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历程

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历程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学的专家广泛认为,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信息化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图书馆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也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阶段。在国内自行研发的诸多图书馆管理软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开发并推广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路子。

1.3.2 图书馆信息化发展历程

国内外许多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学的专家广泛认为,发达国家的图书馆信息化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图书馆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阶段,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以美国国会图书馆正式发行MARC II的机读目录为标志,图书馆正式步入了自动化阶段。第二阶段(或称过渡阶段)为图书馆在网上进行全球性、办公室、实验室甚至家中访问图书馆的机读目录、光盘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使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大型文献信息中心充分发挥了效益。特别是90年代因特网的迅猛发展,将图书馆网上的电子文献信息服务推向了全球性服务的新阶段。第三阶段是图书馆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也称为数字化图书馆阶段。专家们分析,21世纪前15年将有一批数字化图书馆出现,专家、学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将可以在电子世界中漫游,不但在本地图书馆,而且在它以外的“虚拟图书馆”中都能够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共享。

在我国,图书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本章将对此进行重点讨论。

(1)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发展阶段

图书馆自动化是从图书馆内部业务管理开始起步,围绕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采、分、编、典、流展开,是模仿手工操作内部业务处理的,是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20世纪80年代初,就是以图书馆内部业务处理为核心的图书馆管理自动化。在这一时期,国内部分图书情报单位开始了图书馆自动化软件的开发和试用工作。

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文献信息的加工整理和传播利用,使图书馆以更快的速度向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经历了实验系统向实用系统发展、单机多用户系统向微机局域网系统发展、封闭式的局域系统向开放式的互联网系统发展的转变,开始了面向用户的文献信息服务自动化。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引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特别是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成熟,图书馆计算机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也开始进入了实际应用阶段,国内自行研发的软件经过不断完善,有的已经逐步实现了商品化。

I.国内图书馆管理软件的研发与推广

国内近年来兴起并投入了一批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软件,如:深圳市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北京现代文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的“文津系统”、北京丹诚软件公司的“Data Trans系统”、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研制的“MELINETS”、北京大学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PULAIS”、深圳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以及由江苏省教委支持、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等,都已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中投入使用。

在国内自行研发的诸多图书馆管理软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ILAS是由文化部于1988年作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由深圳市图书馆承担并组织部分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参加,共同研制和开发出来的一套能适应国内外不同层次、多种规模、各种类型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集成系统软件。到目前为止,ILAS已经从V1.0发展到了Client/Server模式的ILAS-II网络版,且已在全国31个省市以及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入使用,用户总数突破1700个图书馆,同时在全国29个省市建立了36个推广培训服务站。ILAS从研制开发、推广应用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应用面最广、联网性能最佳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集成系统。ILAS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研制开发并推广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路子。ILAS先后荣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推广三等奖、联合国TIPS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等国际国内重大奖项。

II.引进国外研制的图书馆管理软件

在我国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早期,曾有个别图书馆引进了国外研制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如日本富士通的ILIS系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型图书馆又先后引进了国外较为先进的图书馆管理软件,如上海图书馆引进的HORIZON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的SIRSI系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引进以色列的ALEPH系统等,这些系统为国内软件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借鉴,为我国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标准化工作

行业标准化对一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图书馆对其标准化工作也极度重视。全国图书馆界在广泛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文献主题标引规则》、《文献著录准则》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图书馆自动化过程中的标准制定与推广工作,近几年完成了几项比较重要的工作。

为了便于国内外图书情报部门之间以标准的计算机可读形式交换书目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于1996年2月6日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WH/ T0503—96》并于1996年7月1日起实施,同时还组织专家编写并正式出版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标准的使用与推广,大大推进了中国编目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标准的编写工作,主要是为了适用于中国国家书目机构与其他国家书目机构之间及国内图书馆情报部门之间以标准的计算机可读形式交换规范数据信息,2002年9月已完成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的技术审定。该标准在我国图书馆的全面推广和实施,将为建立和维护中文图书规范数据库系统及实现书目规范控制和我国规范数据的共享奠定基础。

1995年中国国家图书馆成立了“中文图书规范数据库建设”课题组,编写了《中国机读规范格式使用手册》,制定了《中文图书主题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中文图书名称规范数据款目著录规则》,并依据规则和机读格式要求,生成了规范数据库和中文书目主题规范数据库,供国内外图书馆使用。这为中文图书编目实现规范控制和规范数据的交换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此外,我国信息和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制定了一些有关图书馆自动化和文献信息处理的标准。

(2)图书馆网络化发展与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阶段

图书馆自动化是图书馆网络化的前提,没有图书馆的自动化,就谈不上图书馆网络化。但仅仅具有个性化特征,局限于特定化服务的图书馆自动化是不够的,难以满足当今用户的信息需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骨干通信网的建设,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向网络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资源共享的未来》(The Future of Resource Sharing)一书的前言中写到:“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找到快速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的建立与互联网的连接

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使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存储与使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向读者快速、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务,有条件的图书馆陆续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或多媒体阅览室,前期主要是阅读电子出版物、进行光盘检索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加强了信息网络的建设,读者在电子阅览室中就可以方便地接通互联网,并快捷地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很多大中型图书馆在建成的馆域网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与因特网连接,还建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一方面可以浏览到本馆以外的有关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把本馆的知识信息送到网上,为更多的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联合采编

图书馆联合编目主要是指不同的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出版发行商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对出版的文献进行编目。联合编目不仅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编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也便于与国际接轨,实现全球中文书目的资源共享。

1997年由国家图书馆组建的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其宗旨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与管理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工作,实现网上编目资源共建共享。

