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20世纪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皮亚杰认为,个体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条途径来实现和外界环境的平衡。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性是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皮亚杰做了一个三座山的实验来表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20世纪杰出的发展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形成其独具特色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影响。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心理的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心理建构过程。随着个体认知的逐渐成熟,简单结构不断地结合和调整,变得更加有效。例如,比较小的婴儿能够注视一个物体,或者在物体接触到手时抓握它,但他们不能同时协调好看和抓这两个动作;随着婴儿的不断发展,婴儿逐渐将这两个独立的行为结构结合成为一个协调的更高层次的注视、伸手取物以及抓握物体的行为结构。

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图式是活动的组织和结构,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人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表现为一些简单的反射,如抓握反射、吸吮反射等。为了应付周围的世界,个体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的图式。

皮亚杰认为,个体主要通过同化和顺应两条途径来实现和外界环境的平衡。同化是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则是同化性的结构受到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皮亚杰正是以这两个过程来阐释主体认知结构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的:当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时,如果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新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就是同化,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主体才能对新刺激作出反应;而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外界环境中的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须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就是顺应。可见,同化是图式的量的变化,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暂时的平衡;而顺应则是图式的质的变化,是图式的重建和调整,表现为认知发展的一种新的平衡。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由此可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发展阶段,他把个体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对于认知发展阶段有以下观点。

第一,儿童认知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认知发展本身是一个认知结构连续地组织、再组织的构造过程,这种内部过程的进行是经常的和连续的,但它造成的结果即儿童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是不连续的,即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具有质的差异的认知结构作为各阶段的划分标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表现出了质的不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着儿童认知和心理的一般特点。因此,阶段的上升并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第三,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和定向性。各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即儿童心理发展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并且这种顺序性和定向性具有普遍性,所有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但是个体通过各阶段的速度可能会因人而异。

第四,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先前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系统。而且,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下一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具有质的差异。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这一阶段个体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依靠感觉和动作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在此阶段,儿童形成了一些动作图式,如看、抓取和嘴的吸吮等,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但在此阶段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上的主要成就是获得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指当物体从儿童的视野中消失时,他能知道这并非是客体不存在了,而是被藏在了某个地方,因此儿童会去继续寻找该物体的现象。这是由于儿童动作协调而形成的新的认知结构所导致的结果,是感知运动阶段中的一次质的飞跃。儿童获得客体永久性大约是在9~12个月的时候。此外,在此阶段儿童认知上的成就是获得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儿童在不断地操作外界刺激的过程中,逐渐能够把动作本身与动作的结果区分开来,并逐渐扩展到与客体之间的运动关系,从而理解一些简单的因果关系。

总之,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或智力表现主要局限于自身的动作中,尽管在这近2年的时间里,儿童发展和形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更多的是仅具有感知的意义,而不具有心理操作的意义。

2.前运算阶段(2~7岁)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特点,已从动作思维发展到表象思维。他们能通过表象、言语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然是直觉性的,常常不合逻辑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自我为中心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符号功能

进入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象征性符号进行思维。儿童象征性游戏的产生是象征性思维开始的标志,如用小木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这里的小木棒和纸就是象征符号,他们在进行象征性思维时完成的任务,已不是出于实际情境的要求,而是凭借象征图式来进行的。虽然他们所用的这些符号在物理上与真实客体具有某些相似性,但仍具有很大的个人特色,不便于交流。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多地使用语言来表征外界,如用词汇“小狗”代表真正的狗。虽然这两者之间在物理上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人们已普遍地接受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可据此进行交流。儿童使用这两种符号的转换,其表征性思维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2)自我中心性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性是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的又一个显著的特点。自我中心性是指儿童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他们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皮亚杰做了一个三座山的实验来表明儿童认知的自我中心。布置一个风景秀丽的三座山模型(见图2-1),三座山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一座山上有一间房屋,另一座山顶上有一个红的十字架,还有一座山上覆盖着白雪。让儿童坐在桌子的一边,桌上放着这个模型。实验者把一个布娃娃放在桌子周围的不同位置(如图2-1中的a、b、c、d四个方位),问儿童:“娃娃看到了什么?”儿童很难回答。在第二个实验中,向儿童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三座山的照片,让儿童挑出娃娃所看到的那张照片。第三个测验是给儿童三张硬纸板,要儿童按娃娃所见把三座山排好。结果,8岁以下儿童一般不能成功完成实验中的任务;大多数6岁以下儿童选择的照片或搭建的模型,与个人的观察角度一致,而不是娃娃的角度。由此,皮亚杰认为,幼儿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采纳别人的观点,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维。

img4

图2-1 三座山模型

这种自我中心性体现在该阶段儿童的认知、言语、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等诸多方面。

3)感知的局限性

感知的局限性是指儿童的认知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只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所具有的较显著的特性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这一特性是儿童的认知不能守恒的原因。守恒即是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

