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创新团队的类型
1.根据组建方式分类:
(1)渐进型。以非人为、渐进的、自然的方式组建的人才群体,这类人才群体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尝试、纠错和补充的过程,因而是一种形成较为缓慢的学术人才群体。这类人才群体的融合一旦形成,就比较牢固和持久。对这样的人才群体,要给予适当支持,特别在基础研究领域注意发挥这类人才群体的作用。
(2)建构型。以行政手段、短期内组建的人才群体。这类人才群体的形成往往是针对国家与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与机遇,在短时间内以速配方式将相关学科中的人员合理地配置在一起,完成学术人才群体的组建。这种融合方式由于行政、人为成分较浓,因而基础不很牢固,要在促进合作、建立契约制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3)引进型。以超常规的手段整体引进的人才群体。这类人才群体一般是国内外著名的重点学科或项目的人才群体,它的管理无论在人才群体精神、人才群体制度以及人才群体运作等方面都已经相当完备。引进后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创造软、硬环境,使之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4)混合型。融合上述三类创新团队构建特点的混合型人才群体。
2.根据组建目的分类
(1)教学型。所谓教学型创新团队,是指为了结合教育教学创新工程,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以教学名师和教学骨干为主、结构合理、能够承担重大教改项目、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学人才群体。
(2)学术(科学研究)型。所谓科研项目型教师创新团队,是指为了从事国家、省市及学校自身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工程化研究、新产品开发以及国防科技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而组建的学术人才群体。
(3)学科发展型。所谓学科发展型创新团队,是指为了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学科资源、发展交叉学科、培育完善的学科体系而组建的学术人才群体。
(4)课程建设型。所谓课程建设型创新团队,是指为了进行学校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而组建的学术人才群体。
3.根据运行周期分类
(1)长久型。长久型创新团队一般是指学科发展型、课程建设型、教学型这类目标长远的学术人才群体。它的特点是人员相对稳定,学术成果产生周期长。
(2)临时型。临时型创新团队一般是指科研项目型这类具有短期目标的学术人才群体。它的特点是人员流动相对较大,学术成果显性化周期短。
学术型人才群体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组织形式。学术型人才群体的组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还会产生其他形式的人才群体组合方式,但最为重要不在于形式上的组建,而在于组建后的实质性交融与合作。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创新团队发展的规律,正确处理人才群体建设与学术组织发展的内在关系,营造创新团队积极向上的环境,将有可能导致人才群体解体与失败。
4.科研类型、内容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高校学术型创新团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1)按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分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科研活动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研究三类,这三类研究形成了从科学到技术,到设备、工艺、产品的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目前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基本上也是围绕着这三类研究展开的。因此,按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可以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划分为以下三类:
基础研究型创新团队。此类团队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为主要任务,以旨在提出新概念、新定理、新定律和新理论等的学术论文为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基础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注重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活动的自由性与非功利性,一般来说,研究周期较长风险较大,研究成果的市场应用前景难以预测,但若取得突破性成果则可对科学技术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进而加速社会文明的进程,该类团队从事的是原始性创新。
应用研究型创新团队。此类团队是以提高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达到具体实际应用的技术发明和创新为主要任务。此类团队承担的课题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居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是将基础研究中的理论成果转化为某一特定领域的技术原理,另一方面将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中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反馈给基础研究。该类团队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旨在提出新技术原理的论文和发明专利。应用研究科研创新团队注重研究的实用性、课题的可规划性以及研究周期的适中性,故该团队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风险较小,计划管理较严密,方案途径一旦确定,通常不宜做大的变动。
发展研究型创新团队。此类团队以开辟新的应用,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并对原来生产的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改进为主要任务,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或对现有的样品、样机进行本质上、原理上的改进。发展研究科技创新团队所承担的课题通常是面向社会经济或企业生产的,研究的针对性和计划性较强,研究周期较短,相对其他两类科研创新团队来讲获取成果的成功率较高。
在上述三类团队中,高校的科研创新团队主要是前两种。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尤其是985高校,发展科研创新团队理应是其组建和培育的重点。
(2)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分类
按照科研创新团队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可分为单学科科研创新团队和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两种。
单学科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项目仅涉及某一学科的知识,团队成员来自同一学科。该类型科研创新团队成员间具有共同的研究范式,在科研活动中基本没有学术上的沟通障碍。
跨学科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的研究项目涉及多学科的知识,由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为达到共同的科研目标而组建的科技创新团队。此类团队成员的研究范式具有较大差异,在科研活动中(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语言、研究方式与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交流障碍。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主要由研究项目的性质决定,由于课题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单一学科难以解决,往往需要来自同一或不同高校的多个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课题任务。
(3)按吸引子分类
根据团队形成时吸引子,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文化和情感主导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此类团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较为一致,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以特定的团队文化为核心加以聚集,形成具有特定的系统结构团队。