地方版文献联合采购协作网于2000年6月由福建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天津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深圳市图书馆共同筹建,网络中心设在深圳市图书馆,其目的是积极有效地开展地方版文献采购协作和跨地区联合编目工作。该协作网于2000年12月正式开通,实施24小时上传下载,采用48小时联机编目登记制度。

1993年深圳图书馆组建了深圳市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对所有成员馆的图书文献进行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加工,集中建立本地区中央书目数据库和地区中文图书联合目录,为开展地区文献资源、数据资源共享,推动整个地区图书馆自动化进程,实施地区网络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全国有天津、上海、湖北、广西、辽宁、广东等省市建立了地区性联合编目中心。

此外,高校系统、中科院系统等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联机编目工作。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的开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更加广泛、便利、快捷。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和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这些都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创造了条件。1999年初,全国范围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各系统图书馆也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各地积极开展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等单位建立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关系。此外,教育部、科技部和部分省市在这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举措。

I.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1998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即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建立在广域网环境下的整体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现代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其建设的基本内容有:文献信息服务网络;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建立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1年7月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了验收。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作为中国高等教育“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之一,它是一个广域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结合的模式,并以地区型的资源共享为基础,形成三级结构。第一级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管理中心和四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四个全国性学科文献信息中心分别负责文理、工程、农学、医学四大学科。文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科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农学中心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医学中心设在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第二级为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共七个,分别是上海教育信息中心、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第三级为进入“211工程”所有高校的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项目的运行机制是国家财政专款支持,主管部门和学校投入配套资金。网络实行非营利性有偿服务,建立了自我维持、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CALIS项目“九五”期间的主要建设内容和任务是:通过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和文献信息资源及数字化建设,初步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等功能,初步建成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在“十五”期间实施的二期工程中将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高等学校图书馆的整体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建设一批数字图书馆基地,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技术应用水平。

II.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

2000年在科技部的组织下,全国八个科技图书情报部门组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并建立了国家科技文献资源网络服务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共建共享的网络化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对外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其目标为:按照分布加工数据,集中建库,集中检索,分布服务的原则,通过互联网使所有用户都可免费查询该系统提供的二次文献检索服务。注册用户还可方便地要求系统以电子邮件、传真、邮寄等方式提供所需的一次文献。该系统提供24小时文献检索服务,为全国的科研开发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文献基础保证。

III.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网络

1991年全国医学图书馆资源共享网络项目启动,共有30多个中心馆,大部分有自己的网站,构成三级医学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经过10多年的努力,该项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国内各类图书馆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可快速、全方位地提供全国医学文献资源服务。

IV.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进展较大,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织了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并制定了行动计划,现已设立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在其他区县、大学等单位的图书馆设立分馆,联合共建中心图书馆。现在已实现了网上联合编目、采购统一和“一卡通”的借阅服务,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此外还开通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以上海地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基础,以因特网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各种信息搜寻技术为依托,以上海图书情报界的资深参考馆员为网上导航专家,在网上为读者解答咨询。这一新举措深受读者的欢迎。现在上海的各类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利用快捷的多功能的网络环境实现全新的资源共享。

V.浙江地区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网

2000年,浙江省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签订了《数字化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书》,并开通数字化文献资源共享网,走“联合共建,优势互补”之路,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资源的联合目录,合作引进该省急需的大型数据库等,三方的读者在规定的范围内可利用对方的数字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

(3)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建设阶段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高潮。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中新的制高点,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会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匮乏的状况,为知识传播提供一种崭新的手段,同时也将根本改变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实力,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数字图书馆,贯彻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在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精神,是科教兴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密切跟踪国际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动态,并着手进行了技术研发。如:

文化部1997年申请立项的《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项目、1998年国家“863”的攻关项目,包括基于特征的多媒体信息检索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知识网络——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等一批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已经陆续结题。其中《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于2001年5月通过了专家鉴定,技术鉴定委员会认为,该项目成果处于国内领先,达到了国际同类的水平。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办馆模式的一次有益的成功尝试,其研究成功为我国下一步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准备了基础性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条件,对推动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由国家图书馆现代文津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与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合作开发的SGML的图书馆应用项目,研发出了基于SGML的图书馆应用系统。另外,“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项目于1999年启动,主要示范单位包括中央党校图书馆等,技术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地网在线公司、超星公司等。示范工程的目标是以国家科技部支持的国家高性能环境为平台,研究数字图书馆关键技术,并以各级图书馆、博物馆、出版社及其用户为应用服务对象,最终开发研制出一套数字图书馆示范应用系统。

在科技研究成果的推动下,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正式启动。2000年4月,成立了由文化部为召集单位、22个国家部委组成的“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联席会议”,成立了以胡启恒院士、李国杰院士为首席专家的顾问委员会。文化部于2000年12月在海南省召开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中国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工作;2001年又下发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意见》。同时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办公室下发了《2001年度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资源建设年度指南》。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宽带IP网上形成超大规模的、高质量的中文资源库群,支持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国家骨干通信网络系统向全国乃至于全球提供服务,其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目前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进展顺利,已经完成与国家骨干通信网的多网互联,建立了通畅的信息传输通道,组织了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的研发,完成了多项国家课题,并开展了数字资源建设等多项工作。

此外,科技部、教育部都在进行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辽宁省图书馆开发了IBM数字图书馆软件,2000年中国科学院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科学院数字图书馆的目标与计划。

数字图书馆代表了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使我国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知识创新提供有效的、充足的信息保障,为国家各个领域注入强大的信息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