专栏阅读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皮亚杰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儿童两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小杯子A和A′,由被试儿童(4~5岁)同时用两手分别向两个杯子放入同等数量(每次一颗)的木珠。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珠子一样多。然后主试把A′中的珠子倒入另一个又细又长的杯子B中,问儿童A、B两个杯子中的木珠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有一部分儿童说B杯子中的珠子比A杯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则说A杯中的珠子比B杯中的珠子多。为什么出现两种完全相反的答案呢?皮亚杰认为,那是因为前一部分儿童只集中注意于B杯中珠子的高度超过了A杯中珠子的高度,而后一部分儿童只集中注意A杯中珠子的宽度高超过了B杯中珠子的宽度。这两部分儿童都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两个维度。5~6岁儿童处于守恒的转折阶段。守恒实验如图2-2所示。

在数量、长度等的守恒实验中,幼儿仍犯有同样的错误(见图2-2的守恒实验)。但新近的一些研究认为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img5

图2-2 守恒实验

(a)液体守恒;(b)物质守恒;(c)数量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又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抽象性,能进行逻辑推理。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儿童开始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种特定概念,它有几层含义:第一,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第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它既能朝一个方向进行,又能向相反方向运转;第三,运算具有一种守恒性,当一个运算在变换时,体系中总有几个保持不变的特点;第四,是系统性,运算图式是一种系统,它不能单独进行,要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如一个类别,一个系列)。

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具体运算阶段有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

可逆性的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在上述比较两个杯子中珠子多少的实验中,此年龄阶段的儿童通过同一性、补偿性、逆转性等实现思想的转化,取得了守恒。他们能认识到两个杯子里的珠子相等是因为两个杯子中的珠子既没有增加,又没有减少;有的说,虽然一个杯子高一些,但是细了些,所以两个杯子里的珠子数还是相等;还有的儿童能认识到如果把B杯的珠子倒回到Aˊ杯中去,还是一样高。

2)群集结构的形成

群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分类系统。皮亚杰认为,任何运算都不是孤立的,它只是群集运算中的一个部分。群集运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类群集运算,一种是系列化群集运算。

虽然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解决许多问题,但其思维的抽象程度还很低,进行运算时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他们的群集还未构成形式逻辑,只能对于那些已经构造成功的内化了的观念实现运算,而对那些尚未构造成功的、较为复杂的观念还不能进行运算,因而在面对某些数学问题、物理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时,仍显得无能为力。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后)

形式运算阶段又称为命题运算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各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同时,这一阶段出现了反省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都具有心理操作的能力,都达到了思维的可逆性,但儿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的抽象性获得了很大提高。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遇到多因素存在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回到无目的的尝试错误动作之中,而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把物体和物体、或命题与命题组合起来,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尽管这些可能与其自身的经验相去甚远,但他们相信演绎得出的推论,并且开始思考许多诸如社会存在、公正、真理及道德等抽象的社会问题,此外,他们会迷恋科学幻想,使认识指向未来。

形式运算阶段比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在心理操作上的有进一步的发展还表现为,不同的心理操作之间构成了组织系统,出现了所谓的对操作的操作能力,即反省思维能力。这种心理操作的系统性使得青少年在认知中不仅能注意其结构,而且还能主动地监控、调整和反省自己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这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发生交互影响的变化。

1.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这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皮亚杰认为,成熟主要揭示了新的可能性,它仅仅是某些行为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如何使可能性成为现实性,这有赖于个体的经验和练习。

2.练习和经验

儿童认知发展的源泉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这种经验不同于社会性经验)。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具体的物体上获得的关于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经验,数理逻辑经验不是通过个体感知物体本身而获得的关于物体性质的认识,而是通过对外部事物施加一些动作,从动作及相互关系中抽象出来的经验。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获得了逻辑思维能力,能从经验中发现一组物体的总和与这组物体中各个成分的空间排列位置无关,与计数的先后次序也无关。因此,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

3.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加速或阻碍个体的认知发展。社会环境因素与物理的经验一样,如果要对主体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在能被主体同化的基础上。

4.平衡化

具有自我平衡调节作用的平衡化过程在认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主体改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是介于同化和顺应之间的一种平衡,是主体对环境的能动适应。实现平衡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就是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是认识活动的最一般机制,它使得认知结构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

(四)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

1.贡献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为后来的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儿童思维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首先,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阐明了认识发生、发展的机制,并通过实验详细地论证了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及机制,从而为人们进一步研究认知发展及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皮亚杰指出,个体发展是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他提出的相互作用论具有辩证意义。再次,皮亚杰强调,当个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个体并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刺激的影响,而是主动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和刺激。

2.局限

尽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理论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适应和平衡是源于生物学的,贬低了环境、教育和语言的作用。他将适应和平衡扩展至人类社会,从而忽略了人的社会性这个最根本的特征。其次,个体的认知发展并不完全像皮亚杰描述的“全或无”那样的形式,有些认知能力在其年幼时就已经存在。再次,皮亚杰的研究方法遭到了批评。最后,皮亚杰认为个体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但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形式运算阶段并不是个体发展的最高运算阶段。

尽管皮亚杰的理论存在着一些不足,但这并不能抹杀皮亚杰对心理学所作的贡献,不能降低皮亚杰的理论在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