学术大师或领军人物聚集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在该类团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以某一极具人格魅力的学术大师或领军人物为核心加以集聚。由于该类团队是在个别人的影响下形成,我们也可将其称为人员主导型团队。
任务或项目驱动型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该类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因为一项特定的任务或项目需要一批人协同作战和攻关,从而挑选合适的人员,以目标为导向,组合而成的团队。
以基地平台依托或以重大装备为牵引的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这种类型的团队在组建时以物为依托,通过充分利用和发挥重大装备或基地平台的效能,力求在特定的研究领域或特定的问题上有所突破。
(4)其他标准划分的类型
除了上述划分标准,我们还可运用其他分类标准来划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类型。
按照科研创新团队联系的方式和紧密程度,可以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分为刚性的实体团队、柔性的虚拟团队(网络团队)、分布式团队。其中,实体团队是由工作在同一个组织内,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联系,组织边界较为清晰的科技创新团队;虚拟团队是以现代通信与网络条件为物质基础,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疆界,团队成员集中度较弱,人员选拔方式灵活多样,组织边界较为模糊的科技创新团队;分布式团队,是以实体性科技创新团队为核心,以虚拟团队为外围而组建的虚实结合的科研创新团队。
按团队的人数规模,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科研创新团队是指规模为3-5人的团队;中型科研创新团队是指规模为5-20人的团队;而大型科研创新团队则是指规模在20人以上的团队。
按团队组建时成员的意愿,可分为自愿组合团队和行政约束团队。自愿组合的团队常常是一种“自下而上”形成的自组织型团队,行政约束团队常常是一种“自上而下”形成的他组织型团队。
按团队隶属的高校性,可以分为部属高校团队(包括985高校团队)和地方高校团队。
3.3.2几种主要创新团队的特点
如前文所述,按科研活动的纵向流程或所研究问题的类型可以将创新团队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试验开发型团队。高校创新团队主要是前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型创新团队与应用研究型创新团队。其各自的特点如下文所述。
1.基础研究型创新团队的特点
基础研究具有厚积薄发、探索性强、进展难以预测等特点。其经济效益存在间接性和潜在性,其研究成果具有公开性和无偿共享性,其成果的实现难以把握和预测,更多依赖于科学家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该类创新团队的规模一般较小,其主要任务是科学发现,活动主体多为理论基础扎实的科学家,研究的计划性差,自由度非常大,其研究基本没有实用目的或非常模糊笼统,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成果的应用前景难以预测,资源投入较小,风险低,取得重大成果的周期较长。
2.应用研究型创新团队的特点
所谓应用研究,就是将理论发展成为实际运用的形式。应用研究具有特定的实际目的或应用目标,直接指向技术应用和生产实践,此类研究同各国国情密切相关,并且是影响国家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应用研究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应用型创新团队规模一般较大,主要任务是技术发明,活动主体多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工程师,研究的计划性较差,自由度较大,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目的,团队成果的应用前景大致可预测,资源投入渠道较多,风险较低,重大成果取得周期较长,一般为3-5年。
按所属学科划分,可以将科技创新团队划分为文科、理科、工科与跨学科团队等四类。多数情况下将管理类创新团队归入文科团队,各自的特点如下文所述。
3.文科(包括管理)创新团队的特点
文科科研具有投入少、见效快、风险低、重大成果取得周期较长的特点。文科团队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出理念、出创意。其组织结构简单,队伍规模小,成果多为学术论文或报刊评论,文科科技创新团队应注重提高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以及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服务的水平。
4.理科创新团队的特点
理科创新团队隶属于基础研究创新团队的范畴,其主要研究成果是思想、实验配方或数据,该类团队又可细分为理论研究型与实验研究型两类。第一类组织结构较简单,队伍规模一般不大,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资源投入不大,风险高,重大成果取得很难。第二类人员结构以师徒型为主,人员稳定性较差,其成果多为由实验配方或数据组成的专利,资源投入较大,风险高,重大成果取得周期很长。
5.工科创新团队的特点
工科科研要紧密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立足我国传统行业进行技术创新,而不是只盯着热门行业,这是工科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工科创新团队要能够研究出新方法、新技巧、新工艺、新设备,团队结构较复杂,队伍规模较大,需要多种学科知识的协同;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发明、专利和样品、样机等,资源投入大,风险高,取得重大成果的周期相对较短。
6.跨学科创新团队的特点
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是依据学科发展需要,由多学科人员组成,通过合作研究、技能互补形成自愿联合的跨院(系、部)的研究机构。当前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发展的分支化趋势和综合化趋势加强,多学科交叉发展致使传统的学科间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仅仅依靠学术带头人个人的力量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瓶颈。要想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必须改变依靠个人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为合作研究模式,充分意识到只提高研究人员的个人能力而没有有效的团队协作,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已缺乏生命力。学科要想发展,就应充分运用人力资源,尤其要尽力形成强大的团队合力,建设高绩效团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交叉学科研究团队的成长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原因在于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
另外,学缘上的“近亲繁殖”,不利于博取众长,繁荣学术,造就科学巨匠。这是因为,第一,“近亲繁殖”构成的高校教师群体,思路受到局限,不利于创造性的发挥。同一所学校、同一位导师指导下的学生,总是受到导师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的影响,继承导师所长,沿袭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认为某个方向是“此路不通”或“前途艰险”时,学生自然就不再往这个方向去探索。这种“先入为主”的局限性,往往埋没了学生的创造性。第二,论资排辈的旧传统,对青年人起了压抑的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长辈晚辈之分,有身份和职位高低之别,在许多场合下讲究后者要尊重前者,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在论资排辈的旧传统影响下,往往把学术上的师生关系与社会中的伦理关系混同起来,对于学生超过老师,好像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重,总不那么令人舒畅。这种心理状态,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压抑了学生在学术上的茁壮成长,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后辈的脱颖而出。这容易导致科研群体裹足不前、缺乏活力。而通过“远缘杂交”形成的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则有利于学术的繁荣,有利于培养杰出人才和造就科学巨匠。
因此,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一般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多种学科知识的协同,其组织结构一般很复杂,队伍组织较大,成员之间的交流较为困难,需要有较长的磨合期,其成果多为学术论文或专利,资源投入大,风险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