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探讨
钱妙芬
21世纪进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而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党中央提出:“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了高等教育进入新的重要历史阶段,高校改革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可续发展和竞争分化的关键期。为此,改革和发展成为高等院校的主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很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时代的步伐必须创新,特别是应用性学科更有必要。
一、传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模式受时代冲击
1.残酷的就业形势与传统毕业论文管理冲突
大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四年本科学习的总结和提高,一般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完成。首先由指导教师定题目,毕业生按指导教师议定的论文框架,逐步完成设计或统计计算、分析,经指导教师多次修改,最后写出评语、打分。再由评阅教师按论文完成质量写出评语、打分。最后,全系按研究方向分小组答辩,由系评委打分。整个过程约3个半月。得优者控制在20%以内,绝大部分为良,少数为中,个别及格,实在太差不能完成任务,在工作一年后,补作设计或论文。
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热点,相对用人单位招聘当前是买方市场,大学生属于买方弱势。1999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较大发展,到2010年,入学率接近适龄人口的15%[1]。200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中国2005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入学率达到15%以上”[2]。2006年1月19日,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在学人数达到2 1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连续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一直增加,但与社会对应届大学生的吸纳量不成比例,有些企业偏重招聘高学历毕业生,使人才市场形成博士生抢硕士生岗位,硕士生抢本科生岗位,社会现实给应届本科生就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另一个矛盾焦点是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冲突,受中国教育的现状和新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频度的影响,书本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工作需要技能严重脱节,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文凭越高,对知识的自负也就越高,在现实面前无法调整心态,虚心学习。从头再来,结果只好一走了之。大学生在新单位满一年的不超过20%。现在企业最大的不满是应届大学生“成活率”太低。[3]
以此,给下一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又增大压力。于是出现“薪资联盟”与“零资就业”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例子,却说明了同个问题:大学生失去了“天之骄子”的灿亮光环,从心理意义上“失宠了”,在物质层上“被抛弃了”。残酷的就业现实逼使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找到一份工作,成为生活的主题,无心坐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作毕业论文而奔波于各人才市场。无法专心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出现大四“空巢课堂”气走老师的现象。
2.大学四年未涉及科研活动,影响大学生科技能力
大学三年半理论学习,有不少学生从未阅读本专业相关论文,对撰写论文一无所知。文科生论文,好多内容直接从网上下载,把完成论文成为完成“文字拼盘”,表面上文字表达精美,但属于自己的不多。有不少理工科毕业生对完成毕业论文进入角色时间过长,当有所理解时,时间已过半,最后只能用1个多月时间来完成。有少数学生因几门功课最后补考必须过关,平时学习不近心,对有些数学表达不知内涵,作者几次遇到少数毕业生连一元直线回归方程中因变量与自变量方向、系数的数学意义知之甚少,到最后一个月什么都问,文字表达语病多。迫使指导教师在最后时间有些内容“代作”,因为毕业论文不及格会影响毕业,甚至影响一生,责任太大而为之。
3.职业规划能力不适应社会要求
不久前,中华英才网联合新浪财经、经济观察报等共同发布了“2005年中国大学生最大雇主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显示,在我国的高校中,70%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由于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出现“盲目就业”,“先就业,后择业”成为不少毕业生就业宗旨,如工作不如意,再通过考研跳槽;或毕业后,在母校周围租房准备考研后再就业,还有的成为“傍老族”,“袋鼠族”[4]。形成职业生涯前期无谓尝试形成的时间浪费。与国外相比,大学生最大的就业差距是职业意识,而不是职业能力。因为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优势,自己的规划和企业能提倡的轨迹不能很好结合,对不同职业岗位需要综合素质匹配不相适应。
二、科研与市场对接 提高教育质量
1.实践与理论交叉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实用性科研,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
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创新型人才教育,如何适应“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任何创新的科研成果,最终要走产业化道路。但目前高校很多科研成果与市场脱节,80%只用于职称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大多在实验室、教室封闭式培养。74.1%的本科生在招聘会上认为造成就业困难的其中原因学校实践内容太少。培养创新人才,体制和观念是基础。创新型人才必须走出实验室,让思维、研究与市场对接,让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应用性科研,从解决实际问题中感悟基础理论的内涵和“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重量,把书本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财富资源。科研促教学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为今后走向社会找到自己综合素质与职业需要相匹配的空间储备能力。
2.开放式办学是当今社会趋势与客观需要
开放式办学理念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和科研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必须积极加强与企业,本地区经济发展广泛合作,为社会服务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智求真、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超前性和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据报道[5]:以往由政府掌握的每年数亿元科技研发资金,主要投向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但从现在开始,这一导向将在四川发生根本性变化。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将调整资金主要流向,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凡是产业化项目、科技攻关项目都由企业带头申报或企业联合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申报。这一改革为高等院校科研理念和教师科研实用能力提出挑战。高校科研必须与市场对接,科研不单是为评审职称准备材料,而是把科研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把社会资源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优势、竞争胜势。是高校的责任,组织大学生走进经济实体。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能感悟科研全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科研能力落到实处。
