在有的场合和情形下,效果比唱歌更好。

二、任课教师不熟悉学生

中小学的任课教师在讲起自己的学生时如数家珍,教师一般能叫出学生的名字,极少有不认识学生的情况。然而,职校的很大部分教师,对任教班级的大部分学生可能连认都不认识。我们认为,这既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学所涉及的客观因素有关,还受到职校对教师管理和评价方式的影响。

就教师主观方面而言,可能有以下一些认识上的原因使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或放弃了对学生的了解与识别:原因之一是,有些教师认为对学生是否熟悉、了解于教学没有什么影响,只要自己专业过硬、教学尽力,就算称职的教师;原因之二是,以为熟悉、了解学生只对教育管理学生有帮助,而这主要是班主任的工作,对即将成年或已经成年的学生,任课教师教育学生也许费力不讨好。就客观因素来讲,职校的大部分课程只开设一两学期,且周学时较少,加上极少安排课外辅导时间(中小学里,即使不安排辅导时间,任课教师也会由于升学压力的驱使而自觉地寻找辅导时机),因而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职校学生学习的直接压力不大,相对于中小学来说,不太在乎学业成绩,因而向任课教师讨教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也大大减少了师生交流的机会;有些任课教师在同一时间内任教的班级多,使得任课教师穷于应付教学,无暇顾及学生。

如果说,对以往入学基础好的职校生,任课教师不熟悉学生还显现不出不妥的话,那么可以说,对现在的入学基础较差的职校生,任课教师不熟悉、了解学生,将会削弱教学效果;相反,则会促进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因为熟悉、了解学生,能够使任课教师方便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增强课堂师生互动的针对性;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尊重(这对基础不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来说,愈显重要),营造乐于学习的氛围。

三、轻视、忽视复习环节

不少的教师以为讲授好新课,就算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复习,尤其是教材章节后面有知识小结的复习,无需教师的指导,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而极少安排专门的复习课。的确,似乎复习较之新知识的学习是件简单的事情,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倘若复习仅仅起“温故”的作用,教师的指导也许意义不大。然而,“温故知新”才是复习的本意。就每个知识点来说,当然不“新”,此处的“新”指认识或加深认识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识别或进一步识别重点、疑难点、关键点,受到新的启迪。教学经历告诉我们,不少学生很难独立地发现“新”的东西。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科学的发展,教育中的一些概念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赋予这些概念更丰富、更完整的内涵。我们认为,复习的目的不仅是“温故知新”,而且还应该通过复习这一环节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整理知识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靠学生自己的努力难度大,而且复习的效益往往难尽人意。因此,不仅一堂新课结束时应该及时用一点时间归纳、小结课堂内容,而且更应该重视在学完一个单元或章节后,安排专门的时间用于复习,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提出和解决复习题。

四、强调问题反复口罗唆

强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学实践业已表明,适度的强调的确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任何一种“过度”都会带来“副作用”。那些甚至连音调都没有变化的机械的放录音似的反复口罗唆(称之为“过度强调”),作为一种单调的刺激作用于大脑,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下降,以至于抑制大脑皮层,从而导致教学预期与实际的背离,这是过度强调的“副作用”的首要方面。其次,面对学生群体的强调,隐含了全体学生或大部分学生没有集中注意的前提,而这一前提实际上也许并不成立。因此就导致教师主观上认为“强调”是为了全体或大部分学生,客观上造成“强调”只是针对了一部分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个别学生,而浪费、侵占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从法理上看,形成了对这部分学生学习权利的侵害。另外,有时的过度强调,可能还带有写在教师脸上的对学生不满的情绪,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引起心理和行为的抵触,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即使是适度的强调,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如改变复述的语速、音调;将需要强调的重点、关键点、疑难点内容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某些不是普遍性的问题,找时机对少数学生或个别学生单独强调。

我们没有将所有教学疏忽归纳在此文中,倒不是说其他教学疏忽不应该引起反思,而是我们觉得正视以上四种教学疏忽更为迫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