三、面向地方经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成就毕业论文
改革和发展是高校“十一五”期间的主题,“积极探索、设置交叉学科、新兴边缘学科专业”是学院学科建设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很强实践应用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继续加强为气象行业和统计行业服务,是学院服务方向。四川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解决“三农”问题是四川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所在。工业反哺农业是国策。把科研与振兴四川经济紧密联系,改革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实践教学成就毕业论文。
1.学校投资,教师指导,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
提高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校投资,组织科技小组教师宽松适宜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不少高校作出了榜样。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组织多个科技小组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创一流学院,培养一流学生,成立了多个学生社团,例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请专家进校园,面对面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出现老师讲完课学生围着老师不走的现象。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宁夏教育状况”等活动,写出了高质量的报告,这7人小组,最后有保送博士、硕士的、有考上读研深造的。武汉大学用3000万元建设的实验中心,本科生有创新成果的加分,增强学生的信心,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某研究生为研究农民工现状,当了一年“棒棒军”,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帮助,写出了高质量论文。西南大学某贫困生边读书,边用空余时间帮家里喂猪,学校给予技术指导,不但解决了读书费用,还为职业设计找到了方向。华中农大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下农村实践了解社会实际。为了增强大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国家计划重点支持十所大学为试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村,提高农民收入,需多学科合作。进行技术攻关,方能提高可续发展能力。乡村旅游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好的结合点,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这为高校提供了科技应用的平台,也提出了挑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使农业走标准化、信息化道路、提出了切实必行的方向,为中国农业上一个新台阶有了法律支撑。以成都为例:优化农产品的引种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保鲜技术、营销、物流策划、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农业最佳观赏期、采摘期预报、乡村民居规划、环境优化建设、农民改灶改厕的沼气工程、养殖业、种植业的循环经济、三电工程、提升和完善农民协会农经网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等有大量基础研究和科技转化应用大有可为。多学科合作、师生共同参与,科研促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成就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据报道[6]:郫县“大学生进农家”荣膺“中国十大政府创新典型”,受到专家学者好评。郫县政府看到城市高校和农村基层对双方资源和优势的互补实际和互需动力,主动牵线搭桥,创造性地提出“高校+支部+农户”模式,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组织高校大学生走进农村体验农家生活,开展智力助农、文化支农、科技便农等活动,使先进文化快速向农村辐射和聚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多赢,不仅推动了城乡一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促进了城乡文化同发展共繁荣,从根本上破解了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瓶颈,还为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2.实践教学成就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成功尝试
作者执教大气科学专业相关课程近40年,科研涉及花卉气象、作物气象、城市气候、旅游气候等应用气象内容。从1987年至今,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或实用性科研,指导“气象科技小组”或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开展实践教学,以科研促教学,在实践中成就毕业论文,学生经历科研全过程,学生以独著、第一、第二作者发表论文45人,在国际会议、国内多种核心期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34篇。被各级学会评为优秀论文9次。
应用性课题与经济实体或应用单位合作,学生直接参加科研、请合作单位技术员指导,与工人一起劳动交流情况,为完成论文,合理设计统计方案找到根据。例:1997年8月,由大气94级6位同学参加完成的“城市热导”、“行道树不同结构小气候效应”和“遮阳网小气候特征”观测,从观测架设计与制作、踏勘选点、记录本设计等工作,师生共同完成。选择晴朗天气,早晨7点骑自行车拖着仪器迎着朝阳出发、一人一个测点,从8点开始——晚上6点,每小时一次观测云量、云状、多个高度的温度、湿度及对比观测,在20分钟内完成,及时作资料订正。晚上披着晚霞,一身土、一身汗回校没有一声怨言,不说一声累,稍作休息集中讨论今天工作成果,调整明天作法。三个项目前后经历15天顺利完成任务。四川电视台两次报道,并得到相关单位好评,最后6人各完成一篇论文,并在学院学术厅作报告,得到院系领导肯定与鼓励。最后多次修改、深化、发表,其中两篇参加国际会议、两篇发表于核心期刊,两篇被本院学报刊用。最后写出一篇科普文章发表于四川科技报。
学生参与科研,师生团结一致,完成任务过程中需与应用单位沟通,赢得社会支持,他们送水、送瓜,大家很受感动。学生得到人文素质,团队精神的锻炼、科技能力磨炼,还亲自观测到书本上没有的气象现象。毕业分配供需见面时,问及社会实践经历,学生作为首选内容讲述,并成为大学期间最不易忘怀的经历。走上工作单位后,一直联系多年,讨论工作、科研、生活。
四、建议
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后,参加教师应用性课题研究,一定的数理基础、计算技术在边干边学中提高升华。科研促教学、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学院给予高年级立项资助、教师指导,让学生经历科研全过程,提高科技创新、应用实践能力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网址,http://www.moe.edu.cn,1998-12-24
[2] 国家计划委中赊.教育发展专项规划:经济日报,2001,08-21
[3] 宋三弦,梁一,吕茂春.我为什么不要应届毕业生,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4] 文摘周报,2005年4月1日
[5] 成都商报,2006年10月17日
[6] 成都日报,2006年10月3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